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娟
摘要當代社會高校要做到“以人為本”,那么關注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就成為了高校培養人才的落腳點。我們必須結合實際分析當代大學生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找出原因及解決對策,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關鍵詞心理健康大學生教育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經受著來自社會、學業、事業、情感等多方面的困惑與壓力。要使他們以正常、積極的心態去適應當前激烈的社會競爭環境,避免上述問題造成的種種心理負擔或障礙,就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接下來從三個方面探索與分析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1 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和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享受到了物質條件相對富裕的幸福生活,同時也趕上了時代改革和市場經濟大潮沖擊帶來的競爭與發展。受嚴峻的就業形勢影響,面對改革帶來的機遇、競爭和挑戰,大學生們的心理是復雜的,在求學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①
(1)現實與理想的沖突。學生在高中時期,由于受家長、老師和周圍朋友的影響,對于自己的大學充滿了美好的向往,并且對人生的走向和意義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但實際進入大學,卻發現并不如所愿,因為他們面臨著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以及比中學階段復雜得多的人際關系。例如大多數學生認為大學中的學習和生活是自由自主的,但進入大學后發現遠非如此;大學生遠離親人和朋友,在遇到挫折困難時無處訴說;大學中競爭激烈,當初的尖子生現在卻落后了,就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失衡。
(2)學習與就業的壓力。由于大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不斷增多,需要自己計劃和安排學習,但大部分學生自制能力及自我約束力較差,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都較差,不能有效地利用時間,只是忙于應付考試,而不主動地獲取其它許多重要的知識,導致與高中階段的學習效果形成強烈反差,從而產生厭學、恐學、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問題。對于剛進校的大學生來說,學會“學習”是相當重要的一步,必須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對于即將畢業的學生,是繼續學習還是就業或者創業,如何面對競爭殘酷的社會現實,如果給自己未來的發展定位,是目前困擾大部分學生的問題,并且嚴重阻礙了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3)人際關系與戀愛問題。②大學生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也是目前最普遍的問題之一。心理學家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人際關系的失衡帶來的”。大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希望與周圍同學成為好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但是往往缺乏交往的技巧使他們陷入誤區。所以多數學生選擇了虛擬的網絡,將大部分時間消耗在網絡的虛擬空間,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學習生活。戀愛已經成為當代大學校園里的風景線,大學生處于情感的萌發期,很容易摩擦出愛的火花。然而大學生缺乏成熟的戀愛條件,比如經濟條件、雙方發展變化等,所以大學生失戀率很高,失戀往往會引發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4)缺乏經濟獨立的意識。由于大學生來自各個地區,貧富差距很大。以我班為例,部分貧困學生的生活費每個月不足300元,少數家境較好的學生每月超過了2000元,中間水平的學生占了全班大部分。不過在這50多個學生里,只有少數學生會通過學院的勤工儉學或在外打工的方式賺錢彌補學費和生活費,大部分學生表示生活費不夠時會向父母索要。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對于家庭的依賴性相當大。這種現狀也是由我國的教育觀念引起的。我國大部分家庭的教育觀念是“再窮也不能窮孩子”,“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從小得到的就是最好的,造成他們缺乏自力更生的思想,經濟獨立的意識。我們應該讓孩子從小就養成“節約意識”,不給他們創造過分優越的條件,讓他們明白一切都來之不易。高校和社會也應該重視給大學生更多鍛煉自我的機會。
2 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分析
(1)競爭壓力。就業市場化,連年擴招,大學生人數激增,用人單位招人的苛刻條件等,使步入象牙塔的莘莘學子們還沒從成功的喜悅中回過神,又不得不面對繁重的學業,迫使本來想進入大學就歇口氣的大學生產生一種時不我待的緊張心理。與就業相關的各種競爭壓力造成了當代大學生心理負擔過重。在各項競爭中學業的競爭處于基礎和核心的地位,但就其終極目標來看卻是就業。
(2)精神危機。當代大學生大多是在學校、家長設計的“真空管”中長大的,很少經歷生活中的磨難。因此,有許多大學生沒有自己的理想信念,即使有也很脆弱,“雄心大志”一旦受到打擊,便失去信心,立刻感到前途無望,目標渺茫。他們或是對自己太沒有信心,或是對周圍的人和事不滿意,或是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對什么都不感興趣,精神倦怠,自己認為“活得太累”。
(3)經濟負擔。③家庭經濟環境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也不容忽視。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對于大部分農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而言,每年上萬元的學費和生活費無疑給他們造成了沉重的壓力,大大超出了他們的支付能力。大學生們看到自己的家庭東拼西湊供自己念書,往往會造成心里不安,導致巨大的心理壓力。
(4)期望效應。“一切為了孩子”成了當今社會許多父母的生活目的。父母們都期望自己的子女大學畢業后有一份在他人面前可炫耀的“體面的工作”。所謂的“體面”,就是不僅在工資待遇上有一定的要求,而且在單位性質、人員規模、所在地域等方面都有所要求。大學生們也都明白回報父母的不光是賺多少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工作崗位能否光宗耀祖。父母們“當牛做馬”供子女上大學的目的不是要培養一個“有知識的普通勞動者”,而是要培養一個社會的“棟梁”,過高的期望也給大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5)網絡影響。信息社會迅猛發展,網絡成了大學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內容,泛濫成災的虛擬世界引發了大學生在認知、情感、人格等方面與現實生活的矛盾沖突,其結果導致他們感情冷漠、人格障礙、人際交往困難等,從而更深地陷入網絡之中,在網絡中尋求情感的滿足。這種病理性網絡成癮導致大學生無法正常地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使很多大學生陷入心理危機而無法自拔。
3 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對策
由于造成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解決對策也不是單一的。當務之急是構建社會、學校、大學生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及早干預,防患于未然,塑造大學生的健康人格。
3.1 學校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當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挫折是普遍的、必然存在的,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引導學生正視挫折,對困難和失敗有足夠的心理承受力,隨時做好應對挫折的準備。同時,學校要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因為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在不同階段所面臨的挫折與困難是不同的。④
另一方面,學校要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就業壓力。大學生應該認識到自己不過是一個有知識的普通勞動者,沒必要一定要和所謂的“高尚職業”聯系在一起。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就業已進入了大眾化、市場化時代,通過市場競爭,必然有一部分大學生進入社會的精英崗位,但是反之,相當大一部分大學生要從事平凡的勞動崗位,這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開展以職業生涯規劃為核心的全程就業指導,培養學生正確的職業意識。大學生只有明確了自己今后的發展方向、職業選擇和社會責任,才能對自己和未來充滿信心,然后從根本上緩解就業心理壓力。
3.2 大學生的自我身心調整
大學生應當坦然接受自己面臨的挫折與困難,正確認識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不要總是過于在乎別人對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自我價值的實現并不是完全取決于他人的意見和評價。
學會自我調適:(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2)保持樂觀的心態。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困難和挫折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3)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大學生通過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夠認識到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增強心理適應能力,保證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4)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對大學生心理產生影響的環境包括成長環境、學習環境、社會環境等。
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正處于走向成熟又沒有完全成熟的時期,有很強的過渡性和不穩定性,是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最明顯的時期。所以需要社會、學校、老師和學生一起,共同行動,切實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①郝陶群,于杰,李精華.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理論探討[J].吉林糧食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1).
②王先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淺論[J]:畢節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3).
③翁曦勉,周小斌,諸森兒.談大學生弱勢群體的成因及其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05(5).
④謝斌.當代大學的緊迫課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機械工業高教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