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燕
近日,重慶市農委邀請重慶市農科院、農業信息中心、農技總站及蔬菜科研、生產、市場有關的研究人員和蔬菜種植協會的負責人,向有關新聞單位的記者通報了重慶蔬菜的產供及價格情況,并進行了座談交流,為保護消費者和生產者利益做好宣傳工作。
據農業部蔬菜生產調度統計,今年1至4月,重慶市蔬菜種植面積同比增長6%左右,蔬菜產量同比增長10%左右,主要是根莖類蔬菜增幅較大,葉菜類面積和產量也穩中有增。
據重慶市高速公路公司自去年7月1日以來的監測數據表明,重慶蔬菜的調入和運出量相對穩定。市域范圍內監測的10個進出口中,遵義、遂寧、隆昌和利川4個方向的調入量大于調出量,占總調入量的90%左右,主要調入的是冬春季瓜菜和秋季高原蔬菜;而鄰水、南充、松桃、巴東四個方向的蔬菜運出量大于調入量,占總運出量的40%左右;達州方向的調入量和運出量總體持平。自4月20日以來,市域范圍內調入的量相比平均值增11.4%,運出的量相比增38.7%,現階段供給較為充足。
根據對全市10個蔬菜重點縣的20個當季蔬菜品種的監測,今年1至4月平均產地批發價為1.91元/公斤,變幅在1.69-2.32元/公斤之間,產地蔬菜價格波動較小。
蔬菜監測表明,今年以來,日均批發在4000多噸,近期批發量相對穩定,外地菜占比是全年較高的時段。今年以來所有品種(60個)的周平均批發價為3.88元/公斤,日批發百噸以上的大宗品種(10-15個)的周平均批發價為3.34元/公斤,所有品種的周平均算術批發價較去年同比上漲0.7%,加權平均價同比上漲11.9%,價格波動在下降、上漲20%之間,較去年同期波動大一些,品種間差距小一些。
來自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通過中國價格信息網發布的全國31個省市、8個蔬菜品種(青椒、尖椒、韭菜、胡蘿卜、西紅柿、大白菜、圓白菜、蒜薹)的每旬平均價格,重慶1至4月中旬的平均價格:超市為3.49元/斤、集市為3.47元/斤,總體比全國平均低3.43%,變化在高2%至低11%之間;但與去年同比,全國超市平均上漲16.33%、集市平均上漲21.69%,重慶超市平均上漲17.5%、集市平均上漲25.42%,重慶比全國總體上漲要高2.4個百分點。
重慶市農委副主任張洪松對今年蔬菜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進行了分析。一是較大范圍的氣候災害,重慶夏季蔬菜上市時間約推遲半個月;常年這個時段向重慶供菜的的廣西、云南和四川攀枝花等地遇嚴重干旱,蔬菜產地價格略有上漲。二是去年局部地方和品種因出現賣難,種植面積有所減少,而蔬菜剛需和出口均有所增加。三是物價整體上漲,特別是勞動用工和流通環節漲幅較大。
重慶是近年來全國蔬菜發展最快的地區,也是全國特大級省會城市中蔬菜產量最大的城市,蔬菜總體自給率在全國是比較高的。加之通向周邊的交通運輸條件近年大幅度改善,所以蔬菜供應總體充足,價格相對穩定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菜價穩步上漲將是今后較長時期的發展趨勢。蔬菜是大宗農產品中流通范圍廣、商品率高、儲運損失大的產品,地區、季節、品種間出現價格波動也是正常現象,市民應學會理性消費,蔬菜品種繁多,替代效應明顯,多吃適鮮蔬菜。
媒體的適度客觀報道,有助于人們正確認識農產品價格波動,促進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的形成,但如果社會輿論過度渲染,則可能加劇農產品價格波動,市場價格預期越強烈,生產經營者越是傾向于賣落不賣漲,而消費者越是傾向于買漲不買落,會出現因炒作賣難更難賣,炒作買貴菜更貴的現象,特別是產地菜價僅占蔬菜終端零售價格的1/3。蔬菜價格上漲不一定是供應不足,但供應不足時價格一定會上漲,調控菜價必須保證菜農的合理收益。統籌抓好“菜園子”、“菜車子”、“菜庫子”和“菜店子”,關鍵是要降低流通成本,否則菜價更難穩定。
(作者單位:重慶市農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