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管理是教育科學研究中的一項常規(guī)工作,教育科學研究所的重要工作。10多年來,經(jīng)過“十五”、“十一五”的努力,南京市的規(guī)劃課題研究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很多工作具有開創(chuàng)性,引領廣大一線教師走上了課題研究之路,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然而,從大樣本的專題調研情況分析看,在課題管理方面還存在五個提升空間。
空間一:重心前移,強化課題管理的基礎性
課題研究是科學研究的一種主要呈現(xiàn)方式,必須采取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遵循相應的研究規(guī)律。基層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學,教科研的骨干研究人員因為教學工作的繁重,在課題研究方法、思路等方面存在缺失。在課題的研究價值、研究目標的確定,研究內容與研究目標的關系,研究方法的選擇等方面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長期以來,這些課題研究中的核心問題往往在課題開題后才被發(fā)現(xiàn)。實踐表明,等問題形成后再去研究如何解決,其效果遠不如在問題形成之初或在問題形成之前,就去謀劃如何從源頭抓起。大市級教科所不能只做課題形成后的管理,不能只放“馬后炮”,需要把課題管理工作的重心適當前移。盡量把指導與管理工作做在前面,確保學校課題的研究有堅實的基礎和良好的開端。重心前移的課題管理,一般有三種形式。
1.教科研骨干專題培訓
基層學校進行的課題研究是對學校的內涵發(fā)展或者學科教學進行的前瞻性研究,需要學校管理層和科研骨干認真思考、反復推敲,其中,學校領導及科研骨干的科研意識、科研方法將直接影響課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效。因此,組織教育科研骨干開展一些專題培訓,也就成為課題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對于市級教科所來說,課題的管理主要應通過科研骨干的專題研修,來提高廣大科研骨干的研究意識和研究水平。對教科研骨干專題培訓的內容主要有:如何選擇課題、教育科研方法的選擇、數(shù)據(jù)的收據(jù)整理和分析、教育案例和教育敘事的寫作方法等。
2.科研骨干沙龍
沙龍活動可以為教科研骨干提供交流分享的平臺,科研骨干在某個地方或利用某種形式集中在一起,對課題研究中的某個問題進行研討,面對面的互動交流,也是教育科研過程中“同伴互助”的一種主要形式,這樣的同伴合作既可以解決自己課題研究中的疑惑,又可以分享別人在教育科研中的先進做法,進而達到“1+1>2”的效果。
3.專家講座
教育科研是科學研究的一種,研究的內容常常是自己沒有遇到的新情況。因此,強化教育專家的專業(yè)引領就顯得非常必要。專家講座以及與專家互動能使科研骨干在目標如何設計、方法如何選擇、子課題如何考量等方面獲得直接指導,從而使課題研究者進一步更新研究理念,掌握更科學的研究方法。
空間二:優(yōu)化管理手段,實現(xiàn)課題管理網(wǎng)絡化
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在課題管理方面的成績是明顯的,但課題管理的手段卻相對落后。一方面,隨著教育的發(fā)展以及各級課題數(shù)量的增多,特別是近年來南京市又增加了“個人課題”的研究,對課題管理手段的優(yōu)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每個“五年規(guī)劃”期間,南京市都有一大批規(guī)劃課題完成研究任務,其中不乏優(yōu)秀的研究成果。但這些研究成果大部分是一張張證書或僅僅被很少的一部分人知道,大部分人只知道有這樣的課題,不能詳細了解和借鑒這些成果,研究成果得不到應有的推廣。所有這些都迫使我們優(yōu)化課題管理的手段。通過實踐與探索發(fā)現(xiàn),實行課題管理工作的網(wǎng)絡化,這既是適應南京教育發(fā)展的需要,也是課題成果推廣和擴大課題影響的必然之舉。
我們的具體設想是,各部門的課題都要動態(tài)生成課題管理過程,以信息化手段了解每個人的工作狀態(tài)和工作績效。逐步實行課題管理的網(wǎng)絡化,以網(wǎng)絡化的管理,為全市教師的課題研究以及學校的教科研工作,提供更新、更全的資源。通過改版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網(wǎng)站,讓所有市級以上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實行網(wǎng)上管理。市級以上“十一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哪些已經(jīng)結題,解決了哪些問題,取得了哪些具體成果;哪些還沒有結題,研究到何種程度,預計什么時候結題,都能從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網(wǎng)站上查詢和下載。市級以上“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哪些已經(jīng)開題;何人參加課題指導;對課題的建議有哪些;研究動態(tài)等都要通過網(wǎng)絡為基層的課題研究工作提供優(yōu)質的服務資源。
空間三:突出重點,抓住關鍵,提升課題管理工作的針對性
提高課題管理的針對性,可從三個方面入手。
1.突出核心(重點)課題的過程管理,抓大放小
課題管理、課題規(guī)劃、課題研究是地方性教科所的重要工作,什么課題重要、什么類型的課題是必須重點關注的,必須要有明確的思路。強調課題管理的針對性,關鍵是應該學會針對“重點”,抓住核心。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推出了“個人課題”研究,經(jīng)過幾年的推動,“個人課題”已蓬勃開展起來。“個人課題”研究是群眾性、大眾化的教育科研方式,幾年累計下來“個人課題”在市級層面已經(jīng)立項了一萬余項,區(qū)縣級的更多。在“個人課題”研究取得如此大成績的時候,教師中也發(fā)出了不同的聲音:“個人課題”的重復研究多、部分課題質量不高等等。對“個人課題”是全面管理,還是分級管理,如何從量的積累到質的提高,是我們必須思考的一個新問題。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大市級教科所在群眾性、大眾化教科研廣泛發(fā)展的基礎上,應該突出重點,加強對核心(重點)課題的過程性管理,核心(重點)課題在某些領域具有全局性,這類課題的研究能夠解決基礎教育中的核心問題,抓住此類課題的過程性管理,能提升課題管理工作整體的針對性,更能體現(xiàn)地方性教科所在沖擊教育熱點、解決教育難題中的核心作用。
2.加大課題研究關鍵環(huán)節(jié)的過程指導與監(jiān)控力度
對學校課題的管理,不需要面面俱到管到研究的全程,而是要抓住課題研究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這就如同我們指導學生解數(shù)學題一樣,必須引導學生抓住關鍵步驟,針對關鍵處進行教學,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題管理工作也同樣應該注重對關鍵環(huán)節(jié)的過程指導與監(jiān)控,這也是增強課題管理有效性的關鍵所在。從多數(shù)課題的研究方案或者研究報告看,其課題研究往往在目標、過程、價值、成果的匹配方面存在著程度不同的混亂現(xiàn)象。針對這一問題,在課題管理的過程中,我們就應該在如何“關注目標與內容是否一致”,如何使“研究方法更加恰當”,如何讓“研究結果與研究內容相匹配”等方面加強指導與監(jiān)控。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提高課題管理工作的針對性。
3.主動聯(lián)絡,加大對名師、名校的優(yōu)質服務
名校、名師在其相關領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從調研統(tǒng)計結果分析,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在對名師、名校的教育科學研究和指導方面還缺乏一定的主動性和有效性。這也制約著南京市教育科研工作的高度。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有我們自身的缺陷。我們的工作不夠主動,我們的指導和服務還不夠到位,使得名校、名師的一些教育科研成果和優(yōu)質教育資源得不到有效推廣與廣泛共享;另一方面,名師的“高原現(xiàn)象”也是制約其前進的一個主要障礙。“頭銜多,光環(huán)多,專業(yè)發(fā)展上頂天花板”是造成名師名校在課題研究中出現(xiàn)“高原現(xiàn)象”的一個根本所在。“高原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使名師名校失去了發(fā)展的原動力、內驅力。
幫助名師名校在課題研究中克服“高原現(xiàn)象”,是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在教育科研領域再次提升影響的有效途徑,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在這方面應該大有可為。首先,我們自身必須有水平。不能只從事理論研究,追求所謂的理論高度,更要學會深入教學一線,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其次,要加大主動性服務意識,主動聯(lián)絡。俯下身子走進名師、名校,以學習的視角主動服務,切忌以專家的身份指手畫腳。以大量的文本調研分析名校發(fā)展中的瓶頸,提供可供選擇的課題研究方案;以網(wǎng)絡服務的方式放大名師的優(yōu)質資源,搭建更多的對話平臺,對名校、名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動名師以精湛的專業(yè)知識參與到學科類的課題研究中去。引導名校向更高層次邁進,從而促進南京市教科研工作的進一步發(fā)展。
總之,推動名師名校的教科研工作,需要我們“以精深的建議影響他們,以主動的精神感動他們,以熱情的服務吸引他們”。
空間四:苦練內功,提高課題管理工作的實效性
開題、結題是課題管理工作的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開題階段專家的建議對課題研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夠克服課題申報時在方案設計方面的缺陷,便于研究者進一步梳理課題研究內容,清晰研究步驟,掌握更科學的研究方法。結題階段專家的建議是進一步糾正研究中的失誤,為下一步研究明確方向。從目前的調研情況看,個別專家在開題時的建議比較模糊,是大而化之的說教,有的是打著上位設計招牌的空話。結題階段,個別專家淺談課題研究中的不足或者不談,做老好人,以求一好百好。上述現(xiàn)象都是課題管理工作浮躁的表現(xiàn),是導致課題研究虛化的重要原因,對大市級教科所來說,必須引導廣大教育科研人員苦練內功,促進教科研人員的專業(yè)發(fā)展。從而讓課題管理工作更具實效性。
提高課題管理工作的實效性,可以從四個方面展開。
1.說到“點子上”,講在“關鍵處”
在課題活動中要多聽,多看,少說正確的廢話、套話,要說就要盡可能地在問題的要害處把話說到“點子上”,講在“關鍵處”。我們到基層指導課題研究,首先要學會傾聽和觀察,既要在“對話”中獲取更多的研究信息,也要學會深入到備課組、教研組中去,沉到課堂中去觀察與課題研究相關的亮點和漏點。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經(jīng)過認真分析后,抓住核心問題和關鍵之處,提出自己的建議。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些課題的困惑可能在于具體研究策略方面,有些可能在于研究方法的不適當,有些可能是研究方案設計不周全。所有這些,都需要我們去認真思考到底該講什么、如何講。
2.站得“高”一些,分析“透”一些
一線學校的課題研究受學校文化的影響和教師自身教科研水平的制約,研究角度和研究策略具有局限性。課題指導中,一方面,如果教師站在課堂的角度去分析問題,我們就要站在課程的高度去指導他們;如果學校的課題研究只是站在學校的角度去研究,我們就要從社會的廣度來剖析。“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另一方面,對課題的分析要逐點進行,每一個課題研究都是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上的,在分析指導時,應盡量少下結論性的語言,如果有,必須有理由的支撐,做到既有數(shù)字又有例子。透徹地分析常常反映在推理要有邏輯,舉例要有道理。
3.舉一反三,促使教師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
課堂教學常常要舉一反三,其實,課題研究亦是如此。課題管理中強調舉一反三,其目的不僅為了解決一個課題的研究,而是通過舉一反三,用科學的科研方法去實現(xiàn)一類課題、一組課題的研究,從而提高課題研究的實效和高效。
在進行課題指導中,需要幫助教師掌握的研究方法通常有:調查法,訪談法、文獻研究法、經(jīng)驗總結法等。在進行學科背景的課題指導時,根據(jù)課題內容還可以引導教師嘗試利用歷史研究法、比較研究法、人類學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這些科研方法的掌握可使課題研究假設更真實,效果更明顯。
4.認真“備課題”,提高科研指導實效
近來,我們對課題管理工作進行改革,每次課題活動都會發(fā)課題活動邀請單。目的其一是對活動進行記錄,便于動態(tài)生成課題研究過程;其二是督促被邀請人認真對課題活動進行“備課”,以提高課題指導的實效性。從新的學期開始,本所人員參加的課題活動,要有課題“備課”筆記。一次課題活動,就像學校里對待一節(jié)公開課、一節(jié)“示范課”那樣去要求全體教育科研人員進行課題活動前的準備工作。“備課題”的過程主要包括了當參與人員拿到課題研究方案或者研究報告后,先整體通讀,后著重分析課題方案或者研究報告的核心價值以及研究脈絡,分析它們的亮點和缺點。對于存在的主要問題,在逐步剖析的前提下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意見。在此基礎上,由課題管理中心牽頭,組織兩人以上的課題研究小組對該課題的相關意見進行“集體備課”,集中研討。形成成熟意見后,將教科研人員在課題活動中的“所說所為”一一落實到“備課題”筆記中。
課題管理中的“備課題”過程將成為南京市教科研工作中課題活動的一個常態(tài)。為了確保指導的實效,還將把課題的備課筆記作為教科研人員年終考核的內容之一。我們堅信,長期堅持這種做法,課題指導工作將更有實效。
空間五:強調均衡,加大對農村地區(qū)、薄弱學校的專項幫扶力度
長期以來,受功利主義影響,教科研工作的指導以關注部分學校為主,課題研究成為部分學校的專利,在大眾化、群眾性教科研的掩蓋下,教科研工作有陽春白雪式獨舞的趨向。我們只知道抱怨課題申報時個別地區(qū)、部分學校的研究方案怎么不盡如人意,不知道對相對薄弱地區(qū)學校的雪中送炭。導致農村地區(qū)、薄弱學校的教科研水平與先進地區(qū)、優(yōu)質學校的差距越來越大。針對這一現(xiàn)狀,我們提出了教科所“走進學校,轉變觀念,改進作風”的工作要求,強化主動服務意識。每學期開展4—5次走進基層、走進教科研薄弱學校、走進備課組、走進課堂活動,主動進行與課題研究相關的服務與指導。全所人員分區(qū)、分片定點幫扶農村地區(qū)、薄弱學校,定期走訪幫扶點,排出日程,一家不漏地了解其教科研情況,并結合聽課,調研,與教師展開對話,了解教師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面對面指導課題研究方面的問題,在指導中管理,在服務中提升。整體提升農村地區(qū)、薄弱學校的課題研究水平,逐步實現(xiàn)南京市教科研工作的均衡發(fā)展。
總之,用心、用力、用情,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在基層的形象將會有新的變化。耐心、細心、專心,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課題管理工作在“接地氣”、貼基層的實踐中,必將獲得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肖林元,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江蘇省中學數(shù)學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2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