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詩淇
第三屆門頭溝靈之秀山茶文化節于6月2日在北京雁翅鎮大村舉行。本次活動以“山茶——讓我們的身體更健康”為主題,圍繞山茶與健康的話題展開,推出“戴著小草帽兒,坐著小馬扎兒,一手提小籃兒,一手采茶芽兒”的具有門頭溝特色的健康采茶方式,通過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讓大家體驗京西山茶文化,讓更多的消費者了解并喜愛黃芩茶,將山茶文化節辦成京西經濟文化的品牌。
上午10點多,工作人員先帶領大家來到種滿黃芩的茶園內采茶,采摘的茶葉可以帶到靈之秀大村有機山茶加工廠加工、制作,現場品嘗綠色天然的黃芩茶,整個過程市民都可以自己動手,感受其中的樂趣。在采茶園內,雁翅鎮大村鄉楊村的村民親自示范采茶過程,讓大家了解黃芩茶的生長特點和采摘要領。據介紹,過去黃芩茶是長在山里的,村民們偶爾采一些來喝,并沒有想到這會成為一個產業。從2008年開始,全村100多戶村民開始種植黃芩茶。村民告訴記者,黃芩茶是純野生自然生長的山茶,已經申請了有機認證。其特點是清熱、祛火,與普通茶最大的區別在于不僅不影響睡眠還有治療功效。而且黃芩茶全身是寶,一年采茶尖最少要2-3茬,此外茶葉和茶根也能做茶,其中黃芩根祛火效果最好。以前村民主要種大豆、土豆等農作物,但受天氣影響,收成一直不好,效益比較低。黃芩生長能力強、產量高,而且每年靈之秀定期收購,銷售有保證,改種黃芩后,村民的收入是以前的兩倍。
接下來,在新聞發布會上,北京靈之秀茶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建民對文化節和企業的相關情況作了簡要介紹。
2005年,北京市門頭溝區靈之秀野山茶協會出資近20萬元,在齊家莊村的黃芩茶園里,與清水鎮政府聯合舉辦了“北方有嘉木——首屆京西山茶節”。 2008年,在新建成的“靈之秀大村有機山茶加工廠”里,北京靈之秀大村山茶種植專業合作社出資25萬元,與雁翅鎮政府又聯合舉辦了“北方有嘉木——第二屆京西山茶節”系列活動。 兩次山茶節的舉辦,帶動了農民種植黃芩茶的熱情,目前,門頭溝區已種植黃芩茶一萬多畝,參與種植、生產加工和銷售的達3000多人,一個新型的黃芩茶產業已初具規模。2011年,“靈之秀黃芩茶”榮獲國際林業產業博覽會金獎。
除了黃芩茶,酸棗芽茶也是靈之秀的另一主打產品,是靈之秀于2003年首家推出的具有京西地域特色、利用京西傳統工藝加工而成的山茶珍品,酸棗芽茶以其“色鮮潤、香濃郁、味醇爽、形秀美”四大品質特征和健腦安神、養心生津的獨特功效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2008年,北京靈之秀大村山茶種植專業合作社對大村地區的近1萬畝酸棗芽野生采集區域進行了有機食品認證,從野生采集到茶葉加工都嚴格執行了有機食品的管理,使靈之秀酸棗芽茶無論在茶葉外形,還是在內在品質上都達到了優質茶的標準。此次文化節進一步擴大了靈之秀酸棗芽茶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發布會上,張建民還著重介紹了“靈之秀中華茶藥養生谷建設項目”,該項目是以中華中醫藥學、中華茶文化、中華養生餐飲文化為先導,在北京師范大學中藥資源保護與利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和北京農學會等單位的技術支持下,結合大村溝域的生態特點,及多年種植加工黃芩等中草藥的基礎,將大村溝域打造成為全國首家最大的以中草藥種植加工、中醫藥文化博覽、生態農業觀光旅游、茶療藥膳保健旅游、京西山茶文化旅游、中藥種植炮制體驗游等為一體的大型文化創意產業谷,實現中草藥種植加工品類的多樣化,在原有的一、二產業基礎上,大力發展大村溝域的第三產業,打造北京靈之秀東佛山旅游風景區,帶動當地就業和農民增收。第三屆山茶節的舉辦,有力地促進了中華茶藥養生谷建設項目的實施和大村地區農游一體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