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說過:“課的開始,其導入語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應敲在學生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一個成功的導入環節,能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角色欲望”,建立師生情感交流的橋梁,使師生共同沐浴于和諧愉悅的氛圍之中。好的導入語如同橋梁,聯系著舊課和新課;如同序曲,預示著后面的高潮和結局;如同燈塔,引導著學生思維前進的方向。教師需精心構思、巧妙設計導入語,使其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諧美、懸念美,可以使整個教學過程引人入勝、扣人心弦,從而讓整節課生機盎然。但是,由于導入環節是一個占時較短的環節,如果導語太長,容易喧賓奪主,影響預設學習內容的教學。可見導語必須要簡潔生動、有吸引力,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最大的激趣效果,充分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起思維的火花。
那么怎樣才能很好地導入新課呢?我們說,沒有統一的萬能模式。學生的差異和教學的開放,使課堂呈現出多變性和復雜性。在實際的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所使用的導入語類型是千差萬別、精彩紛呈的,無法也無須一一列出。這里只從本人實際的高年級課堂教學舉例說明幾種常見類型略做淺議,以見語文課導入語設計之靈活。
一、設計懸念,激疑導入
這是在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導入方法。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則需疑”。亞里士多德也曾說過:“思維自疑問和驚奇始。”采用這種導入語,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入手,能收到較好的課堂效果。但設疑要有講究,提出的問題要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或教學重點,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提問要有效。
一個有效問題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他們思考,然后帶著疑問進入新課。這種方法一般是從文章的題目上做文章,分析標題含義,引起學習興趣。這種方法,開門見山,簡潔明快,三言兩語就直切正題,是一種直接導趣,誘發學生好學的方法。教師直奔主題,能引起學生極大的求知樂趣。
例如在教學《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時,我是這樣設計導入語的:
1.板書課題,請學生齊讀課題。
2.師:什么叫“厄運”?請同學們借助工具書理解“厄運”的含義。
3.師:對于“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這個課題,你產生了哪些疑問?
4.學生質疑。
5.師:讓我們帶著問題來讀書,相信你一定會有滿滿的收獲。
學生很快對課題進行了質疑,集中了三個主要的問題:誰有著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他遭受了哪些厄運?他的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是什么?這三個問題,不僅能讓學生很快理清文章的脈絡,了解全文的主要內容,而且這三個問題也是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主要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們的學習重點。
二、溫故知新,復習導入
溫故知新法,即通過復習已學知識的方式進而過渡到新課內容的講授。導入新課時,引導學生學習與新課有關的舊知識,新舊聯系,溫故知新,既能鞏固舊知,克服遺忘;又能讓學生自信百倍,去學習新知。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面對新奇的信息,學習者一般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選擇,只有與舊知識建立起聯系的新信息,才能引起學習的興趣。正如孔子所說的“溫故而知新”。在新授時,利用文與文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新舊知識間架起橋梁,使學生在溫故之時激發起他們對新知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游園不值》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
1.師:一提到春天,我們就會想到春光明媚,綠滿天下,鳥語花香,萬象更新。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用彩筆描繪它,歌頌它。同學們想一想,詩人杜甫在《絕句》中是怎樣描繪春色的?”(生背)
2.師:你還會背哪些描寫春天的古詩呢?(生背)。
3.師: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關于描寫春天美麗景色的古詩。
這段導語先溫習以前所學關于春的詩句之后順勢引入新課,既引導學生復習了舊知識,又很自然地過渡到新知識,激發了學生知新之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電化渲染,激情導入
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的優勢,為學生創設有聲有色的圖景,給學生強烈的視覺、聽覺沖擊,能夠很好地將學生引入情境,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感情后導入新課。特級教師王崧舟說過:“就語文教學而言,沒有情感的課堂,如同沒有清流的溪澗,沒有清香的荷塘。”設計情感性導入語的關鍵在于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用不同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這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有效手段。為此,教師首先要鉆研教材,把握作者蘊含在其中的情感脈搏,挖掘文本中最能打動人心的情感點,設計出與作者感情一致的導入語,引導學生品讀文字,進入情境,想象畫面。在實際導入課文時,教師還需注意自己的語速、語調及面部表情甚至服裝搭配等感染因素,要把文章中的感情充分地展現出來,這樣才能切切實實地打開學生的心門。教師一定要避免矯揉造作、故作姿態,一定要從真情實感出發,努力做到語情兼美,從而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人類共同的美好情感,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獲得激動人心的個性體驗,讓他們的情感如涓涓細流自由流淌,讓一切變得可聞、可視、可感、可觸。
如在學習《長江之歌》時,我在課前就讓學生廣泛查閱關于長江的圖文資料,力求縮小他們與文本之間的時空差距。在課堂導入時,我利用多媒體再現長江源遠流長、氣勢磅礴的形象,自己滿懷激情地進行誦讀,帶著學生一起走近長江,與作者進行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與學生共同創設一種“人與文相融”“情與智共生”的詩意意境。
當然,語文課堂導入語的設計方法還有很多,如借助謎語導入、即興講演導入、介紹作者導入,課題導入,描述性導入,游戲導入,板書引路、詩歌怡情等等。俗話說:“小曲好唱口難開”,只要新課伊始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讓學生以最佳的興奮狀態投入學習活動,就是成功的導入,也就可以稱之為是課堂教學的“鳳頭”了。
(葛玉蘭,南京市高淳縣實驗小學,21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