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海敏
加快推進鄭汴一體化,是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重要內容和關鍵切入點,對于促進河南“三化”協調科學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何加速實現鄭汴一體協作發展,已經成為擺在兩個城市決策層面前的重大課題。
一、加快鄭汴一體化發展對于推進中原崛起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帶動中原城市群的崛起
城市的市場規模指數和市場潛力指數決定其輻射力的高低。2011年鄭州市實現生產總值4912.7億元,雖然超過了武漢和濟南,但在當年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榜單中,鄭州只排名第30位,低于排名22位的濟南和29位的西安。加速鄭汴經濟一體化進程,對于提高鄭州的首位度、帶動中原城市群的崛起具有重要作用。
(二)有利于優化中原城市群結構
鄭汴一體化促進了鄭汴兩市城市功能的互補與對接,總體上改善了中原城市群的結構,促進了中原城市群中城市間協作發展的創新探索,增強了中原城市群的活力與發展潛能。
(三)有利于加快開封的發展
鄭汴一體化不僅推動了鄭汴同城發展,也為開封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理念和發展思路,促進了開封城市功能的優化轉變,凸顯了開封的比較優勢,使開封擺脫了長期以來以旅游立市還是以工業立市等城市發展定位的迷茫,走上了工業強市、一二三產業全面協調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二、加快鄭汴一體化發展必須推進體制機制創新
(一)完善協商合作機制
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既需要參與合作的地方政府通過互動達成共識與互信,更需要制度化的協商合作機制。比如,兩市在擬推行重大改革措施、跨區域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時,需提前告知對方城市,力爭同步推行、同步實施;兩市所轄縣(市)、區和有關職能部門,要共同探索以“農民集體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農民集體土地股份合作制度”為核心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及農村成建制土地使用性質轉化的補償機制等等。
(二)建立利益共享機制
推進區域一體化的關鍵在于利益的協調。環渤海區域一體化中京冀共同治水的成功推進,提供了很好的范例。2003年京冀兩地在飲用水源問題上曾出現利益摩擦,在對治水費的承擔和補償問題上出現分歧,最后兩地政府通過建立收益與補償機制,建立利益共同體,統籌解決了北京的清潔水源與河北經濟發展的問題。因此,要通過建立稅收等利益共享機制,有效提升合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加快一體化進程。
(三)構建合作宣傳機制
鄭汴一體化是加快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根本突破口和有效切入點,深化人們對鄭汴一體化重要性的認識,對于加快中原經濟區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兩市的媒體要持續對鄭汴一體化的進展及成效進行宣傳,兩市共青團、婦聯等部門要積極開展多種活動,加深雙方的了解。
三、加快鄭汴一體化發展必須加強規劃與政策法規的協調性
(一)加強規劃的協調性
規劃是城市建設發展的先導工程,加快城市一體化必須推進規劃一體化。目前,鄭汴新區總體規劃、鄭汴產業帶總體規劃等已相繼出臺,鄭開大道建成通車,城際鐵路、物流通道、鄭民高速建設等穩步推進,鄭汴一體化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鄭汴一體化中規劃的協調任務依然艱巨,比如,兩市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功能區規劃等的銜接以及如何確保鄭汴產業帶的有效實施等。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強各種規劃的協調性。
(二)加強政策的協調性
要加快對兩市地方性政策法規進行梳理和整合,在市場準入、地方標準等方面,盡可能地實行統一標準、避免沖突。要聯合制定出臺生態建設、污染治理、對外合作、招商引資等方面的相關政策措施;加強兩市企業服務部門的聯系,統一出臺相關服務標準和措施,建立統一的企業信息服務中心;出臺鼓勵兩市企業進行兼并、收購、資產重組的政策,使兩市企業能夠在更大空間內更加有效地配置資源;要大力推進社會公共服務銜接及現代服務業的合作發展,為公眾提供更多的選擇。
四、加快鄭汴一體化發展必須以全面對接為突破口
(一)加強市場對接
要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如在車輛收費管理等方面統一標準;確立雙向互認的生產技術標準、農副產品檢測以及工業產品檢驗等質量認證體系,以避免重復認證與檢驗;努力推進就業、技術產品、產權市場的統一等,優化發展環境,有效降低兩市的商務成本。要著力消除市場壁壘,規范市場秩序,為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各類經濟主體的合作與競爭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發展條件。
(二)深化產業對接
要明確兩市各自的產業定位、重點優勢產業和重點產業集聚區,避免產業同構和企業無序競爭。統一組織對外推介和招商,實施統一的招商引資政策,避免兩市之間為吸引外資項目步入惡性競爭的怪圈。
(三)促進服務對接
通過實施鄭汴公交一卡通實現公交同城;通過實現票據同城結算,以及將兩市異地貸款、出口企業開立經常性外匯賬戶、進口付匯備案視為同城業務辦理等,推進金融同城;加強社會保險、醫療制度的對接,建立共享的個人賬戶信息檔案和賬務結算系統,推動人口在區域間自由流動;提高教育、文化、衛生、科技資源共享程度,形成醫療合作網絡,鼓勵兩市學校均在對方地區開設分校,在生源調劑和師資共享等領域實現進一步的交流合作。
(作者系中共開封市委黨校副校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