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杰

越來越多的人愿意選擇二手奢侈品,是因為它同樣可以讓消費者享受不同的需求帶來的不同程度的滿足感。
作為一個非富二代、非“小三兒”的普通女青年來說,國際大牌往往是“可遠觀而難能擁有焉”。而作為一個名牌包包只用幾次就丟棄,閑置家中的白富美來說,“錯過就不在”的限量版,才是她們的最愛。
本著環保的理念,讓大牌資源不至于白白浪費,發揮更大價值,有一種產業便悄然興起——二手奢侈品店。聽上去或許覺得有些掉價,但是它開始逐漸成為人們追趕潮流或尋找珍稀限量版大牌的福地。
現在它已經成為熱愛奢侈品購物的女人們最佳的去處。因為這里,總是充滿著驚喜,讓人不斷發出“原來你在這里!”的感嘆。
離奢侈最近
二手奢侈品店給了人們一個距離奢侈最近的機會。一定程度上,它消除了一部分價格的障礙,給一些沒有很強消費能力的人,提供了一種實現擁有高物質生活的機會。
在北京類似香港“米蘭站”這樣專營二手名牌包的商鋪越來越多。目前北京市內大大小小的二手奢侈品實體專賣店約有一百余家。這些實體店銷售的二手奢侈品來源主要為顧客寄賣及店方買斷兩種形式。消費者可以買到成色很新甚至全新的國際大牌,這里也成為了熱愛國際大牌又想省錢人士的購物好去處,許多明星甚至也去寄賣。
二手奢侈品店里有一些絕版的產品,甚至比專賣店還貴,所以買賣二手產品和個人的經濟狀況再也扯不上關系,反而變成一種時尚的行為。社會風氣的改變讓消費者的行為模式有了變化,如今,奢侈品二手店已經悄然滲入大眾生活,成為時尚一族的消費樂土。
很多國人在國外購買奢侈品就像“掃貨”。這些大量購買的奢侈品在回國之后有一部分依然處在一個流通的狀態。這些奢侈品除了買主自己用之外,有些被用來當作了禮品,有的則因為后悔沖動消費或者款式過時等原因又重新在市場上流通,于是各種二手奢侈品開始發展壯大并且越來越活躍,二手奢侈品店及奢侈品寄賣網站就變成了很火的流通基地。
據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奢侈品研究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資產為5000萬元人民幣以下的消費者是中國二手奢侈品交易的活躍人群,他們在購買二手奢侈品方面表現出了極強的意愿。當資產突破5000萬元以后,消費者對于二手奢侈品的出售意愿高于購買意愿。
名媛、闊太太,還有明星,是二手奢侈品店的主要供貨源。喜歡購買二手奢侈品的多為25~30歲,年收入在10萬~50萬元的白領、金領階層。這部分人群屬于中產階層,癡迷奢侈品購買甚至收藏,有著持續的消費力,然而,他們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富豪,消費信心易受外界因素干擾。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對奢侈品牌的認識普遍比較深刻,并且有較強的品牌認同感,還有一些人就是為了某一個特定的含義去購買或是收藏某款品牌的商品,其中不乏只是單純的收藏愛好者。藝人經紀人群體是買賣二手奢侈品較為活躍的群體之一,以此近距離接觸時尚,貼近明星、富豪群體。他們不是買不起一手貨,而是希望有更多款式的產品滿足不同場合的需求。
無論是在北京、上海,還是東京、巴黎,奢侈品專賣店附近,總能找到門臉不大的奢侈品二手店,不少大牌的經典款產品,專賣店找不到,卻可以在二手店找到。二手市場受歡迎的品牌與品類,都是具有超高市場知名度的奢侈品牌,是真正的多數人想擁有,只有少數人擁有的奢侈品品牌。
時尚新主張
隨著國人消費觀念的轉變,近年來,二手的房、車、家具,甚至是二手的書籍、服飾、箱包等用品都漸漸走入人們的生活,二手貨似乎不再被看作是單純的“舊貨”,而是人們更愿意去合理利用的閑置的物品,“二手掉價”這種思想正逐漸消逝。類似于環保概念里的“再利用”,大家各取所需,物盡其用,這再好不過。
與西方消費者在經濟蕭條期往往變賣奢侈品不同,將手包賣給二手名品店的人并不是急需用錢,奢侈品二手店的流行更多是與人們日益見多識廣有關。隨著曾自認為不缺錢而不必購買二手貨的中國消費者四處旅游,他們開始熟悉二手店等西方概念。
越來越多的人愿意選擇二手奢侈品,是因為它同樣可以讓消費者享受不同的需求帶來的不同程度的滿足感。“換手袋”再不是名媛專利,很多OL和太太也加入此行列,二手奢侈品文化深入人心。
“花上一半甚至更少的錢可以買到自己很想要但又一直沒買到的經典款,這足以讓我興奮很多天。”在二手奢侈品店里,總會有人發出這樣的感嘆。“有好幾款包包和鞋子買了就沒舍得用,還一直在花錢保養,現在又看上別的款式,我愿意寄賣,為她們找到更愛她們的主人。”而這種心態便是二手奢侈品店最潛在的貨源動力所在。
“M”型社會結構下,中產階級被認為是消費能力“掉下來”的一群人,但他們對名牌又有著特別的偏好。所以,在需求和消費能力不大匹配的情況下,二手奢侈品零售商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他們的消費需求。來二手奢侈品店里購物的多為年輕白領女性,一方面她們趕時尚、好面子,另一方面由于工作需要,兩方面原因造成她們會經常換包。還有一類人被定義為“富豪身邊的人”,這類人非常希望在社交活動中結交富豪,而他們對二手奢侈品購買的意愿也非常強烈。
一則國外媒體的報道這樣描述奢侈品在中國的現狀:“在中國,年輕女孩挎著Gucci或者LV包坐地鐵不再是罕見的事兒。穿梭在城市地鐵里的上班族,已成奢侈消費的主力軍,她們主要是一些月薪600美元以上的白領。”
過去傳統意義的奢侈品已經被重新定義,它的消費群體也在變化。名牌手袋、鞋和服裝不再是上世紀90年代新崛起的IT精英、金融精英和傳統行業“富二代”的專利,越來越多的普通城市上班族正在變身大眾時尚品的消費主流,而奢侈品與大眾時尚品的界限也正在越來越模糊。年輕白領作為二手奢侈品市場的生力軍,他們既是買家也是賣家,買的越多淘汰也越多。
只是為了省錢去買二手貨的觀念似乎已經Out了,即使是打了5折的二手奢侈品也是以千元為計算單位的,就像有白領喊道“我買的不是奢侈,買的是身價!”與此同時,二手貨還有個冠冕堂皇的名字“閑置品”,事實也大抵如此。吊牌未拆的衣服、用過一次就成為擺設的包包……于是人們懷著淘寶的愉悅心情,樂此不疲地交易著二手貨,買家享受小錢帶來的快樂,賣家為閑置物再次利用而欣喜。二手的概念儼然已經煥發了新的生機,“新二手”逐漸成為生活的一種新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