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鯤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因此對用電量的需求也日益增多。供電成為城市市政服務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如果實現城市配網的自動化,那么將大大提高供電的可靠性,不斷改善供電的質量,降低相應的線損,進而提高用戶的滿意程度。本文將簡單分析配網自動化的實施效益,希望能對有關人士有所幫助。
關鍵詞:配網自動化實施效益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8(c)-0137-01
在經濟不斷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城市的用電量日益增多,從而為相應的供電企業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因而一定要找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既能保證人們的用電需求,還能促進供電企業的發展。效益是所有企業的命脈,是企業經營的最終目的。所以相應的供電企業應科學的分析配網自動化的效益,然后再決定是否實施。
1自動化系統的實現原理及通訊系統的相應原理
1.1 配電自動化的功能實現原理
配電主站有在實現相應的功能的時候的自動/交互轉換的功能,也就是說,在自動密實之下,從發生故障到處理故障,不用人工進行干預,相應的警告窗口會為工作人員提供有關故障的時間、位置、處理方式等信息,利于有關人員的事后分析工作。
在交互的模式下,如果發生了故障,就會在告警的同時彈出一個窗口,高知有關人員相關的信息,然后提出幾個解決方案,供工作人員進行選擇。
1.2 配網自動化系統通信的系統方式
利用SDH光纖通過太網傳輸系統有效實現配電的終端設備、配電的子站、主站之間的有效通訊。
(1)主站和子站時間采取的是單模光纖,利用光纖和太網的方式進行連接。同上級的通信方式則采取SDH2M+路由器的方式,在通信規約方面要采取基于TCP/IP的IEC104這種通訊規約。和下級的通信要采取DNP3.0的規約進行。
(2)子站和干線上的環網柜、FTU、開閉所之間采取的是光纖通過太網這種通信方式。
(3)TTU要利用屏蔽雙絞線進行就近連接到相應干線的FTU,然后由它集中的轉發相應的信息構成給子站的通信。
2配網自動化實施的具體過程
某個城市在設備廠家的配合下,通過五個月的安裝和調試,相應的配網自動化和通信系統都安裝并調試完畢。在整個安裝和調試的過程當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
建設10kV配網的時候,因為沒有對城網內柱上的真空開關做出具體的要求,僅僅要求要預留相應的配電自動化的接口,所以出現了一些問題。因為所配柱上的開關都是單側TV,而且安裝大部分開關的時候,沒有把開關的TV那側安裝到線路的電源側,那么就算線路電源一側帶電,也還是會導致TV一、二次失電,那么相應的FTU裝置及開關彈簧儲能電機就會失去電源,到最后就會造成開關彈簧機構沒有辦法儲能,所以不能進行電動分、合,更無法控制相關的開關動作。發現了這種情況之后,相關人員馬上檢查了所有要安裝FTU開關的地方,改正了那些不符合相應標準的接線方式。
此外,開關到FTU的連接電纜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因為沒有成熟的經驗和周密的考慮,FTU廠家更是沒對電纜線作出什么要求,所以選擇了比較普通的電纜線,也就是直徑是2.5mm2的單股的銅芯線二次電纜,為了保證焊接的質量,雖然聘請了專業人士進行此項工作,可是電纜安裝運行后,還是出現了很多問題,一些FTU同開關通信出現了問題,經過仔細分析才發現,航空插頭的焊接點出現了一些脫落和虛焊的現象,后來經過廠家技術人員的指點,才找出了問題的原因,主要出在電纜線的選型上,因為選擇的電纜質地比較硬,所以造成了虛焊和脫落現象。為了保證質量,所以將全部的電纜都換成了多股軟銅線的電纜,進行了重新的焊接。
3效益分析
該城市經過接近半年的試運行,出現了很多情況,所以整個系統幾乎要面臨著停運,所以幾乎沒有什么效益可言,主要問題有:因為城網柱上的開關本身具有一些質量問題,常常會出現開關進行一次操作以后,它的輔助接點不發生相應的動作,所以產生了就地及遠方開關的位置不對應的情況;相關的城網線路設備受到環境和外力的影響比較大,所以會經常出現故障,阻礙配網系統的運行;因為人為的原因,如管理或者班組的執行措施不能落實到位,所以會有設備停運的現象。
4結論
配網自動化是一項十分新的技術,也正因如此,在建設和使用過程當中都沒有成熟的經驗,因而極易產生很多問題,如果不能進行科學的解決,不但不會實現配網自動化的相應效益,還會造成投資的浪費,使企業承擔一定的損失。所以相關的企業在建設配網自動化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這項技術,然后結合區域的特點,科學的決策是否建設,怎樣避免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取得相應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周游.配網自動化系統建設的選點與效益[J].計算技術與自動化,2001(9).
[2] 畢燦偉.配網自動化實施效益的探討[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3).
[3] 傅家驥.工業技術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2).
[4] 陸璇.數理統計基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