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誦讀積累,原本是一個積少成多,“水浸木頭濕”的過程,需要長期堅持直至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但,由于有些老師的功利視野,瞅準誦讀積累是教育中不可多得的可以量化、短期內就能出顯性成果的內容,在誦讀積累上刮起了“多快省”的浮躁風。不管是否會敗孩子的胃口,積累篇目追求多多益善,并且誦讀內容隨意而為,安排無序,難易程度不注意體現遞進層次;不顧孩子能否受得了,積累速度要快馬加鞭,積累效果要立竿見影;不問孩子是不是疲憊,積累策略能省則省,只剩死記硬背。如此,孩子們在深一腳、淺一腳中,背疲了,背煩了,甚至背蔫了。
一件有意義的事,卻遭遇著兒童不在狀態的尷尬,怎么辦?讓我們試著從兒童立場出發,對誦讀積累重新改進。
一、積累目標:從步伐一致走向彈性調控
每個孩子都存在個體差異,這是常識。可是,我們常常忘記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步伐,習慣于整齊劃一地走?;貧w常識,我們就得理性地對待差異,實行分層、分階段要求。
1.要允許每個人的積累目標不等。誦讀積累,要允許差別存在。一是數量上要有彈性指標,下有保底,上不封頂。一方面要為有能力的孩子提供空間,鼓勵他們多積累一些;另一方面要允許能力稍欠的孩子在保證課標要求的篇目達標后,對于有些篇目混個眼熟就行??傊灰尯⒆右虮痴b數量齊步走厭惡學習。讓孩子走得更遠的是誦讀積累習慣的養成,而不是當下背誦篇目的多少。二是內容上要允許多樣性。每個孩子對語言的敏感度不一樣,有的孩子對整齊短小的句式情有獨鐘,有的孩子對凝練的文言愛不釋手。因此,在積累目標上不要以一種語言方式的材料來要求孩子,需要提供多樣性的材料選擇,讓孩子們能根據自己的所長去挑選,并形成一定的積累習慣和能力。
2.要允許每個階段的積累目標不同。在教學實踐中,很多老師采取每周定量的方式推進誦讀積累,其實,這樣勻速的背誦節奏并不科學。以二年級下學期學生的學習為例。二年級語文教材共分為八個單元,每個單元的課文語言各有風格。其中,七、八兩個單元的課文文字優美,句式獨特,均要積累背誦。課堂上留時間給孩子背自是沒錯,但,大部分孩子課后還是要花些時間鞏固的。而三、四單元的一些教材均為故事敘述性文字,不必背誦。很顯然,兩個階段的記憶任務不同,如果課外誦讀積累的任務還是一致,勢必要導致孩子階段性的學習任務不均,而影響總體目標達成。因此,課外積累的步伐要和課內學習步伐相互關照,讓孩子的整體學習節奏保持平衡。
二、積累內容:從不著邊際走向科學規劃
“生有涯,學無涯”,人們的記憶往往到此打住,豈不知后面還有半句“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從古至今,從唐詩宋詞到現代名篇,應該背、值得背的篇目不計其數。究竟從哪開始?如何對所要積累的內容進行科學規劃,值得我們每個人思考。
(一)關于課標中必背的75首古詩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課標”)推薦了小學階段必背古詩75首。這75首如何推進,課標沒有給出具體的辦法,但我們不能回避。
1.對照整理中,科學規劃背誦進程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75首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它們在各冊教材中又是如何分布的?只有對這些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做到統籌規劃。于是,筆者把75首古詩與教材(以蘇教版為參照)中的古詩進行了比對盤點。通過整理,我們發現:課標推薦的75首古詩,已有44首分布在各冊教材中,按照每學年6——9首的數量,由淺至深的內容編排向前推進。也就是說使用蘇教版教材的學生,按照六年自然進度學習,課標中的44首古詩完全可以得到保證。因此,這44首,沒有必要急吼吼地擠在課外積累篇目中,只需按教材編排自然跟進就行。
2.經驗對接中,合理分解背誦內容
課標中提到,教材中沒出現的還有31首。按每學年5首分配,6年完成自然不難,問題是怎樣分解更符合兒童的身心特點,讓孩子們的背誦能拾級而上?我們不妨以《塞下曲》(月黑雁飛高)、《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兩首為例,探尋分解策略。《塞下曲》,唐代詩人盧綸的一組邊塞詩。其中一首《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出現在課文《李廣射虎》中,為了更好實現經驗對接,《塞下曲》(月黑雁飛高)放在此處背誦順理成章。再看《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依然是說李廣,與故事《李廣射虎》中李廣神勇無比的形象正好勾連,因此,此詩放在學習這課前或課后背誦顯得水到渠成。
相融則利。如此,課堂能時不時實現經驗對接,使課內外知識有機勾連、融通互補,孩子們的積累顯得自然而然。要做到經驗對接,關鍵是我們要找到課內課外的對接點。筆者結合教學實際,按照主題相關、內容相連或作者一致,再參照孩子的年齡特點,將另外31首進行了以下分解:
課標中要求的75首古詩文保底篇目,按以上循序漸進、化整為零的原則推進,每學期只攤到5——6首,全體學生完成不算難事。
(二)關于75首以外,自主選擇的誦讀內容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除了上面整理的必背古詩75首,其余部分(包括中國現當代和外國優秀詩文)由教材編者和任課教師補充推薦。教材編者通過課文背誦來實現一部分,另一部分由我們語文老師自己選擇。關于如何選擇,“行走在農歷天空下”的常麗華,“以童謠、民謠為主題”的周益民等教育先行者為我們做出了榜樣。不管是哪種做法,有一點是一致的:誦讀積累的主題都努力在接近孩子的生活,并通過課程設置作系列化推進??磥?,自主選擇不是由著自己高興,想哪做哪,它應該建立在尊重兒童的基礎上,從長計議。教學中,筆者發現孩子們特別愛聽故事,就以文言小故事為藍本,通過每周的閱讀課,帶著孩子讀讀講講、講講讀讀。不知不覺,《開天辟地》、《共工觸山》、《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10篇文言短篇連同一個個小故事落進了孩子的心里。
三、積累形式:從布置檢查走向過程跟進
教學實踐中,老師們往往靠“布置和檢查”兩個步驟來推進誦讀積累。至于孩子怎么背的,很少有人問津。只要我們走入教學一線,下面描述的場景隨時可見。
“長江悲已滯(讀成dài)”“知有兒童挑(讀成tiāo)促織”……一個個錯音從孩子口中蹦出,再看看,一個個眉頭皺皺的,像小老頭似的……
如此死記硬背的狀態,對孩子該是一場多么艱苦的勞役??!這勞役磨蝕了孩子的沖動和靈性,孩子們獲得的只是一些消極知識。再說依靠任務的約束,缺少心的主動參與,孩子能走多遠呢?如何讓記誦這件有意義的事變得有意思起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探索性嘗試,通過開設固定專題實現閱讀積累過程性指導。
(一)小小講壇開啟周一。每個周一,由我或一名學生帶大家一起賞析、誦讀一首自己比較喜歡的詩或文。之所以選擇周一,因為舊的學習任務已經于上周五結束,新的學習任務還沒開始,他們有誦讀的心情與渴望,還因為周末空閑,我和孩子們有充裕的時間準備講稿。這“詩文講壇”,成就孩子的同時也成全著我。很多時候,我借鑒名家關于誦讀積累或詩詞教學的課例,結合自身素養和班級孩子的特點,進行創意性地移植。如:聽完周益民老師的《顛倒歌》,我會把周老師精心組織的誦讀材料帶上我的講壇,帶孩子們賞析記誦。孩子們在讀中快樂著、收獲著,我也在模仿他人中提高教藝。
(二)小小慶典歡度周五。孩子們的表現欲強,他們積累了一些詩詞后希望展示,渴望獲得鼓勵。因此,每雙周周五,我會圍繞誦讀積累,堅持為孩子們準備一場小小的慶典。慶典的方式有時以班級為單位,擺誦讀積累擂臺;有時為個人舉辦誦讀專場;有時以年級為單位,邀請平行班老師和同學前來點詩助興。講臺成了孩子們的慶典臺,他們在上面盡情演繹兩周積累的華美篇章,老師贊許的目光、同學熱烈的掌聲如同慶典的“禮炮”。慶典儀式簡潔,只需把講臺和贊賞留給孩子,但,孩子們獲得的是成就感和繼續向前的勇氣。
(三)小小變臉相約每月。“記誦只不過是個開端,跟著就得把記誦這些東西融化在生活里,成為精神上的血肉,惟其如此,記誦一份就得一份益處。”[1}這句話提醒我們需要進行誦讀價值的重估:記誦不是最終目的,僅讓誦讀停留在裝點臉面的展示上,遠沒有實現閱讀積累的意義,關鍵得激勵孩子靈活運用,讓誦讀內容畄在學生的語文視野里。
孩子背過方素珍的《明天要遠足》:
翻過來/唉/睡不著/那地方的海/真像老師說的/那么多顏色嗎
翻過去/唉/睡不著/那地方的云/真像同學們說的/那么潔白柔軟嗎
翻過來/翻過去/唉/到底什么時候/天才亮呢
如何讓這首詩的內容靈動起來,讓學生由“無我之背”轉向“有我之背”?機會來了!《拉薩的天空》、《西湖》、《北大荒的秋天》這一組寫景課文學習之后,孩子們對拉薩、西湖、北大荒有無盡的向往。那就讓孩子把“那地方”具體化。于是,教室里各種版本的《明天要遠足》出來了:
翻過來/唉/睡不著/那拉薩的天空/真的像書上說的/那么湛藍、明潔嗎
翻過去/唉/睡不著/那拉薩的天空/真的像書上說的/像清水洗過的藍寶石嗎
翻過來/唉/睡不著/那拉薩的天空/真的像書上說的/掬一捧能洗臉嗎
翻過來/翻過去/唉/到底什么時候/我才能去拉薩看一看呢
如此的改編詩,有“西湖版”、“北大荒版”、“拉薩版”,即使同一版本的,也由課文中不同的語言組成。孩子們用課文中自己最感興趣與神往的信息,結合《明天要遠足》來誦讀。這樣的誦讀,關注了孩子當下的課堂學習狀況。課外積累因為及時運用到課內學習上,而具備了積極意義;課內背誦因為課外相關內容的補充串聯,也靈動起來。
“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2]無論你是怎樣的動機,假如不把兒童當兒童,不顧兒童的能量、興趣,那么,教學效果將會有限。教育,一輩子都要進行的事。“腹有詩書”不可能是“一劑猛藥”立即見效的,讓我們學會順應兒童的節奏,小步走,慢慢來。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著.《葉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24).
[2]約翰.杜威著.《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
(唐婉,句容市崇明小學,2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