叢小麗
摘要: 院校在教育改革過程中,必須以更新觀念為前提,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啟發思考為核心,優化學生的思維方式;以注重實踐為根本,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 教學改革創新意識思維方式創新能力
教育是院校永恒的主題,創新是院校發展的源泉,學生是院校教育的關鍵。《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所以,發展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是院校的重要使命,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院校在進行教育改革過程中,只有緊抓教育這個關鍵,緊跟時代這個主題,緊繞學生這個主體,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教育才能出質量,才能培養出人才。
一、以更新觀念為前提,強化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人根據社會和個體生活發展的需要,引起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和觀念的動機,并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的意向、愿望和設想,是進行創造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因此,抓好教育的切入點必須把更新觀念放在首位。
一是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培養求知欲。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它關注的是傳遞的過程和方式;學生的學是為了獲得能力,教學的成效主要在于學生的學,衡量課堂教學的質量的高低,主要看學生在課堂上是否全身心投入,看學生的手、腦、眼、耳、口等智能器官是否全部調動起來,看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和提高的程度的高低。教師的各種努力都是為這一目的服務的,教師的勞動只有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才能收到實效。這正如哲學中所說的,在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內因才是決定性的因素,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如果說課堂是舞臺的話,那么舞臺上的演員應當是學生,教師只是導演,一出戲的效果如何,主要是由演員的表演來決定的。所以,學生才是學習活動中的真正主體,應著重解決學習方法過死、課堂氛圍不活躍等問題,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內在動力的激發,充分發揮學生個性,讓他們在教學中始終做到積極參與、主動融入,切實做到學習上有動力、思維上有拓展、創新上有觀點。
二是要積極改善外部環境,培養好奇心。好奇心是科學研究的驅動力,是創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質。愛因斯坦在《自述》中回憶說:“當我還是一個四五歲的小孩,在父親給我看一個羅盤的時候,就經歷過這種驚奇。這只指南針以如此確定的方式行動……這種經驗給我一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正是對科學的這個偉大而永恒之謎的興趣,使他在晚年拒絕了擔任以色列總統的邀請。發達國家十分重視對青少年開展科普活動,科學博物館等科普設施十分普遍。另外,好的學校都重視教學實驗課和實驗設施。這些正是我國目前最缺的。量子論的創始人普朗克的小學老師說:“想象一下,一個工人舉起一塊重石頭,奮力頂住它,把它放在房頂上,他做功的能量沒有消失。多少年以后,也許有一天,石頭掉下來砸了某人的頭。”這種教學方法使普朗克對支配物質世界的物理規律產生了好奇心,從此對物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個例子說明人的好奇心和興趣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被引發,從而決定他一生的事業追求。當前,院校教育重專業,輕基礎;重書本,輕實踐;重課內,輕課外;重灌輸,輕主動的現象比較普遍,直接束縛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影響了學生從蒙昧時期的好奇心向求知時期的好奇心轉化。教學中,各級應密切配合,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使學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
三是要尊重學生首創精神,培養創造欲。創造性思維最本質的特征就是求異性,而求異思維又包括逆向思維和發散思維兩種。培養逆向思維,在教學中,除了正面講授外,還要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蘊含著的豐富的互逆因素,精心設計互逆式問題,打破學生思維中的定勢,逐步增加逆向思維的意識。比如,在教學時,當學生得出結論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這一結論,反過來想一想:可得出什么結論,學生思考后并回答。教師啟發學生獨立證明它的正確性,教師再加以點撥。這樣,學生不僅對知識辨析得更清楚,而且逐步培養了逆向思維的意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教師要抓住“想象”訓練。想象思維是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通過大量的觀念、表象創造出來的新形象或新觀念的思維活動,它可以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使學生通過想象使思維發散性得到訓練。因此,教學時可創造條件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材料,調動學生聯想,使學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問題,突破固有的認識框框,拓展思路。教師在指導教學過程中,應具有超前意識,把視點投向科學前沿,給學生留下較寬的創新空間。對學生不滿足于現成的思想、觀點及方法要合理“放任”,培養他們質疑和探索的勇氣,適時地給予鼓勵和引導,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二、以啟發思考為核心,優化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是創新素質能力的關鍵因素。只有學會了如何思考,才能懂得怎樣獲取知識和創造知識。想立竿見影的學習效果的愿望是好的,但愿望與現實往往不是一回事,因為學習是一個從理性到感性,又從感性到理性的循環往復的過程。事情常常這樣的不可思議:有的立了“竿”確實見到了“影”,但細究卻發現里邊有不少是形式主義的“影”;相反,有的立了“竿”一時還見不到“影”,但細一看卻發現已經產生了潛在的成果。一味地“急”學習之“功”者卻未必得學以致用之“功”,原本不想“近”學習之“利”者卻反而收學以致用之“利”。學習根本目的是形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立身做人的基本準則,就絕不能越過自己的思考這一環。思考是一種“發酵”,只有經過“發酵”,理論才能轉化為素養。優化學生的思維方式,不但要教給他們以知識,還要提高其自身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提出新問題的能力。
一要善于質疑。“思起于疑”,質疑是創新的內驅力。教師要在提高學生質疑能力上下工夫。要教學會思考的方法。只講結論不講過程,只講“是什么”不講“為什么”的老師,絕對不是一個好老師。“標準答案”只能管一時、一事、一題,“解題方法”才能管時時、事事、題題。教師在學習中的職責不是代替思考、簡單地給出結論,而是引導思考、讓學生得出結論;應少講“判斷題”,多講“分析題”。學生掌握了思考的方法,等于拿到了一把打開理論寶庫的“金鑰匙”。通過不斷充實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科學地引導學生從知識的源頭、形成過程和最終結果質疑,激發他們為解決問題而積極思考,從而使他們學會以疑生問,以問引思,以思促學,以學求創,以創出新,不斷提高勤于思考、善于質疑、勇于創新的能力。
二要善于想象。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教師要努力改變傳統教育中的一味地要求學生按現成的、已有的框架和模式進行處理問題的思路,努力擯棄把書上所說、老師所講作為評判學生觀點、想法正確與否的做法,對學生的一些“異想”不要總冠之以“天開”,而要以正確的態度對待,逐步幫助其拓寬思維空間,克服思想上的僵化,提高善于想象的能力。要通過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和示范朗讀來幫助學生增加表象的積累,強調應抓住事物的重點和主要特征來觀察,要依靠邏輯分析,確定重點和主要特征。
三要敢于立異。“立異”并不是要否定已有的觀點或結論,去尋求所謂的逆向思維,從相反的角度解決問題,而是從更多的角度、更廣的范圍去尋求疑問,它有助于思維空間的開拓,有利于創新能力的提高。要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學出特色。教師和學生要善于廣泛地交流,不斷融合各自思想,從而使學生能夠在同中求異,異中取同,在各種觀點的異同比較中獲取啟示,加深認識,學會如何思考和提出問題,形成獨立的思維見解。
三、以注重實踐為根本,增強創新能力
實踐,具體而言,是指主體有目的、自覺地改造客體,其主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客體是主體要認識或改造的對象。實踐能力是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并表現出來的,也就是說只能通過實踐活動去認識人的實踐能力。從西方哲學視野看,亞里士多德賦予了實踐概念反思人類行為的哲學含義,認為實踐有兩種形式,即為了外在目標的實踐(如建筑、學習或趨于目標)和本身即是目的的實踐(如生活、幸福、看、沉思和思考)。他認為前一種形式屬于“做”、“生產”,只有后一種形式才屬于哲學意義上的實踐。近代“實踐”的英文譯為“practice”,表明人們只是取第一種涵義或者說基本上把實踐當成了一種物質性的活動。創新能力的發展離不開全面系統地掌握知識,而要全面地、深入地掌握知識同樣離不開實踐。學生通過實踐,不僅能夠使鞏固下來的知識總量得到增加,而且能夠真正理解理論知識與實際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理解相關的多種知識之間的聯系,實現融會貫通。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是提高自學能力。一個人的修養、素質在工作生活中不斷提高,不斷自我完善,不斷升華,方法和途徑是多方面的,從自身角度講,應把握以下環節:客觀估價自己。只有客觀地估價自己,辯證地看待自己的長與短、得與失、成與敗,做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客觀地估價自己,既不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又不妄自菲薄、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才能找準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應該發揮的作用。長期以來,往往是“教師講什么學生學什么”,久而久之,造成學習積極性不高,依賴性過重的現象。要真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性思考,主動性學習,創造性發現,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短,學的知識有限,要想夯實自身的素質基礎,就要依靠自學。
二是提高實踐能力。學生在大學獲得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通過實踐來檢驗、論證和發揮,在知識轉化中提高。要利用已有的知識去開發新知識,并把所學的知識用于實踐,用知識指導實踐、工作。許多優秀大學生的經歷表明,實踐是一所大學校,只有把自己所學的知識融入到各自的工作中,知識才會發揮出更大的效能,工作才會出成績。實踐教學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從目前狀況來看,學生總是聽得多、看得多,而實際動手機會少,實踐能力缺乏鍛煉和提高。因此,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多給學生自主動手的機會,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學會思考。
三是提高拓展能力。創新能力是一種最活躍、最具生命力和創造力的因素,能使人們突破傳統觀念,向更深的廣度拓展和延伸。如何使用知識才是培養人才的關鍵。我們在教學指導上應該突破傳統教育的條條框框,積極研究和探索具有時代特點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通過實際操作,實踐運用,實情體驗,實地模擬等形式,深化所學,廣思善用,不斷增強以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和意識。要真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學習、創造性地發現,努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