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高等農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分析高等農業教育在“三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意義重大。
[關鍵詞] 高等農業教育;“三農”;對策
[作者簡介]吳芝花(1981—),女,講師,江西農業大學經管學院經濟系。(江西南昌 330045)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人民群眾生存發展的根本問題。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全國的穩定,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作為與農村、農民、農業密切聯系、息息相關,在農業教育與研究體系中處重要地位的高等農業教育,必須深刻認識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既是自身本質屬性的體現,也是在祖國現代化建設事業中責無旁貸的歷史責任,又是推動學校科學發展的歷史機遇。
一、高等農業教育在“三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高等農業院校中的農業科研,為農業提供了實用生產技術
首先,高等農業教育利用其先進的科學研究設施、高水平的專業創新隊伍、現代化的試驗手段和多種渠道的信息資源,研制出許多有利于農村發展的新思想、新工藝、新方法、新產品。其次,高等農業教育不斷創新農業科技,通過各種形式的傳播媒介及時把新型成果向農村推廣,用先進農業技術來武裝農民大腦,指導他們從事現代農業的生產和經營,促使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二)高等農業教育為新農村建設輸送大批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人才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要素。但是,從當前實際情況看,農村基層人才匱乏,素質需要提高,特別是在農村急需的教育、醫療衛生、農業技術等方面表現更為突出,一方面人才嚴重匾乏,一方面高層次、高素質人才嚴重流失,人才問題已成為制約農村發展的瓶頸。“三農”中的農業、資源、環境、人口等,都與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高等教育在為農村培養和輸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受歡迎”的高素質人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農業高校比其他高校更具有優勢。
(三)高等農業教育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新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必要條件。隨著農業由傳統走向現代,高等農業教育的范圍和領域也發生了變化。高等農業教育不僅著[于農業生產的中間部分,著重于什么時候播種、什么時候收獲等技術性問題,而且也關注產前、產后的系列問題。高等農業教育著[培養的新型農民不僅要懂農業生產,還要懂銷售、經營和管理。高等農業教育的綜合化將大大提高廣大農民的綜合素質、市場意識,擴大農民的從業范圍,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可以擴大農民的人均資源占有量,從而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二、高等農業教育服務“三農”尚存在的問題
高等農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發展起著積極的影響和推動作用。但是當前的高等農業教育也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有些農業院校,由于農科招生困難、農學專業學生畢業后就業困難而弱化了農學專業,淡化了作為農業高校的性質轉而發展其他學科建設。非農化是幫助農業院校適應學科發展和經濟建設需要的重要途徑,但并不是拯救農業院校走出困境的靈丹妙藥,越過了一定的“度”,它還會走向反面。
二是受傳統思想觀念及社會大環境影響,加之農村基層農業科技人員待遇低,條件艱苦,高等農業院校的大學畢業生不愿到農村第一線工作,學生學農不愛農,無法滿足新農村建設對農業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是國家對農業科技投入不足,直接導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嚴重影響農業高校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步伐。
四是高等農業教育對新型農民的培訓力量非常不足,培訓質量也較低。由于農民參加培訓的時間極為有限,多是應需、應時培訓,加之受培訓設備、資金、師資的影響,只能是初淺的入門培訓,且沒有技能鑒定和資格證書,外出務工缺乏吸引力和竟爭力,從而導致農村剩余勞動力不能順利轉移。
三、高等農業教育服務“三農”的發展對策
(一)明確學校定位,加強教學改革
高等農業院校的發展,應該融入鄉村發展潮流之中,農業大學的社會功能就在于一個“農”字,否則就與其它類別的高等教育沒有區別了。高等農業教育要適應歷史發展趨勢,轉變陳舊思想觀念,下大力氣打破傳統教學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大改革力度,緊密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多方向”原則,有計劃地建設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增設新專業,以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教育服務“三農”。
(二)合理設置專業,安排教學計劃
高等農業教育要根據當地的農業生產經濟發展狀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強化技能訓練,在確保不削弱傳統的農學類專業地位和水平的同時,拓展高等農業院校的學科、專業、角色和使命。充分考慮經濟結構調整與就業結構變化的需要,按照培養“種養加、農工貿”一體化的復合型、實用型大農業“通才”要求,積極發展農理、農工、農經、農管、農文的交叉專業和與農業科技相關的新興、邊緣和高新技術學科專業,積極推動農科與非農學科的交叉與滲透。
(三)培養科技人員,提高農民素質
首先,應以“面向農村,面向未來,面向農業現代化”為導向,更加廣泛地實施“村村大學生計劃”,培養能夠適應艱苦環境、扎根農村的具有農民身份的大學生,為新農村建設培養科技致富帶頭人和農村先進文化的帶頭人。其次,學校要按照21世紀農業發展的新要求,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民技術培訓,如,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村基層干部培訓等。
(四)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
作為以農業和生命科學為優勢和特色的高等農業院校,擁有豐富的人力、科技資源,是農業高新技術的孵化器和輻射源,是農業科技創新的前沿,具有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的比較優勢,在知識的再生產、創新及應用等方面都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首先,加強科學研究工作。要加強科研工作,根據新農村建設的需要,開展不同層次的科學研究工作。要圍繞農業生產中具有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鍵間題,組織力量進行攻關,推進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新興產業的形成,重點攻克農業重大科技難題和制約農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其次,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根據有關地區的實際需要,組織科技人員擔任有關地區、單位的技術顧問,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使先進的科技成果及科技知識在農村開花結果;建立校外科技示范和實踐基地,通過基地的輻射作用為“三農”服務,提高農業產業效益,為農民增收助一臂之力。
(五)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工作
高等農業教育還應注重對新一代農民的培養。以“知農愛農、學農為農”為價值導向,引導學生以農村為發展空間、以農業為求職取向,立志農村、服務農業、獻身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大業。首先,高等農業教育要以通過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媒介,把鼓勵、支持、幫扶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創業的理念貫穿到社會實踐活動的始終,引導大學生積極投身于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走出校門、走向農村、走進農民,在與社會的廣泛接觸和交往之中,加強對農村的全面認識,增進與農民的友好感情,了解社會現狀與發展趨勢,明晰自身面臨的現狀和所處的位置。其次,認真貫徹落實好“三支一扶”、“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引導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生自覺自愿到農村去,為農業發展提供人力支撐。采取優惠措施,提供寬松條件和待遇,吸引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生到農村發展創業,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出力獻策。
[參考文獻]
[1]楊沛林.關于高等農業教育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J].綜合研究, 2009,(12).
[2]王文凱,孫文學.高等農業教育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的對策思考[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 2007,(6).
[3]焦翠麗,李光普,董淑湛.對高等農業教育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思考[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9,(5).
[4]張松.高等農業教育:現狀、問題與對策[J].高等農業教育,2008,(4).
責任編輯:劉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