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飛
人要身體好,雜食最重要。與這條營養學原理相近,政治生活要健康、活潑、有序,也需要從各種“雜音”中汲取必要的養分。溫家寶總理日前在與國務院參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座談時強調,領導者應有聽取和包容不同意見的雅量,不要輕易把不同意見說成噪音、雜音。對于各級領導干部,這無疑是一次警醒:只有強化重視“雜音”的觀念,錘煉辨識“雜音”的智慧,陶冶包容“雜音”的心境,開拓善待“雜音”的胸懷,增加呵護“雜音”的勇氣,提升聽取“雜音”的藝術,才能做到耳聰目明,為政清明。
現在的問題是,一些地方和單位的“一把手”,大會小會,張口就來,凡“不合我意”的意見、觀點、聲音,通通視為“雜音”,認為“雜音”影響領導班子威望,不利于和諧穩定。于是,以“保持一致”為由,無情地打壓“雜音”,必欲除之而后快。
其實,“雜音”并不可怕。就其主流方面來說,“雜音”不是隨聲附和的諾諾之言,更不是“天王圣明”的阿諛之詞,而常常是對某些問題獨立思考的真知灼見,凝聚著現代民主意識,是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的福音。
鄧小平曾指出,“一個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一個政黨如此,一個地方或單位也是如此。而營造良好的民主環境,集中體現在民主決策過程中能不能正確地對待和認真地傾聽“雜音”,是不是充分地尊重“不同意見”。“你說的話我盡管不同意,但我要誓死捍衛你說這話的權利”,這就是對人的民主權利的最大尊重。如果一個地方、一個單位能夠讓人們暢所欲言、七嘴八舌地發表議論,說明這個地方或單位營造了良好的民主環境,執政者具有民主作風,人民群眾具有匡正社會弊病的正義感和責任感。反之,強調“輿論一律”,要求只存在符合自己意愿的一種聲調,不讓人自由地發表意見,容不得“雜音”,就是壓抑民聲、束縛民意、踐踏民主。無數的事實表明,“雜音”透露出民主之聲,無“雜音”便無民主。只有“一把手”的一種聲音而無其他“雜音”,必然導致眾人緘口,死氣沉沉。只有廣開言路,讓人講話,才會有生動活潑的民主氣氛,才能保證決策的科學性。
在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剛剛起步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時下的政治生活中,敢于唱反調,講“不同聲音”,不僅體現個人自由意識的覺醒,更體現追求民主的責任意識和敢于冒風險的犧牲精神,非常難能可貴。有人“想說而不敢說”,缺少的不是見識,而是“捋虎須”、“逆龍鱗”的勇氣。沒有一點“為民請命”的責任意識,沒有一點“舍身求法”的犧牲精神,即便是有見識,也未必敢講出來。從實際情況看,敢講“雜音”的人常常被認為“不合群”,有時還要蒙受委屈,甚至擔著“不保持一致”的罪名。但他們不在乎這些,為了捍衛心中的正義和真理,依然無所畏懼地直陳己見。這彌足珍貴,值得稱道!
人們常說,一個人的心胸有多大,做成的事情就有多大。期盼有關領導者敞開心胸,善待和傾聽“雜音”,善于從不同聲音特別是批評性意見中汲取智慧,“因為批評性意見可以使我們頭腦更清醒,更加重視那些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有利于避免決策失誤”。
頭昂得太高,躬鞠得太深,都會看不清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