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寧
摘要:《基礎會計》是財會專業的基礎課,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理論性、抽象性,而學生沒有社會實踐經驗,缺乏對會計業務的感性認識,針對這一問題,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探討分析。
關鍵詞:實踐教學講練結合啟發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8(b)-0188-01
《基礎會計》是經管類學生的必修課,也是會計專業、財務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主要講述會計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識。充分了解和掌握會計學知識,能為以后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對學生今后從事經濟管理工作、會計工作乃至個人理財業務都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該課程本身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理論性和抽象性,而高校的學生由于尚未接觸社會,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對會計業務沒有感性認識,因此教師若不注重教學方法,學生往往會覺得枯燥乏味、不易入門,慢慢地會失去學習興趣,甚至會厭學,從而影響今后專業課程的學習。因此,在《基礎會計》教學過程中,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透徹地理解所學知識,并能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1以實踐教學法為主
實踐性教學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他教學環節不可替代的。運用實踐性教學方法,可以直觀地顯現抽象的會計原理,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并在實際操作中加深理解和鞏固,變難學為易學。
《基礎會計》雖是基礎理論課程,卻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無論是對會計專業概念的理解,還是會計核算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實踐性教學。實踐性教學的方法也多種多樣,可看、可做。
1.1 看
即觀察。例如在講到會計憑證這一章時,課前可以讓學生搜集各種原始憑證,并仔細觀察,如:各種車票、船票、機票,購物時收到的發票、增值稅專用發票,交款時收到的收據,工資結算時的工資單,出差的差旅費報銷單,以及各種入庫單、領料單和限額領料單等。然后進行分類,看看哪些是外來的,哪些是自制的,哪些是一次的,哪些是累計的,哪些是匯總的,內容有什么等。課堂教師再做講解,并引導學生發現原始憑證的不足,引入記賬憑證。學生通過觀察獲得的認識,遠比教師的語言講解更加真實具體,更加形象生動。
1.2 做
即在理解原理的基礎上,讓學生動手操作。如記賬憑證的填制,課前教師可讓學生準備真實憑證,課堂上教師先講解填制方法,然后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填制完成后再相互交換進行審核,課后,再讓學生進行反復的填制訓練,以鞏固這一技能。在講到會計賬簿時,也可準備真實的賬頁,根據學生在學習記賬憑證時填制的記賬憑證,按照記賬規則逐筆登記會計賬簿,讓學生自己動手登記日記賬、總賬、各種賬頁格式的明細賬等。
通過實踐性教學,可以豐富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不斷體驗專業新鮮感,獲得專業成就感,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專業。
2適當運用講練結合法
所謂講練結合法,就是在教學中采用教師講、學生練,講一講、練一練,講與練相結合,教學相長的一種教學方法。講練結合,應是講與練的有機結合,是講中有練、練中有講,寓練于講,融講于練,講練一體化,而不是簡單的、機械的講完就練,練完就講。
《基礎會計》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程,但是由于課時有限,不可能全部采用實踐教學法,可適當運用講練結合法,讓學生對于課堂上學習的知識進行即時應用訓練。學生有時雖然掌握了理論,卻不知該如何應用,空守寶藏卻在忍饑挨餓,而講練結合法中練就是最有效的牛刀小試。
在這種方法中,教學的首要環節是教師的講,但不能采用傳統的填鴨式的講法,而是要精講少講,高度提煉,畫龍點晴,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有效的信息。其次是學生的練,教師要針對所講知識,精心準備,由易入難,循序漸進。在練的過程教師要洞察學生,弄清學生掌握知識的薄弱環節,及時發現問題,做到查漏補缺。
教學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知識掌握了之后,如何駕馭知識,如何靈活運用,如何理論聯系實際,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知識,學會學習的方法,更要讓學生精通應用的技巧,而這就要隨學隨用,養成運用知識的良好習慣。
3貫穿啟發式教學法
啟發式教學法的宗旨就是讓學生能運用所學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掌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實施啟發式教學法可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教學主題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基礎會計》教學中,可采用下列方法。
3.1 提問式啟發法
授課時以問題的形式導入,讓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開動思維,對所提問題充分思考,然后由教師針對疑難問題,進行重點講解。如在講授銀行存款清查方法時就可以提出以下問題:企業怎么核對銀行存款?在核對時如果不一致說明什么問題?會不會出現銀行已經記賬而企業還沒有記賬或者相反方向?你的生活中有沒有出現過類似的情況?經過提示讓學生先思考,然后由教師引出未達賬項的概念、類型及對銀行存款日記賬和銀行對賬單的余額的影響,接著繼續啟發當未達賬項變成已達賬項時,銀行存款日記賬和銀行對賬單的余額會不會相等?如果編一個調節表應該怎么編?調節后的余額是不是可以實際動用的銀行存款余額?企業能不能根據這個調節表來調賬?最后,教師做針對性的總結,并布置提前設計好的練習,讓學生消化、吸收。
3.2 圖示法啟發法
以賬務處理程序為例,在講這節課時,教師可邊講邊畫,通過復習,引導學生從原始憑證的取得、填制和審核,到根據審核無誤的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然后根據記賬憑證登記會計賬簿,最后編制會計報表,用示意圖呈現出賬務處理的一般程序,啟發學生認識什么是賬務處理程序,并比較不同賬務處理程序的特點、優缺點及適用范圍,將抽象難懂、枯燥無味的課程淺顯化,達到深入淺出、一目了然的效果,給學生留下較深刻的印象。
由此可見,啟發式教學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好的貫徹“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理念,有利于系統地傳授知識,開拓學生視野,使學生擁有較為扎實、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創新能力,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為學生畢業后繼續學習深造打好基礎,有利于學生在工作中靈活自如地施展才能。
以上各教學方法在運用中并不是孤立的,往往是結合運用的。在每一次課堂講授中具體運用哪一種方式,要考慮教學對象的狀況、教學內容的難易、教學要求以及教學過程的誘導性、啟迪性、知識性、趣味性,經周密設計最后確定。
參考文獻
[1] 陳廣梅.啟發式教學法在會計教學中的運用[J].職業,2010(6).
[2] 唐順莉.《基礎會計》課程中的實踐教學[J].科技資訊,2007(34).
[3] 傅金平,胡志華.《基礎會計學》教學方法探討[J].中國西部科技,20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