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卉
草地農業是使人吃人糧、畜吃畜“糧”
近日,就草地農業的發展前景、糧食安全等問題,筆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
傳統耕地農業不變不行了
問:提倡草地農業,是不是讓少數人吃肉,多數人挨餓呢?而且人的飲食習慣能隨便改變嗎?
答:這不是誰讓不讓、誰提倡不提倡的問題,這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擋不住。我國總說糧食安全,不說食物安全,比如沒有把肉蛋奶列入,這是對食物結構的誤解。
30年來我們的食物結構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動物性食物已占據半壁江山。所以,生產食物的農業結構不變不行了!只生產人糧,不生產畜“糧”的傳統耕地農業不變不行了。耕地農業變為草地農業是大勢所趨。結構改變才能根本解決我國的食物安全問題。
過分強調籽實性糧食是不全面的
問:區分糧食和食物的概念有什么意義?
答:糧食僅僅是食物的一部分,食物的概念非常豐富。比如鹽、碘等礦物性食物,各種水生、陸生的植物性食物,特別是陸生的塊根、塊莖、籽實、菌類等,此外還有動物性食物。耕地農業只是籽實這一部分,過分強調籽實性糧食是不全面的。
在植物生產中,其營養成分進入籽實的只是一部分,一半以上都存在于莖葉中。即使在籽實中,除去麥麩、米糠、皮殼、豆莢,人們吃到的也只是籽實的一部分。人的食物就用這么一點,當然很不經濟。
草食動物可充分利用植物的營養體(即籽實以外的植物體)。植物營養體的營養物質可達糧食生產的3-5倍。這就是美國西部為什么用不多的水資源來澆灌飼用玉米、苜蓿,而不澆小麥的原因。
有豐富內涵,并非只是種草
問:草地農業,是否就是種草?
答:草地農業系統有四個生產層,即前植物生產層、植物生產層、動物生產層和后生物生產層。
前植物生產層,不以農業產品為主要目標,而是以自然景觀作為社會產品,主要價值在生態功能。
植物生產層,是指傳統牧草、作物、果蔬、樹木、花卉等植物生產,包含中國傳統農業內涵。
動物生產層,這是草地農業系統最富特色的生產層次,太陽能產生的有機物,其中75%無法被人類直接利用,須經動物轉化。通過草食動物生產肉、奶等畜產品,是人類利用這一部分能量的必要方式。
后生物生產層,是對各個生產層所產出的產品進行加工、流通等管理過程。過去耕地農業只重視植物生產,而且只注重籽實生產,實際上把一半以上的生產力都丟掉了。
草叢與地境耦合,變為草地;草地與草食動物耦合,形成一個草畜系統;草畜系統與市場耦合,經過社會經濟活動,完成草地農業系統全過程。這是一條很長的產業鏈條。每個界面都含有很多科學技術,可延伸建成現代產業,吸收大量勞動力,達到富民目的。
種草實際在促進糧食增產
問:發展草地農業,人吃什么?
答:種草實際在促進糧食增產。通過草田輪作,我們在黃土高原的試驗顯示:糧食單產增加60%,肥料用量減少1/3,水用量大約節約17%,而整體經濟效益大約增加1倍。
苜蓿作為很好的豆科牧草,也有耗水問題。按實際投入產出與種糧相比,種苜蓿等牧草水的效益還是高。一噸水換來的能量和蛋白質都比糧食多。
現在有一個誤解,認為人口增加是剛性的,耕地減少是剛性的,口糧會不夠吃。實際上在城市化過程中,隨著人們吃肉、喝奶的增多,是把口糧節約了下來。作為口糧的谷類消耗量,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正在緩慢下降,而不是上升。
現在我國直接用口糧不超過2億噸,2011年不足總產量的1/3,而飼料用“糧”(以食物單位計,即家畜草料的消耗量)已達3億噸,預計到2020年將達5億噸,缺口越來越大。真正缺口很大的是飼料糧。
草地農業,可充分利用一切農用土地資源,而不只是現在只占國土面積12%的耕地。還可以增加農田當量約11億畝。草地農業就是使人吃人糧、畜吃畜“糧”(大部分為牧草等飼用植物,少量飼用籽實)。所謂“糧食安全”的缺口完全可以填平,還略有盈余。
草地農業可充分利用多種生物資源,植物、動物、微生物資源都可納入其中。比如將籽實生產改為營養體生產,即可提高生物量5倍以上。
耕地農業,使土地越來越貧瘠,加之建設過程中的土地置換政策,新農田不肥,一畝頂不了一畝;而草地農業,可以培肥地力。
不愁沒有種草的地方
問:我國人多地少,有地方種草嗎?連種糧都沒人了,怎么會有人種草呢?
答:如前所說,草地農業可增加農用土地約11億畝。其中包含了大量非耕地、休耕地。現在南方農民通常種一季稻就走了,剩余時間耕地空著不種。僅僅在四川,季節性的空地就達3000萬畝。在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大都只種一季稻,耕地大部分時間就荒著,有些耕地更是一季都不種。
還有河湖漲落帶、灘涂都可以種草,面積很大,不下一億畝。在退耕還林、還草的地方,更要種草。所以說,不愁沒有種草的地方。
種草節省勞動力,而且季節性不那么強。種草是種一次,可以收幾季,而且收五六年,甚至七八年,是大規模收獲。種草病蟲害較少,不必大量使用農藥,施肥很少,甚至基本不需施肥,可減少面源污染。
草地農業還可增加抗災能力。例如旱災,主要在作物籽實發育期雨水不足,就會致災,而草類植物只要在生長季內,下點雨就能長,很少有旱災旱得草都長不了的情況。
可適當進口糧食和飼料
問:在能通過進口來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為什么要將這種壓力在內部消化?如果一個地方的草質量好且價格便宜就應進口。
答:我們不反對充分利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機遇,適當進口糧食和飼料,但是不能依賴。全世界糧食貿易量大約是2.5億噸,而將來我國口糧和飼料用糧共需7億噸,把世界貿易量買光也不夠。價格就更不用說了。現實情況是,中國人買什么,什么貴。例如苜蓿干草,今年就比去年漲價1/3。我們應該汲取從澳大利亞進口鐵礦石的教訓。何況草的體積太大,占艙位。中國老話就有“百里不運草,千里不運糧”的說法。如果我們力求糧食自給,草的自給應該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