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輝
核心提示: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時候,我會想到它。”這是老百姓最真實的聲音。為強化政府公共服務和住房保障職責,有效解決產業聚集區和新城市組團建設的來鄭務工人員的需求,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產管理局始終把“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確保目標任務完成,有效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列為最重要、最急切的工作任務,結合“突出公租房,確保廉租房,淡化經適房,加快棚改房”的工作思路,通過建立保障性安居工程專項督查、周報告、月評比和績效考核制度,開辟“綠色通道”,強化目標管理,拓寬資金渠道,加強質量管理,加快實現老百姓的“安居夢”。據統計,2011年開工建設55716套保障性住房,占2011年河南省政府下達鄭州市任務的102.36%;2012年已實現新開工51999套保障性住房,占2012年省政府下達鄭州市任務的103.14%。2011年、2012年開工建設的保障性住房占歷年來保障性住房建設總量的48.9%。
數字看變化:12萬人可入住公租房
近年來,鄭州保障房建設步入“快車道”,為城鎮中低收入居民生活帶來了新變化,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產管理局多策并舉,強力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
在廉租住房方面,自2001年建立廉租住房制度以來,全市已累計有38038戶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享受到了廉租住房政策,其中,有15503戶家庭因收入、住房或其他條件變化退出了保障序列。截至目前,全市有實際在保家庭22535戶,保障住房已累計開工1.55萬套,竣工0.65萬套。
在經濟適用住房方面,自1995年鄭州市被納入國家安居工程建設試點城市,至今已累計開工經濟適用住房15.4萬套,竣工11.03萬套,可有效解決15萬余戶家庭的住房困難。鄭州市2011年1月初首次實行的經濟適用房輪候銷售,推出6179套房源、17個小區,有5145套房子被選走。截至今年上半年,市保障性住房辦公室又先后進行兩次公開輪候銷售,分別推出房源4540套和4002套。
在公共租賃住房方面,自2010年起,結合保障性住房需求以及推進城市化進程、承接產業轉移需要,計劃以公共租賃住房為重點,大規模實施保障性住房建設,并在航空港區進行了試點建設。截至目前,已建設(含在建)公共租賃住房50552套,交付使用16915套,租賃籌集公共租賃住房2269套,已實現入住近12萬人,極大地緩解了來鄭務工人員住房困難。
措施看保障:“十二五”期間計劃建設保障性住房28.46萬套
近年來,鄭州市通過完善政策體系、加強建設管理等措施,大力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有效改善了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條件。
突出制度建設,不斷完善住房保障體系。一是2010年4月,市政府出臺了新的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和購買輪候辦法,將“搖號”供應改為“輪候”供應,規范了銷售、供應活動;2011年9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經濟適用住房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鄭政〔2011〕91號),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監管和退出機制。并且建立了經濟適用住房電子樓盤表,使定向開發或拆遷安置建設經濟適用住房項目得以嚴格控制。二是2010年8月,市政府出臺了公共租賃住房暫行管理辦法,將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新就業職工和來鄭務工人員納入了保障范圍。2011年9月,市住房保障局會同市民政部門印發了《關于公共租賃住房租賃資格認定和輪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鄭房〔2011〕136號),并于同年12月全面啟動公共租賃住房資格認定工作。三是2011年4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管理的通知》(鄭政〔2011〕28號),明確要求編制保障性住房用地專項規劃,實現項目提前選址、提前儲備、提前布局,有效增加土地供應,破解了土地瓶頸。四是建立了住房保障資格戶籍、車輛核查制度,對已核發住房保障資格證的家庭開展了全面核查;對新申請住房保障資格的家庭,由戶籍、車輛管理部門配合街道辦事處在初審環節予以核查。五是擴大廉租住房覆蓋范圍和提高租賃補貼標準。將人均月收入低于“低保”標準2.5倍的住房困難家庭納入了廉租住房保障范圍;在2010年將租賃補貼標準由每人每月每平方米5元提高到了6元的基礎上,2011年又調整到了8元。六是報請市政府第85次常務會議研究通過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保障性住房準入退出管理的通知》,進一步加強了保障性住房準入退出管理,夯實了公平公正分配的基礎。
創新建設管理,全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由市住房保障局、市保障性住房辦公室負責召開各有關部門與企業間的聯席會議,收集、匯總項目推進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形成工作專報,為市委、市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主管城建的副市長定期組織規劃、國土、建設、住房保障等部門,召開保障性住房推進工作例會和聯審聯批會議,改進了工作流程,加快了手續辦理,縮短了辦事時限。對需要多部門、多區域參與協調解決的保障性住房建設中存在的重大問題,則提交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每周召開一次重大項目推進會進行專門協調解決。同時,為確保各項政策、決策的落實效果,市政府督查室和市住房保障局專門建立了督查督辦制度和績效考核制度,以強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
加強目標管理,強化政府住房保障責任。自2007年以來,市政府將住房保障工作納入對縣(市)、區黨政領導班子及黨政正職年度工作量化考核內容,形成了市直相關委局橫向聯動,市、縣(市)、街道、社區縱向互動的工作格局。今年1月31日,在全市住房保障和房地產工作會上,各縣(市、區)主管領導向鄭州市委常委、副市長張建慧遞交了2012年住房保障目標責任書,各縣(市、區)的建設任務以及土地征收、儲備任務已經明確,形成了市級抓政策制定、抓任務分解、抓督查督辦,區級政府抓任務落實、抓土地征收、抓建設管理的良好工作局面。
注重調查研究,科學編制住房保障規劃。2010年初,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鄭州市居民住房現狀和需求調查”,結果顯示,有31.97%的家庭住房面積在60m2以下。根據調查結果,結合“突出公租房,確保廉租房,淡化經適房,加快棚改房”的工作思路,編制了“十二五”住房保障規劃,明確“十二五”期間建設保障性住房28.46萬套(按靜態計算,可解決目前市區30%以上城鎮居民的住房困難),其中公共租賃住房11.98萬套,廉租住房0.99萬套。通過規劃的實施,到2012年基本完成棚戶區改造任務;“十二五”期末,基本實現50%以上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條件的家庭入住實物配租廉租住房,其余家庭通過發放租賃補貼實現應保盡保;通過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并軌建設和運營,使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近就業職工和來鄭務工人員的住房困難得到明顯改善。
明確工作思路,重點突出公共租賃住房建設。首先,鼓勵大中型企業和醫院、學校等公益性社會機構利用符合城市規劃的自用土地建設單位公共租賃住房;對小型企業等用工相對較少的單位,由產業園區、新的城市組團轄區政府自行籌資并組織建設。其次,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建設的主導作用,支持企業利用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的土地,進行大型保障性住房社區建設;鼓勵支持各縣(市、區)政府成立國有投融資公司進行保障性住房建設。再次,住房困難戶較多的企業利用符合城市總體規劃的自用土地,進行集資建設經濟適用住房,并配建一定比例的公共租賃住房。最后,對凡未辦理土地劃撥前置條件的經濟適用住房項目,將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的配建比例提高到20%。通過突出重點,加快實現廣覆蓋的住房保障目標。
拓寬資金渠道,加快保障住房建設進度。市政府采取多種措施,破解資金瓶頸。2012年1月30日,市政府出臺了《關于貫徹落實國辦發〔2011〕45號文件精神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的意見》(鄭政〔2012〕3號),規定直接按照土地出讓金不低于3%的比例,按宗提取保障性住房資金,統籌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設,將土地出讓金凈收益的10%提高到15%;并且積極爭取中央、省級保障性住房補助資金85545萬元的基礎,2011年向河南省國家開發銀行申報爭取保障性住房建設資金貸款20.30億元,2012年計劃首次再申請建設貸款資金20億元左右,以進一步減輕保障性住房建設資金壓力。同時,還明確了市、區兩級財政資金投入,其中市財政部門要根據各區(市內五區)廉租住房年度目標任務,按照回購價格或建設成本給予一定比例的資金補助,其余回購或建設資金由各區財政予以承擔。經濟適用住房項目配建的公共租賃住房全部由政府回購。商品房項目則按照三環內配建的公共租賃住房,由政府實施回購;三環外配建的,由企業實施經營5年后,可根據相關區域需求,由政府實施回購,或轉為經濟適用住房向社會供應。
創新看突破:形成了多層次的住房保障體系
突出以需定供,多渠道籌集房源是手段。按照“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工作原則,結合推進城市化進程、承接產業轉移需要,逐步探索了六種建設模式:一是政府提供政策扶持,土地采取有償出讓,套型結構、建設標準、租金水平、提高配套商業房建設比例等作為前置條件,招標選擇開發企業投資建設并持有經營。二是政府提供優惠政策,支持大中型企業利用符合規劃的自有土地或由政府提供劃撥土地建設公租房并納入政府統一管理。三是政府投資建設或給予貼息補助,利用符合“六線”規劃的土地,建設公租房解決公交、環衛職工住房難。四是在商品房和經適房項目中分別配建10%、20%的公租房。五是在軌道交通沿線或交通便利、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的區域,進行以公租房為主的大型復合型社區建設。目前,已在軌道交通1號、2號線的站點,分別選取了三宗共4023畝土地,以建設公租房為主的大型保障房社區。六是對小型企業等用工相對較少的單位,由產業園區、新的城市組團轄區政府籌資建設,市財政給予補貼。通過多種模式發展,加快實現廣覆蓋的保障目標。
確定發展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基礎。為實現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和運營的可持續發展,確定了“三步走”發展模式。第一步是在產業聚集區和產業園區統籌規劃建設公共租賃住房。截至目前,已建設(含在建)公共租賃住房37402套,交付使用13215套,租賃籌集公共租賃住房2269套,解決了10余萬務工人員住房問題。第二步是在市區內通過在建的經適房和商品房項目配建公共租賃住房,逐步滿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業職工和來鄭務工人員的居住需求。2011年,在市區的8個經適房和商品房項目配建了1551套公共租賃住房,2012年,在市區的11個經適房和商品房項目配建了6958套公共租賃住房。第三步是自2012年起,在快速公交、地鐵沿線啟動大型復合型社區用地儲備工作,擬建設包括公共租賃住房和限價商品房、普通商品房的大型復合型社區,在暫停經適房建設后,力求通過建設多種戶型的公共租賃住房解決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業職工和來鄭務工人員住房難。
不斷求實創新,實現工作新突破是根本。鄭州市高度重視住房保障工作,連續多年將其列為“十大實事”,有效推進了住房保障工作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多層次的住房保障體系,并不斷取得新突破。以解決市級以上勞動模范家庭住房困難問題為標志,實現了廉租住房保障對象由“最低收入家庭”向“低收入家庭”延伸的突破,進一步擴大了廉租住房覆蓋范圍。以加大廉租住房建設力度為標志,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實現了由發放租賃住房補貼為主向以發放租賃住房補貼與實物配租并重的突破。以廉租住房與經濟適用住房捆綁建設為標志,實現了廉租住房房源由租、購“二手房”向開發建設的突破。2010年4月15日出臺的《鄭州市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實現了供應方式由搖號供應向輪候供應的突破。以成立鄭州公共住宅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為標志,實現了保障性住房建設資金由單純依靠財政撥付向建立多渠道融資平臺的突破。以保障性住房目標責任書簽訂為標志,實現了市級政府負責為主向市、區兩級政府共同負責的突破,進一步強化了各級政府住房保障責任,取得了建設模式轉變的新突破。以啟動公共租賃住房試點建設為標志,實現了解決城市居民住房困難向新就業職工和外來務工人員延伸的突破,并在2010年籌集公共租賃住房7680套。以保障性住房建設模式轉變為標志,實現了保障性住房單一建設方式向多種建設模式并存的突破,為強力推動保障性住房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計劃看發展:廉租房與公租房并軌管理
在強力推進保障房建設的同時,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產管理局為下一步的工作做了詳細的部署。首先,重點通過建立多部門參與的家庭資產聯合核查機制,實施資格年審和定期檢查制度,暢通信息公開渠道,全面強化準入退出管理。其次,通過實施廉租房與公租房并軌管理、經適房適時退出機制,不斷創新住房保障制度。再次,對列入2012年開、竣工臺賬的項目,盯死時間節點,加快項目推進;并把保障性住房作為質量監管重點,強化參建各方建設行為和工程質量的監督檢查,廣泛接受社會監督,確保工程建設質量。最后,對2013年保障房建設任務,提前明確項目儲備目標,實現市級抓政策制定、抓任務分解、抓督查督辦,區級政府抓任務落實、抓土地征收、抓建設管理的建管模式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