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惠華
摘要:計算機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大發展的形勢下,如何通過改革來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適應市場經濟下人才的需求,是高職院校教育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分析了高職院校計算機教育現存的主要幾個大問題,指明了針對這些問題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高職教育市場需求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8(b)-0187-01
科技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對IT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T從業人員不僅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積極的工作態度,更要有過硬的技術能力。然而,現在的計算機高職教育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亟待解決。
1計算機高職教育中的主要問題
1.1 專業方向的設定不能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由于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計算機專業的方向也越來越精確。有些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專業方向設置并不明朗,不論哪個方向,學的課程都差不多,很多也很雜。而且,專業方向一旦確定就很多年不變。這種陳舊的模式,嚴重制約著學生的就業率。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
1.2 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
現在有很多的計算機高職專業是一些本科院校在承辦。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沒有突出高職專業的特點,一些課程的設置和本科專業差不多,太偏重于理論,而實踐教學環節不過關。由于高職專業學生的底子相對比較薄弱,計算機又是相對比較難學的科目,特別是大量理論課的設置,使學生覺得晦澀難懂,從而學習熱情大減,也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高職教育的目的國家早就定性了,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這個能力就是實踐動手能力,技術能力,也是適應能力。在高職課程體系中應加大實踐教學環節的力度。
1.3 對師資隊伍的建設不夠重視
計算機行業知識發展和更新迅速。教師要想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要付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一些院校,不管教師所學什么專業方向,排課的時候是統排,不考慮教師的專業方向,而且一個專業的方向的一些課程還沒研究透,換個學期又換另一個方向的課程。而且,我國現行高職教師職稱評定工作仍在沿用普通高校體制,依然是以教師的論著和科研成果為標準。教師為評職升薪,不得不刻意埋頭作文[1]。教師的精力有限,繁重的教學任務再加上為評職稱搞科研的壓力,使教師很難真正適應高職教育的要求。
2高職教育改革發展問題的解決途徑
2.1 計算機專業高職人才培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市場人才供需狀況是職業教育的風向標[2]。通過往屆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工作反饋信息、企事業單位計算機行業人員深度訪談、行業/職業資格認證的技能要求,借鑒NIIT模式,歸納出企業對計算機人才需求的共性[3],制定人才培養的具體方向,再依據不同的方向確定不同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2.2 課程體系的設置中要突出方向的特點
在課程體系,特別是核心專業課的設置中要突出專業方向的特點,針對性要強。有的院校為了學生好就業,課程開設的比較雜,哪個方向的都學,但是哪個方向的都學不精。這就不利于培養出技術精湛的人才。比如:軟件開發專業可開設的專業課:數據庫設計與應用、C++程序設計、ASP.NET程序設計、Java程序設計、J2EE程序設計等;而網絡方向課開設的專業課有:計算機網路基礎與網絡服務、網絡安全與管理、網絡設備與網絡綜合布線技術、組網實用技術等。其他方向的課程如果學生感興趣,可以讓學生去選修,但是不應設為必修課。當然,課程體系的設置中也要注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通識文化課和專業的基礎課設置也要合理。
2.3 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
在學習了必要的理論和基礎課程的基礎上,實踐教學環節必不可少。在此提出:人才培養的方案中設置為“4+1+1”工程。即在3年的培養計劃中,與職業素質相結合的通識文化課、專業基礎課、理論和實驗相結合的專業課占4個學期,1個學期用于以工程項目驅動的實訓,最后1個學期為學生的深入企業實習。
在一個學期的專項實訓中,老師集中講解用到的專業知識,然后,虛擬一些開發項目,讓學生分組獨立操作,按項目的要求和進程在實訓室完成。項目完成過程中,學生起主體作用,教師起主導作用,定期評審,以幫助學生解決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很多企業為了節省成本,不愿花人力、物力及財力去培訓新員工,所以“有項目開發經驗”成了招聘人才的首要條件,也成為畢業生找工作難的一個門檻[4]。項目實訓驅動的經驗,使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顯著增強,而且,在此過程中也鍛煉了團結協作的能力和一定抗挫抗壓能力,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這將使畢業生具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力。
在最后一個學期的實習中,離不開企業的參與,只有廣泛開展與企業合作,創建“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真正實現企業和用人單位需要什么,專業教育就及時培養具有所需要知識、技能和素質的畢業生。同時,校企合作可以讓學生通過實訓教學、崗位見習、頂崗上班等形式零距離接觸企業,適應企業的工作全過程[5],為就業打下良好基礎。
2.4 注重教師的培養
高職院校除了要吸引高素質人才的引進,特別是要加強雙師型人才的引進,更要注重在職教師的專業素質的培養。根據教師的不同特點和專業方向,提供更多的去企業和公司培訓和鍛煉的機會。并且,不應單純地以論著和科研成果作為高職教師職稱評定的標準,還要注重實踐教學的成分。有了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也就為培養高素質的高職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高職教育改革發展中的其他因素
其一,源自教學實踐的教學變革力量;其二,源自教育科研的專業支持力量;其三,源自教育管理的行政推動力量。只有由教師、科研介入和管理層的行政推介,三股力量的積極、通力配合下,改革才能有根本性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周長富,趙斌濤.關于提高高職教育質量步履維艱的原因和對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7:23.
[2] 馬力.高職二年制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J].現代教育管理,2009(7):89-91.
[3] 李煥玲.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過程化設計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1,14(32):9.
[4] 戎小群.提高高職軟件技術專業學生職業素質的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4:118.
[5] 韋建忠,雷芳.新時期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雙證書”制教學改革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2,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