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典園林設計是本著為人而設計的理念,把握住設計的靈魂,用設計的理性照亮人性,關懷人性,是對美的關照,道的通達。古典園林設計是人將自己的欲望訴求,在智慧的引導下,含納天、地、人之精、氣、神,包括著人文意象和人格旨趣,并通過技術將其物化而通向道的過程。文章從古典園林的設計來闡述其道的生成。
[關鍵詞]園林設計 欲望 技術 道的生成
在世界園林藝術史上,中國的古典園林是一顆具有東方神韻的明珠,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它以其詩情畫意的氣息顯現著古人的智慧和匠心,傳達著造園者的人性和修養,生成著一種思維的秩序和藝術的特質——道。
一、欲望的顯與隱
古典園林的生成首先源于人的欲望。不可否認人在不同階段欲望是不同的,也可以說欲望是可以升級的,當人對當前居住環境滿足后又會產生對新環境的欲望,由本初的欲望到另一階段的欲望,這不是一個單純的循環而是一個不斷上升的循環過程,下一個過程所追求的精神欲求高于上一層次的欲望。我想園林設計的出現就是人對更高層次的居住與環境的思考,不再滿足于一個居住的住所而追求一個詩意的居住地,這種隊當前欲望滿足時提出新的欲望,是人的一種欲望訴求。人所欲望的場地不在局限于一個可以寄居、安身的場所,邁向于對生活環境美的精神追求,可行可居可游成為人生活的導向。從“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的農家小院的清幽,到“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的士大夫宅第的幽雅,再到“穿花奪柳,撫石依泉,過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藥圃,入薔薇院,穿芭蕉塢,盤旋曲折,忽聞水聲潺潺,瀉出石洞......”的私家園林的深邃、高雅,至皇家園林的“春湖落日水拖藍,天影樓臺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畫里,雙飛百鳥似江南”曠如也,奧如也,如斯而已。在這一上升的過程中,園林設計的得以顯現,欲望在設計中得以顯現,欲望成就了設計。這是一個古典園林生成的過程,也是一個個滿足欲望創造欲望的過程,這種欲望的無止境,生成了極具人文氣息和具有潛在精神意義的文化信息載體。當這種極具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的園林設計展現在受眾面前,供人觀賞、陶醉、研酌時,其所表達的是受眾對其的折服,欲望被設計所遮蔽。真可謂“欲望成為了設計的顯現和遮蔽”,同時這種欲望的顯與隱成就了古典園林設計的輝煌盛世。
二、物化是如何發生的
“技術是一種物化的行為”,這種行為是將人所欲望的審美和功能要求用技術的方式表征出來,承載著物的功能和人的情感,園林設計亦如此。造園是將人所欲望的生活環境生活情境經過構思規劃而物化的產物,造園是一種技法的展現,中國古典園林與詩詞、書法、繪畫統稱為四藝,四者互通,造園技藝很多手法來自于書法繪畫技法。“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與園林設計中空間的忽張忽合,忽張忽弛相呼應;“點墨之間見萬丈高,尺寸之間見百里遠”不也是造園中以小見大,用一種抽象的手法來創造一種稱之為“意”的無限的想象空間;園林的空間序列講求多空間多視點,步移景異,不正是散點透視的繪畫方式?“春山艷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有詩詞的韻律,美如畫的景色,如此詩情畫意的來抒寫個園,單從技術上講,將詩詞書畫爐火純青的技藝展現于造園中。園藝之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計成的《園冶》,是一部園林創作實踐總結提高到理論的專著,詳盡的整理記載了園林設計的營景之術,“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巧于因借,精在體宜”是技藝的精髓,是欲望的完美展現,也是造園的精華,是最終和最高目的的審美旨趣,因技之精而成意境之美,是技是道?古典園林的生成離不開技術技巧,但當這種技術通達了美的意境,較之技術本身便更上一層,這不再是純技術型的而是技術所成就的藝術性效用,是在精神上對美的關照,技而進乎道。
三、美的關照,道的通達
(1)何謂道
“設計是一種欲技道的創制活動”,設計本身就是一種大道,這種大道涵蓋了設計中遵循的一般規律,智慧和最終形成的道路。總之一個“道”字的豐富內涵寓意萬千,道者路也,真理之路,智慧之路,藝術精神。這里狹義的將“美”認為是一種大道,將美的創制與道等同,那么首先就要對美有一定的認識。說文中是最早對其作出含義解釋的:“美者,甘也,從羊大”,同時又認為美與善同意,這是對美最質樸的解釋,西方哲學家將美引申為感覺學,將美定義為純精神的活動,既然是談設計,那么就要從設計自身出發,思忖設計與美的關系,設計之美即藝術與美,引德謨克利特的一句話“身體的美,若不與聰明才智相結合,便是某種動物性的東西”,這確實是鞭辟入里之論,同樣設計之物之美也要與聰明才智相結合,體現物之物性,人之人性,才是設計之道,由此來看我們又回到我們最初的設計之道這一問題。單是想要產生出在優雅精致美好的意義上的東西還不能稱之為美,美還需要更多的東西——文化。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引導設計的智慧。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美存在于象天法地,雖由人造宛自天開的意匠美。由技術以深入于技術后面的精神,更進而要把握到此精神具有者的具體人格,使物釋放物之物性,使人彰顯人之人性,這便是設計的過程。園林設計融合了詩情畫意之美,融合了人的生命感悟,融合了對美的關照。園林設計是將人意欲的景因技物化而來的全盤美化、一束花的歷程、實境。這種美的創制就可謂之大道,這種美的生成也是“道”,前者是路,是途徑,后者是藝術精神,二者皆可謂“道”,都蘊含無上的智慧。
(2)人本——道的通達
《中庸有言》“率性之謂道,”設計中遵循人的人性才能叫做道,古典園林設計中無處不體現出對人性的關懷。園林設計中的美是如何產生的呢?誠然,既然是設計就要在智慧的指引之下,以技術為支撐,由技入道,來言說美,體悟道。
《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法人法天地法自然。法天象地法天象地是在哲學思想上的一句深刻總結。古人認為天地宇宙運行演化之中有一種無形的“道”在支配著萬物四時的行進,而從天地之無為中,體會到天地無為而能主宰萬物的現象中,創造出了道家思想。“天地之行,冥冥中的一個“道”,就是法天象地的根本,所以法天象地者,行其道也”。不在一個宏觀的角度來談論法天象地,我們將其哲學思想將一個層面來理解,法天象地是指為天地之縮影,而天地,也可看作人身之放大,所謂‘天法象我,我法象天。這樣就又歸屬到人這個較小的宇宙。那么這句話即可理解為法人法自然。
在中國的古代哲學中也講究天地人合一謂之“道”。《莊子達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與我并生,二萬物與我為一”這種神奇浪漫的思想貫穿于園林設計的始終。不論是私家園林還是皇家園林,遵循著人園合一的原則,以人為尺度,園擬人化,人擬園化,融入的是生機,人與園的互動。人進入其中,體會到的時一種種浪漫的情節,利用花木山石的象征意義,富于園林生命和情感。說到浪漫自然少不了山水之景,“一山三水”“山為造園之骨,水為造園之脈”無園不山,無園不水。園林設計中的山和水并非高俊巍峨,氣勢磅礴的真山大河之水。只是一種象征,造園之山即為石,但用石十分講究,“瘦漏透皺怪”,是選石造境的標準,各有其意,瘦顯示挺拔的身骨,漏顯示暢通的血脈,透顯示的是剔透的意態,皺是一種多變的英姿,怪自然是奇異之型奇異之態。園林中的水本雖靜卻賦予靈動,它模擬自然界的江河湖海,溪澗池潭,與周圍的亭臺樓榭四時花木相映成趣,處理上有著豐富的變化。如蘇州園林,山水十分寫意,極具抽象,以小見大,尺寸之間見萬丈遠,都在受眾的心中人格化,用一種人格化的處理營造人性化的意境。
皇家園林頤和園,是對人內在的模仿。“園林的布局和景點命名以人體內景圖為本,智慧海喻人腦,排云殿喻咽喉,云錦、玉華殿喻兩耳,宿云檐喻人的面部,知春亭喻人的心臟,龍王廟喻人之腎,以人的人體為本來修建這這座曠世園林”,其智慧在于使人游覽之時“達到呼神存真,六腑安和,五臟生華,返老還童”的境界,如此意境如此智慧真可謂是大道之途.它所體現出來的是在滿足人對這種特殊環境的需要,在滿足人當時欲望的同時引導人更高的審美需求。這種對人體的模仿并不空洞而是一種智慧的顯現,其空間布局順暢自如,別有一番趣味。古典園林中的法人更多的是體現在一種對人的關懷,法的是人性,展現出來的是人情,將人的最本真需求物化,呈現在世人面前,將人與欲的這種虛擬對話形式,展現成人與物的面對面對話,人的活動體現在物中,物體現出人的人性,同是又散發出自身的本性來言說著自己,人又活動在眼前的這個物于人共同承載的場所中來構筑城一個新的場所,是人與人所欲場所的一個互動。古典園林的設計主體是人,同時也是為“人”而設計。本著為“人”而設計的理念,將人作為設計的尺度來衡量設計,把握住了設計的靈魂,設計的理性,用理性的設計照亮人性,不失為“道”的生成。
古典園林設計的核心問題,始終是意境問題,它是個體藝術家畢生追求的最高目標。造園是一種人品、一種修養、更是一種境界。就因為它是一種境界,一種精神,才是一種“道”的外在表現。天不變,道亦不變,在形而上的層面。中國園林稱為“得意”的就是這樣一種極高境界,所以我們常說中國園林是性靈的。園林之道也是做人之道,含納天、地、人之精、氣、神,包括著人文意象和人格旨趣。這種具象性與抽象性的統一,正體現出一種精神品格。在傳統文化的文化視野中,其正可以反映人心、人性的寄托,以此為旨,體現人格的理想。造園作為全面的藝術,也正是體現出收放有度、張馳有節、不偏不倚的中和之美。張璪講“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心源”就是修養,由心源而產生的“心象”,中國人的思維特征是整體性的思維,即用所有的感官去感悟大千世界中的一切生命,然后再宏觀地把握最本質的東西, 中國人一直在研究宇宙本質——道 。中國人思維是整體的,為提高境界藝術家都注重畫外功夫,求得就是整體意境的提高,所以造園和中國文化是相通的,它體現了一個造園家的全部修養,包括學識,人品,甚至知識結構乃至對生命的感悟。
結語:古典園林設計是欲技道三者的顯現。作為設計活動,它必然存在欲技道三者之間的融合,而人是這個過程的創作主體,人將自己的欲望,在智慧的指導下與詩意相聯系,并通過技術將其物化,出現了園林這個場所,實現了三者之間的交流和轉化,同是也滿足了人的本初的欲望,傳承論文化得精髓,展現了高層次的審美情趣,確為大道哉!
參考文獻:
[1]李萬軍.當代設計批判[M].人民出版社.2010.
[2]徐觀復.中國藝術精神[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
[3]吳慶洲.建筑哲理、意匠與文化藝術問題[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4]王昀.頤和園總體布局的意義[J].華中建筑.1992.
[5]《天地有大美而不言》[J].東西南北·觀察教育.
作者簡介:王云龍,男,武漢紡織大學2011級研究生,藝術與設計學院,設計藝術學環境藝術設計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