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莎
摘要在今天的中國教育體制下,在培養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大學教育階段,仍然存在相當大比例“高分低能”的大學生,他們擁有較為優秀的學習成績,然而在生活、工作和交往過程中表現出較低的實踐能力。本文結合訪談和問卷的調查情況,對大學生“高分低能”現狀存在的原因進行深入探討,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科教興國高分低能實踐能力
“科教興國”作為黨中央、國務院按照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宏偉目標而提出的發展戰略,強調了科技和教育事業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一個國家未來的繁榮昌盛取決于教育的質量,然而,我國現今的教育體制與“科教興國”的戰略不相協調。在以培養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專門人才為目標的大學教育階段,據調查結果顯示,較大比例的大學生存在“高分低能”的問題,對此,我們就北京市以華北電力大學、北京農學院等四所高校各專業各年級學生為樣本,采取問卷調查以及深入訪談方式對近800名學生就大學生“高分低能”現象進行調查,進行深入分析。
1 大學生“高分低能”的現狀
(1)人際交往能力差。一方面,如今的學生,無論是否為獨生子女,大部分都是在家人的寵愛之下長大,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造成其在單獨與同學交往過程中產生一定的障礙與矛盾,影響其相互之間的交往。另一方面,在大學四年學習期間,部分原來就不擅長于人際交往的學生,由于缺少學生工作、兼職實習等經歷,溝通交往等能力仍然較弱,導致在畢業之際難以轉換角色適應社會,工作落實成為難題。
(2)與所學專業匹配的實踐能力較差。大學教育目標在于培養專門的社會主義建設的人才,然而現在的學生流于形式性學習,停留于課本知識,難以將所學專業知識轉變為實際的動手操作能力,主要體現為畢業生在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上無法迅速進入工作狀態,需要重新學習等。
(3)綜合素質較差。第一,許多大學生心理素質較差,抗壓能力弱,缺乏自信心,害怕困難和挫折,安于現狀,不愿意積極嘗試、創新和挑戰。第二,在大學之前,諸多事情由父母決定和安排,進入大學后,獨立性較差,凡事難以自己拿主意,搖擺不定。第三,組織、協調等能力較差,高考前學生致力于應試,考取高分,無意識也不注重對于組織協調等能力的培養,大學期間缺乏相關鍛煉經歷,許多學生在此方面能力相對較弱。
2 造成“高分低能”現狀的原因
(1)大學生的學習狀態傾向于形式性學習。我們的調查和訪談結果顯示,被調查學生中超過60%的學生認為自己并沒有認真聆聽老師講課,僅僅是按時上下課。許多學生在課上做的事情與學習并不相關,例如睡覺、看小說、發呆等等。另一部分同學即使上課聽講了,卻并不能在課后及時地將知識消化吸收,老師每講一次相當于重新學習一次。訪談中筆者了解到,多數學生們真正學習的時間是在考試前一至兩周左右,目的是為了應付考試,獲取高分以求在期末的綜合測評中獲取評定獎學金的資格。這種平時不注重掌握專業知識,為獲取高分成績,考試前臨時突擊背教學課件的學習方式即是典型的形式性學習。
(2)大學生自身缺乏培養、鍛煉各種實踐能力的認識。在本次調查中,我們對于大學生的課外生活進行了深入調查,結果顯示,近56%的學生缺乏培養自身實踐能力的意識。這些學生既不愿意參與學校、學院的社團工作及班級工作,也不愿意從事兼職、實習等工作,他們多數認為參加此類工作,對于自身幫助不大,也有一部分學生認為即使知道此類工作對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有所幫助,但是沒有動力(下轉第117頁)(上接第98頁)去參與其中。大學階段學生的時間較為空閑,學習較高中階段輕松,相當大比例的學生由此松懈,男生沉迷于游戲,女生沉迷于電視劇、小說以及網購,浪費光陰,不能很好地利用這些時間積極參加學生、社團等工作,培養、鍛煉自身的溝通、組織、協調等能力。最終結果導致畢業時期由于能力不足難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就業成為問題。
(3)大學教育中對于培養學生能力的社會實踐環節重視程度不夠。我們調查的二十三個專業結果顯示,每個專業在不同的學期,分別都有社會實踐的環節,學校開設這一環節的目的在于鼓勵學生將專業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鞏固知識,提高各方面實踐能力。事實上,社會實踐的初始目的并沒有很好地實現。一方面,學校對社會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視程度不夠,安排方式不夠正式,安排實踐的時間較短,也沒有將專業學習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因此達不到鞏固知識和鍛煉能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學生自身也不重視社會實踐,主要表現為學生不明白社會實踐的意義,還有甚者認為社會實踐完全沒有必要,只會延遲放假時間;學生在社會實踐期間,不能將專業知識同實踐相結合,認真完成社會實踐的內容,而傾向于敷衍了事。
(4)大學教師的教學方式有待于進一步改善。大學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已并不罕見了,在我們的訪談中了解到,許多大學老師將大部分的精力投入科研項目中,在教學工作中的精力投入較少,他們傾向于單一的“填鴨式”授課模式,照搬照套教科書,教學僵化,忽視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掌握能力,在選擇授課方式及授課進度時沒有考慮到如何使學生最大程度地掌握專業知識。
3 克服“高分低能”現狀的對策
(1)調整和完善大學教育的成績評估體系,鼓勵學生克服形式性學習模式。僅以考試成績和課堂出勤率來計算課程成績的方式會助長學生形式性學習的傾向,因此調整和完善成績評估體系是必要的。學生的成績評估應當適當加入課堂發言、課后思考反饋等因素,連同考試成績和課堂出勤率加權計算課堂成績,綜合測評體系中適度加大課外學術研究、社會實踐經歷、學生工作、志愿服務等在測評中所占比重,適當減小課程成績的比重,通過這種方式來強制學生克服形式性學習的方式,鼓勵他們注重平時的課堂教學,積極參與課外學術研究、社會實踐、學生工作和志愿服務等,全面提高和鍛煉自身各方面能力。
(2)學校應當重視社會實踐教學環節。首先,學校應當聯合各個學院,在社會實踐教育環節開始前,以正式方式召集所有學生召開動員會議,在會上強調本次實踐的重要性,詳細說明實踐的教學目標、實踐各個環節應注意的相關事項等,通過學校重視教學實踐從而帶動學生重視。其次,學校在安排社會實踐時,應注意結合實踐的目標適當安排時間的長短,例如行政管理專業的社區實習,一個月及其以上時間較為合適,如此才有足夠時間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完全了解社區運作的模式。再次,學校在安排實習時應盡量將相關課程的學習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一邊學習一邊實踐或者學習完后及時實踐的方式將會更利于鞏固知識,提高社會實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