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雷
在社會轉型中,公共道德的培養既是一個教化的課題,也是一個管理的課題。公民個體的價值取向和利益偏好固然有獨立性、差異性、選擇性,但在公共生活層面,卻必須有基本原則或底線來規范公民的個體行為,這就是法治。
所謂“破窗”理論,由美國學者威爾遜和凱琳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這一理論認為,人的公共行為失范乃至犯罪,與無序的環境有某種聯系。如果一個公共建筑物的一扇窗戶損壞了而沒能及時修理,很快其他窗戶也會被損壞——因為壞了的窗戶沒及時修理,暗示這里缺少監管,破壞行為也不會受到懲罰。這一理論后來被美國等引用到社會管理、社會治安和犯罪防控領域。
從社會管理角度考察,如果一些較小的公共行為失范和無序得不到及時治理,確實會導致社會控制力的連鎖性削弱,從而引發更嚴重的無序甚至犯罪。在經濟學中也有與“破窗”理論相對應的理論,即劣幣驅逐良幣的“逆選擇”理論:在信息不對稱及缺乏有效監管的市場環境中,劣質品將充斥市場;在一個無序的商業環境中,誠信將被坑蒙拐騙驅逐。用這些理論對照著看今年中秋國慶長假期間發生的一些公共行為失范和社會管理失效現象,有相當的啟發意義。
公共道德的培養既是一個教化的課題,也是一個管理的課題
據報載,中秋國慶長假期間有7.4億人次出行,由此造成交通擁堵、景區爆棚,車流人潮過后,高速公路和名山大川一片狼藉。比如10月1日早晨,從海南三亞大東海景區3公里長的海灘上清理出50噸生活垃圾;北京天安門廣場一天清理出近8噸垃圾,北京11家公園7天清掃了630噸垃圾;而各地不少高速公路變成了停車場+垃圾場+公廁,如此等等。“高速免費”被一些人當作一個誘因,但它并不能掩蓋不文明行為發生的基本原因。
稍微發散一下,平時公共生活中的行為失范和不文明更比比皆是,從不遵守交通規則、不遵守城市管理條例、亂設攤、禁煙場所吸煙、亂扔垃圾,到在民航飛機上打架、散布虛假恐怖信息,凡此種種,反映了兩方面的嚴重問題:一是部分國民公共道德素養低下,二是一些地方的社會管理不規范、低效率。這兩方面問題的根源,是社會轉型過程中存在的公共管理滯后。
在社會轉型中,公共道德的培養既是一個教化的課題,也是一個管理的課題。從教化角度分析,我們的國民教育體系(從義務教育到高中、大學)很需要強調一個職能,就是教育學生按照權利與責任對等的原則在公共生活中約束自己的行為,處理各方面的關系。從管理角度分析,社會管理體制要從計劃經濟時代的體制轉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的體制,從縱向垂直、條塊分割的管理體系轉型為縱向、橫向交錯聯接的網絡化管理體系,以適應經濟與社會的現代化發展。
某些失范行為和無序現象若不及時治理,將會引發社會“逆選擇”
“破窗”理論對當代中國社會管理體制轉型有以下啟發意義:
第一,對公共生活中的某些失范行為和無序狀態要及時治理,即公共建筑物的第一扇破窗要及時修理,即使對那些夠不上違法的不文明行為,也要有及時修正的治理機制。
2010年9月,美國發生了一起“檸檬水女孩”事件:一名7歲小女孩在集市上售賣自制的檸檬水,因為沒有衛生執照被地方衛生管理員禁止設攤。此事引發集市上其他攤販的抗議并鬧到網上,成為公共事件,輿論都同情小女孩。地方最高行政長官為此給小女孩的母親打電話道歉,但同時堅持認為衛生管理員是“照章辦事”,只是執法方式可以更柔性化。此事傳到中國也引起了網絡熱議,各種感慨都有,就是缺少對于美國城市管理及公共生活管理嚴格、精細的思考,就是沒人去贊賞這位美國衛生管理員的忠于職責和正常執行公務的正當性。平心而論,這種法治精神和職業操守恰恰是社會公共生活安全性、有序性的保障。
第二,公共生活中的某些失范行為和無序現象若不及時治理,將會產生示范效應,引致更多更大的失范和無序(社會“逆選擇”)。在經濟生活中,市場“逆選擇”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劣質品驅逐優質品,使經濟運行低效率,社會福利受損;在社會生活中,社會“逆選擇”將導致不文明驅逐文明,造成道德淪喪。
第三,“破窗”理論揭示了失范、無序乃至犯罪行為與環境的聯系。一些地方滿地垃圾等等,就屬于“破窗”環境,個體在這種環境中很容易被激發和誘導,隨大流地助長無序。所以,所有公共空間都要重視環境整治,有效防控連鎖反應。
第四,現代社會管理要以法治為基礎。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公民個體的價值取向和利益偏好固然有獨立性、差異性、選擇性,但在公共生活層面,卻必須有基本原則或底線來規范公民的個體行為,這就是法治。法治不單是指法律法規條文,更重要的是有效執法。現在不少法規如公共場所控煙法規、垃圾分類法規、環境保護法規、食品安全法規等都難有效執行,不僅法律尊嚴受損,更嚴重的是生成了法治的“破窗”環境——倘若社會治理的底線被屢屢突破,公共領域的安全性缺失,公共空間被無序狀態擠壓,社會發展進程就會受到阻遏。
(作者系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所長,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