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忠民
〔關鍵詞〕 語文教學;搜集資料;教
學方法;互動;交流;課
堂評價;角度調整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22—0074—01
一、靈活選擇教學方法,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
在備課時,我充分考慮一個單元的內容都圍繞同一主題這一特點,站在單元的角度來處理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單元的角度出發去搜集資料。
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數字”時,我先讓學生搜集有關數字的資料。同時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不限制搜集資料的范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搜集資料的類型。如,有關數字的“故事”“謎語”“兒歌”“科學知識”,還有“數字的作用”“數字的不同表示方法”等等。
實踐證明,讓學生搜集有關數字的資料,不但有效拓展學生學習的內容,為本單元的學習打了基礎,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重視互動交流,實現資源共享
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學生搜集到的資料積極組織學生交流,這既是學生展示自己勞動成果的機會,也是學生互動交流、資源共享、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既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又擴大了知識面,鍛煉了能力。
如,在教學完“數字歌”后,學生們還搜集到了許多有關數字的兒歌。這時,我將課堂變成“學習成果發布會”,讓學生進行交流,并讓他們自己挑選最喜歡的幾首兒歌進行學習。這樣,學生們的已知世界在課堂上得到延伸的同時,本單元的學習內容也得到了拓展,同時又激發了學生搜集資料的興趣。
三、家校結合,提高搜集能力
一年級第一學期,由于學生識字量很少,搜集資料的任務大都在家長的協助下完成。因此,安排搜集資料的次數不宜過多,以一單元搜集一次,一周搜集一次為宜。具體時間安排在周末,以便家長能有充足的時間協助學生完成。
剛開始搜集資料時,我發現有許多學生雖然在家長幫助下搜集了許多資料,可自己不會讀,有的甚至連資料內容都一無所知,這樣搜集資料就失去了意義。于是,我及時要求學生:資料的內容應該讓家長告訴你,不一定要多,關鍵是你要對資料內容有所了解。為此,我制訂了一個評價辦法:搜集到資料的學生可得一顆小紅星,知道自己資料內容的學生可得兩顆小紅星,能大聲朗讀的學生可得三顆小紅星。
同時,為了減輕家長和學生的負擔,在家長會上進一步明確搜集資料的作用,不要求每種資料都寫在資料本上,可根據情況靈活處理,應盡可能幫助孩子了解資料內容。針對個別家長搜集資料有困難這一問題,我向家長介紹了一些少兒工具書。如,《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十萬個為什么》《動物大世界》等,并請有經驗的家長在家長會上談談他們的做法。這樣家校結合,才能真正提高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
四、注意調整搜集資料的角度,挖掘學生搜集資料的潛力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有所提高。這時,我根據單元及主體課文的特點,注意調整搜集資料的角度。
如,教學語文“動物”這一單元時,從主體課文入手,我分別讓學生搜集了有關“啄木鳥”和“熊貓”的資料。這樣,不但能深入了解某一動物的特征,而且對學生提高學習課文的興趣和理解課文的內容都大有幫助。如,在討論“喜鵲、貓頭鷹不能為果樹治病,而啄木鳥能為果樹治病,為什么?”時,一位學生說:“通過查閱到的資料,我知道:啄木鳥是益鳥,腳短,趾端有銳利的爪,善于攀登樹木,嘴尖而直,能啄開木頭,用細而尖端有鉤的舌頭捕食樹洞里的蟲,尾羽粗硬,啄木時支撐身體……”這樣,學生不但會搜集資料,也會運用搜集到的資料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