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 要] 通過農戶調查,實證分析農戶的糧食直補政策滿意度對農戶農田轉入意愿的影響。廣大農民對國家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具有較高的滿意度,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對農戶農田轉入意愿沒有顯著影響,但對糧食直補政策滿意度高、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的農戶農田轉入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農戶預期收入來源是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對農戶農田轉入意愿產生影響的一個邊界條件。根據糧食播種面積實施差別糧食直接補貼將最大程度地激發農戶轉入農田、擴大糧食生產,取得更大的糧食直接補貼政策績效。
[關鍵詞] 糧食直補政策;滿意度;農戶農田轉入意愿
[作者簡介]劉克春(1968—),男,江西財經大學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企業成長。(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南方稻谷主產區水稻補貼制度績效與補貼制度完善研究”(編號:09YJA790091)研究成果,并得到國家自然基金課題“扶持政策與中小農業龍頭企業成長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以江西中小農業龍頭企業為例”( 編號:71063005)自助。
一、引言
農業是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基礎產業,又是一個弱質產業。在現代國家中,任何一個國家都對農業和農民實施保護和支持。發達國家在農業政策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套相當完善的農業補貼制度,形成了一套對農民直接收入補貼的制度。我國是發展中的農業大國,加入WTO后,如何對我國農業實施保護,提高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是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
迄今為止,國際經濟學界從不同角度對糧食補貼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的成果可謂汗牛充棟。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是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保護水平的測度。世界銀行經濟學家Beladda提出的名義保護率、澳大利亞學者W.M.Corden提出的有效保護率(簡稱ERP)和美國教授T.Josling提出的生產者補貼等值方法(簡稱PSE)(岳曉華,王彥華,2008)。許多學者對農業補貼政策的產生原因和實施效果等進行了模擬分析,代表性的有,Valdes和Zeitz(1980)運用單個商品局部均衡分析工業化國家的農業補貼對發展中國家的食品價格水平的影響;經合組織專家在對經合組織主要成員國2004~2005年農業補貼水平及其占農業收入的比重進行對比分析后認為,較高的農業補貼對保護環境、農村繁榮、生產發展目標也并非有效。國內學者朱希剛(1992)計算分析了中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1990年的PSE,張莉琴(2001)依據OECD的方法測算了1990~1999年間中國10種主要農產品的生產者支持估計和消費者支持估計。這些研究普遍認為中國的農業補貼力度不夠,甚至很長時間內為負補貼。
二是對糧食等農產品補貼效果的理論分析與計量分析。一些學者認為農業補貼和當前實施糧食直接補貼存在很多問題,例如,補貼過于分散、補貼標準低、補貼方式和補貼環節不完善、缺乏激勵、補貼缺乏穩定的增長機制,補貼作用有限,需要進一步完善(馬文杰等,2007;張照新、陳金強,2007)。也有許多學者運用計量經濟等實證方法分析糧食等農業補貼對土地生產率、農民增收、糧食生產、農民種糧積極性、農業投資等產生的效果。這些研究呈現不同的結論:一種觀點認為,糧食直接補貼政策的實施提高了農民收入和糧食產量(錢克明,2005;陳波,2006;曹芳,2005;王小龍等,2009;陳飛等,2010),優化了種植品種結構,提高了農民糧食生產積極性和滿意度(冷俊磊、王暢,2012)。另一種觀點認為,糧食直接補貼效果甚微(王姣、肖海峰,2006;朱紅根等,2007;高玉強,2010;周興、黃佳,2012)。
三是糧食直接補貼政策研究。政府的糧食直接補貼政策績效狀況取決于其對農戶的糧食種植行為的影響。在當前農業勞動力大量向非農產業轉移的形勢下,糧食直接補貼政策績效往往表現為種糧農戶的農田轉入行為的變化,當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具有激勵作用時,種糧農戶更加傾向轉入農田。因此,研究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對于種糧農戶的農田轉入行為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江西是農業大省,自2004年以來,江西省政府一直對種農戶民實行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從2004年最初的按糧食實際播種面積每畝各補10元,到近年來政府不僅提供了糧食補貼標準,而且實行了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和農機購置補貼等多種補貼政策。以上糧食直接補貼政策是否達到政策目標,有待于實踐驗證。本文基于江西省農戶調查數據,實證分析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對農戶農田轉入行為的影響。
二、糧食直接補貼政策評價對農戶的農田轉入行為影響的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江西省為例,運用2012年6月底筆者對江西省南昌縣、新建縣、永修縣、安義縣、吉安縣340個農戶調查數據實證分析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對農戶農田轉入行為的影響。
1、變量的選擇與定義
(1)農戶的農田轉入意愿。本文將農戶的農田轉入意愿作為被解釋變量,主要分析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對農戶農田轉入意愿產生的影響。該變量定義為:是=1,表示農戶意愿轉入農田;否=0,表示農戶無愿意轉入農田。在被調查的340農戶中,意愿轉入農田的農戶占34.5%。
(2)農戶的糧食直接補貼政策滿意度。農戶的糧食直接補貼政策有可能影響農戶的農田流轉行為。本文用“我對現行的糧食直接補貼政策的滿意程度”這一測量指標來反映該變量,并使用利克特五點量表進行測量,1表示“不滿意”、2表示“有點不滿意”、3表示“一般”,4表示“比較滿意”、5表示“同意”。該變量的測量值平均為4.2。
(3)農戶的預期收入來源。本文將該變量作為解釋變量用以反映其對農戶轉入農田意愿的影響。該變量定義如下: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1、以非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0。在被調查的340個農戶中,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戶占47.7%。
(4)農戶上年是否轉入農田。本文用該變量研究農戶的過去轉入農田行為對未來的行為是否產生影響,以研究農戶轉入農田行為的連續性。該變量定義為:農戶上年轉入農田=1、農戶上年未轉入農田=0。在在被調查的340個農戶中,2012年轉入農田的農戶占65.1%。
(5)農田租金。本文引入該變量以分析農田租金對農戶農田轉入行為的影響。在樣本農戶中,農田租金一般是每畝200元至400元之間。
(二)模型與數據
在分析上述變量對農戶農田轉入意愿影響時,本文使用Logit模型對農戶是否轉入農田意愿進行回歸分析,以分析上述解釋變量的影響程度。被解釋變量為農戶的農田轉入意愿,其中,“是”=1;“否”=0。數據來源是2012年被調查的江西省340個農戶的樣本數據。Logit模型如下式所示。
log(Pi /(1-Pi))=α+β1SS+ +β2FP +β3TL +β4AL+β5SS·AL …+εi
其中,Pi——農戶農田轉入意愿的概率; SS——農戶對糧食直接補貼政策的滿意度; FP——農田租金;TL——農戶上年是否轉入農田;AL——農戶預期收入來源;SS·AL——農戶對糧食直接補貼政策的滿意度與農戶預期收入來源的交互項。
(三)回歸結果與分析
表1回歸結果顯示,農戶預期收入來源對其農田轉入意愿具有顯著影響,農戶預期收入愈是來源于農業收入,轉入的農田愈多;反之,則愈少。由此可見,農戶的預期收入來源是其是否轉入農田的一個重要因素,農戶追求收入最大化是其轉入農田的重要動機。農田租金對農戶轉入農田意愿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這表明,農田租金對農戶轉入農田行為具有調節作用,反映了農田的市場供求狀況。實證結果表明,農戶上年的轉入農田行為對其未來轉入農田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農戶轉入農田行為具有連續性,轉入農田進行長期化糧食種植已經成為眾多農戶糧食種植行為的重要特征。從農戶訪談結果看,絕大多數農戶持續轉入農田種植糧食的時間在3-5年以上,有的持續時間在10年以上,個別通過書面協議大規模轉入農田的甚至超過15年。表1顯示,農戶的糧食直接補貼政策滿意度對其是否愿意轉入農田沒有顯著影響,這表明,當前國家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并沒有對農戶的糧食生產積極性帶來顯著的提高。根據大量的農戶訪談,筆者發現,盡管政府實施了糧食直接補貼政策,但是,相對于每畝糧食產值,政府給予的每畝糧食直接補貼金額所占比例很小。例如,2011年,江西省每畝糧食直接補貼(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金額共計96元,糧食收購價格平均約為104元/50公斤,按照糧食單產1000斤/畝計算,每畝糧食直接補貼僅占每畝糧食產值的9.2%,如此低比例的糧食直接補貼難以對農戶種糧積極性帶來顯著提高。雖然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從無到有,增加了農戶的福利,提高了農戶的滿意度。但是,相對于農民收入而言,占農戶收入比例極低的糧食直接補貼政策難以從根本上顯著提高農戶收入,因此難以對農戶的農田流轉行為產生影響。然而,表1也顯示,變量農戶的糧食直接補貼政策滿意度與農戶預期收入來源交互項對農戶的農田轉入意愿具有顯著的影響,即農戶的預期收入愈是主要來源于農業、其對糧食直接補貼政策滿意度愈高,則轉入農田的意愿愈強。因此,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僅僅是對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的農戶轉入農田行為產生正向影響,對于那些收入主要來源于非農的農戶而言,糧食直補貼政策難以對其農田流轉行為產生影響。由此可見,國家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取得良好績效的一個邊界條件是農戶的預期收入來源。
三、結論與啟示
通過實證,本文得到如下結論:(1)農戶預期收入來源對其農田轉入意愿產生了明顯正向影響,收入愈是來源于農業的農戶轉入農田的意愿愈強。(2)農戶過去轉入農田行為對其未來的農田轉入意愿產生了明顯的正向影響,過去轉入農田的農戶,其轉入農田的意愿愈強。農戶轉入農田行為具有連續性,轉入農田從事長期化糧食種植是許多糧農的重要特征。(3)農田租金對農戶農田轉入意愿具有負向影響,它反映了農田市場的供求狀況,對農田市場供求具有調節作用。(4)實證結果表明,農戶對國家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具有較高的滿意度,國家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對農戶的農田轉入意愿沒有明顯影響。但是,國家糧食直接補貼政策與農戶預期收入來源對農戶的農田轉入行為具有正向的交互作用,只有當農戶的預期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時,國家糧食補貼政策才能顯著地推動農戶轉入農田。農戶的預期收入來源是國家糧食直接補貼政府對農戶轉入農田意愿產生影響的一個邊界條件。
以上結論給我們如下啟示:(1)提高農戶種糧積極性,擴大農戶糧食種植規模,必須進一步優化國家糧食直接補貼政策。政策的重點是加大對種糧農戶的糧食直接補貼力度,進一步提高種糧大戶的糧食直接補貼標準,可以根據農戶糧食播種面積實施播種面積差別補貼政策,種植規模愈大,補貼標準愈高,最大程度取得政策績效。(2)在逐步提高糧食直接補貼的力度同時,必須逐步提高糧食收購保護價,提高糧農種糧預期收入,從而促進糧農種糧積極性,進一步轉入農田,擴大糧食種植規模,促進糧食規模化生產。(3)由于農戶轉入農田行為具有連續性。因此,為了確保糧食生產穩定,在堅持農村家庭土地承包責任制基礎上,規范農田流轉市場,推動長期農田流轉市場的發育,確保長期農田流轉市場的穩定,從而穩定糧食生產。
[參考文獻]
[1]朱希剛.借鑒國際經驗促進農業補貼由消費者向生產者的轉變[J].農業經濟問題,1992,(10).
[2]張莉琴.我國農業政策對農業的支持水平分析[J].農村.社會.經濟,2001,(1).
[3]錢克明.中國“綠箱政策”的支持結構與效率[J].農業經濟問題,2003,(1).
[4]曹芳.糧食主產區糧食補貼改革研究——以江蘇省的調查為例[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5,(3).
[5]張照新,陳金強.我國糧食補貼政策的框架、問題及政策建議[J].農業經濟問題,2007,(7).
[6]王姣,肖海峰.中國糧食直接補貼政策效果評價[J].中國農村經濟,2006,(12).
[7]岳曉華,王彥華.對加強農業補貼理論研究的幾點意見[J].中國經貿,2008,(7).
[8]馬文杰.馮中朝.國外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及啟示[J].經濟縱橫,2007.(11).
[9]陳波,王雅鵬.湖北省糧食補貼方式改革的調查分析[J].經濟問題,2006,(3).
[10]朱紅根等.糧食安全戰略背景下糧食扶持政策評價及其完善——基于江西省農戶問卷調查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7,(4).
[11]王小龍, 楊柳. 中國糧食財政干預政策產出效應分析[J]. 財貿經濟, 2009,(1).
[12]陳飛等. 農業政策、糧食產量與糧食生產調整能力[J]. 經濟研究,2010,(11).
責任編輯:劉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