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正式發行了。學習、體會、把握并運用新課標,是歷史教師們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需要常修的必修功課。
對比新舊歷史課程標準,二者顯然有許多不同,有較大變化。無論是課程性質、課程基本理念、課程設計思路,還是課程目標、內容、教學建議以及評價建議,表述上都有許多變化。然而,以人為本的根本理念沒變,以轉變學習方式為核心的改革目標沒變,課程目標關注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目標的整合也沒有變。可見,新舊課程標準之間體現的是一種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據權威專家說:“這次是修訂課程標準,不是重新制定。修訂課程標準是為了總結以往課程改革的成就與問題;是為了鞏固以往的成果,修正以往的不足,完善初中歷史課程體系。”
面對新舊課程標準諸多的變與不變,當如何去把握,如何繼承,又如何發展呢?這值得每一個歷史教育工作者深思。通常,歷史老師們學習課程標準,會將關注點放在課程內容的調整方面,著重關注知識點的增刪與能級要求的調整。這些固然需要了解,但絕非學習新課程標準的關鍵。我認為,學習與運用新課程標準的關鍵,應牢牢把握歷史課程的性質、理念、目標與評價,以培養和提高初中生歷史素養為宗旨,全面推進初中歷史課程改革的新發展。
一、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是歷史課程的核心價值所在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在從事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時常需要思考的問題是:歷史學科作為一門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課程,在初中階段的課程體系中價值意義何在?對此,歷史課程新標準認為,“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初步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從歷史中吸取智慧,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從課程價值的角度來看,這里強調了兩方面的要求:一是從歷史的角度看待事物;二是從歷史中吸取智慧。那么,究竟什么是歷史的角度?與人文學科中的語文、政治等課程相比,從歷史的角度看問題有何特殊的意義呢?
歷史上,出現過無數的重要的人與事。歷史學不僅要了解并說明這些事物的真相,還要對這些事物出現的原因、結果加以解釋,并要作出價值判斷。語文課程中的文學作品在揭示事物時,竭盡想象,呈現細節,不乏虛構。政治課程則以當今社會的主流意識為標準,褒貶事物,重在導向。歷史課程的獨特之處在于:重視了解歷史的真相,客觀地說明歷史的本來面目;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思考與考察歷史事物,將重大歷史事物置于歷史的長河之中,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評判其歷史地位與作用。不僅如此,歷史課程還要將諸多的歷史事物聯系起來,在歷史唯物史觀的指導下,揭示其時代特征,認識其發展趨勢,從中吸取歷史智慧,并服務于現實。
由此可見,歷史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體系中,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和作用。義務教育的初中階段的歷史課程是“以普及歷史常識為主”,對學生的要求是“掌握基本的重要的歷史知識和技能”,但又強調要達到“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的境界。這種境界恰恰是歷史課程賴以存在的核心價值所在。
二、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需要明確而多元的目標為導向
歷史知識,浩如煙海,汗牛充棟。其信息量之多,其真偽之難分,其解釋之紛紜,在各類學科中,當屬首屈一指。就歷史學科的本質而言,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求真務實是歷史學科的不懈追求。歷史教科書盡管是歷史教育資源的核心部分,但也僅僅是代表主流觀點的一家之言,與真實的歷史依然距離甚遠。因此,“教教材”對歷史教學而言,絕無可取之處。而“用教材教”,則需要以明確而多元的目標為導向,為規范。
我們要注意區分教學目標與課程目標,二者的主要區別在于:教學目標是指教師對學生通過教學活動要達到的標準或結果的預期。課程目標是指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對學生通過學科教育教學要達到的標準或結果的預期。歷史教學目標的制訂需以歷史課程目標為憑依,以學生的實際為出發點,以學生發展變化的結果為歸屬,以“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多元目標的整合為思維框架。要深度挖掘課程目標中關于初中學生歷史人文素養提升的各種元素與要求,并將其轉化為教學目標。
要注意把握課程目標中三個維度的內在關系和三者聯系。
在“知識與能力”層面,要以“點”的知識為基礎,依據歷史時序,連點成“線”,形成歷史線索。這是學習歷史的最底層基礎,必須扎實、牢靠。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要學會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對歷史的理解與解釋,不能簡單套用現代人的眼光,簡單類比,而是要站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下,考察歷史事物及人物、事件。理解與解釋歷史,需以歷史材料為依據,做到論從史出;要注重證據,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要從紛紜復雜的歷史事物中,提取有效信息,合理處理信息。要學會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包括文獻資料、圖片、圖表、實物、遺址、遺跡、影像、口述以及文學作品。要具有符合當時歷史條件的一定的歷史情景想象力。
在“過程與方法”層面,從感知歷史,到形成概念,認識時代特征和歷史發展趨勢,需經歷思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價值、探究歷史問題,并掌握學習與解釋歷史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讓學生親歷體驗歷史學習的過程,在過程中掌握方法,并運用方法解決問題,是歷史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
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主要強調挖掘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教育不是說教,而是要以理服人,要激發引導學生的價值認同感。從一定意義上說,這是歷史教育的落腳點。它的落實,應是貫穿在“知識與能力”的發展過程之中的。課程目標強調要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國情,認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歷史的眼光看待中國、看待世界、看待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看待科技對歷史進步的推動作用,看待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和杰出人物的歷史貢獻。這些都是高層次歷史素養養成的表現,它的形成也是寓于“過程與方法”的展開之中的。
三維目標中,唯物史觀下的價值取向是歷史課程的靈魂,通過展開過程,運用方法,獲取知識,培養能力,逐步形成歷史意識,培養與提高歷史素養,是一套完整的教與學的系統要求。歷史教科書及各類課程資源,是實現目標的手段,是載體,而非歷史課程的核心所在。
三、良好的學習方式是提升學生歷史素養的核心
歷史課程的價值取向不能以說教的方式傳遞給學生,說教以及單向的知識傳授,無法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和歷史意識。由知識到技能(能力)再到歷史意識與歷史素養,需要通過良好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去獲取。
從教的角度來看,歷史教師不僅要能清晰明了地準確傳遞歷史信息,更要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理解。教師要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教學。學生的原有基礎如何,是制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組織教學活動的起點。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發生變化,得到發展,是教學的目標所在。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多種方法、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從學的角度來看,學生的積極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提出問題并去探究和解決問題,從中理解歷史、質疑歷史,養成歷史學習的證據意識、問題意識,是形成歷史意識必不可少的途徑。無論何種學習方式,學生的獨立思考是核心,提出問題是關鍵,運用方法是抓手,合理的理解與判斷是目標。
以中國古代科舉制為例,以下兩種教學方式的設計可供分析:
第一種:教師講述科舉制的來龍去脈,并告知科舉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的功能不同。然后呈現若干問題:“科舉制何時出現?”、“八股取士開始于哪個朝代?”、“科舉制結束于什么時候?”等等。讓學生舉手回答后,教師小結。
第二種:先呈現兩段材料:
材料一:總的看來,科舉制在一千三百多年的中國歷史上,始終具有選拔人才和控制人才的功能,只不過二者在不同的時期發揮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唐宋時期科舉考試確實為社會選拔了一大批國家的棟梁之才。……隨著君主專制統治的加強,控制功能的日益突顯,選拔人才的功能相對減弱,最終科舉考試也就因此失去了選拔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的功用而走向了窮途末路。
——葛劍雄主編:《制度文明與中國社會》
材料二:“(中國)如今被那些世界魔王英、俄、法、德等強國,看得眼紅了,誰都想蠶食鯨吞起來。……不就是害在那班帝王,只顧一時的安穩,不顧萬世的禍害,造出‘科名(科舉)二字,把全國人民的心都蒙了……憑著人欲殺欲割,一味不疼不癢了。”
——曾樸:《孽海花》
教師提問:
(1)據材料一,指出科舉制在唐宋時期的主要功能。
(2)明清科舉制與隋唐相比,發生了什么重大變化?
(3)清末科舉制走向盡頭的原因。
(4)概括《孽海花》對科舉制的看法。并談談你對其看法的認識。
以上問題逐一呈現,讓學生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問題。其中第四個問題,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分組討論,各抒己見。最后教師小結。
很顯然,第一種方式主要是告訴學生有關科舉制的知識,距離形成歷史意識的目標相距甚遠。而第二種方式,提供材料,先讓學生從材料中提取信息,解決問題,養成用材料來說話的習慣。然后,提供清末小說家曾樸的《孽海花》中有關看法,讓學生概括其看法,再談對其看法的認識,最終得出一些結論。這樣做,不僅讓學生自主了解、理解科舉制知識,而且提升了學生對科舉制的認識水平,體現了三維目標的落實。從教學設計的角度來看,第二種做法是有利于學生歷史意識與歷史素養的培養的。
四、以科學的評價促進初中生歷史素養的提升
評價是對學生的歷史學習過程和效果進行價值判斷。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歷史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促進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改進教師的教學。評價的依據是歷史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評價的內容應包括“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部分。
評價類型的劃分,按任務分類,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評價按照主體劃分,可分為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按照評價基本方法分類,則可分為歷史習作、歷史調查、紙筆測驗、教師觀察、學生的自評與互評等。
評價的實施強調評價信息來源的多樣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只有這樣,才可能全面地評價學生。對于評價結果的解釋,是通過評價方式和過程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處理,作出結論。對于評價結果的使用,要求反饋及時,關注學生的進步,幫助學生的改進。
目前,評價運用最廣泛的是紙筆測驗。撇開紙筆測驗的結果使用暫且不論,單從技術層面來看紙筆測驗,現在存在的問題很多,亟需改進。最突出的問題是,教師不管評價任務是什么,簡單地抄襲復習指導或網上試題,讓學生陷入題海戰之中。歷史教師要努力做到自己獨立命制試題試卷,并要努力通過測驗促進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提高、歷史意識與歷史素養的提升。
相對而言,歷史中考作為終結性考試與選拔性考試合一的評價,在有些區域的試題中體現了促進學生歷史意識與歷史素養提升的精神。如2010年某地中考的選擇題有這樣的試題:
正確區分歷史史實與歷史觀點,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屬于歷史史實的是:
A.炎帝是中華原始農業的創始人
B.孔子主張“有教無類”
C.“絲綢之路”有利于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
D.科舉制度創造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
答案:B
這道題考查考生學習歷史的方法,當年在該區域的難度系數為0.43。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各個選項中,辨析出什么是客觀史實,什么是歷史闡釋。由于一些學生習慣于記誦,缺乏辨析的能力,導致失分。因此,教學中,需著力加強歷史學習方法的指導。
總之,伴隨著歷史新課程標準的頒布,歷史教師在學習新課標的過程中,應把握歷史學科的特質和精髓。更多地理解學科性質、理念與目標,著力于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的改進與創新,開展歷史課程改革的新一輪嘗試與探索。歷史教師要將提升學生的歷史意識與歷史素養,作為新探索的重點,切實提高歷史課程實施的水平。
(單懷俊,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蘇省首批教授級高級教師、江蘇省歷史特級教師,2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