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兔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教學改革深入推進的今天,快樂教育的研究活動受到社會的諸多關注。快樂教育以“樂教”“樂學”為特色,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為宗旨,以“要我學”變“我要學”為目的,讓老師學生在歡樂的氣氛中,輕松愉快地完成教與學的任務。如何讓語文教學寓教于樂?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一、發掘教材魅力,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往往憑興趣出發,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學生的學習受很多因素的影響,除外部機制外,學生的內部動機——興趣,對推動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可見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而動力又是學習知識的前提保證。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如能緊抓知識情感兩條線,充分發掘教材的魅力,從中尋找學生學習的興趣點,注意課堂的氣氛,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那將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每一篇好文章總是以美好而真摯的情感打動讀者心靈,以質樸而雋永的語言啟迪讀者思考,使之產生共鳴。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愉悅、快樂的因素,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由緊張負擔轉為放松愜意,始終處于樂于求知的最佳學習境界。近幾年我一直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工作,教材中有大量寫景抒情類的文學作品,這些課文猶如一幅幅色彩絢麗的畫卷,生動再現祖國河山的壯麗雄偉。有老舍筆下的《濟南的冬天》,有膾炙人口的《三峽》,還有充滿詩情畫意的《阿里山紀行》。學習中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旅游經歷,去體會冬天的濟南是溫晴的,它就像一個嬰兒睡在搖籃里曬著太陽;去欣賞三峽一年四季中或洶涌澎湃,或色彩斑斕,或哀轉凄異的生動畫面;去領略阿里山令人神往讓人陶醉的美麗風光。在閱讀賞析中,學生被作品中體現出來的健康美好的感情所激蕩,情緒受到極大的感染,由此產生積極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學習的能量得到釋放,學習的勁頭空前高漲。通過學習,他們不僅長了知識,廣了視野,而且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思想上的教育,情操上的陶冶。
二、開展實踐活動,調動學生參與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老師在語文課上要向學生傳授知識,也可以開展多種實踐活動。語文教材中蘊涵著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的因素,教師要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享受學習的樂趣,使學生真正駕馭“樂學”之舟到達學有所成之彼岸。如教《威尼斯商人》一課時,我讓學生自愿組織成若干小組,然后分工合作。學生有的當編劇,有的當演員,有的當導演,在課堂上表演自己創作的課本劇。再讓學生自己來進行評議,評出最佳編劇、導演、演員等。這樣的活動形式生動活潑,興趣盎然。活動中,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創造精神也得到體現,在興奮愉悅中了解了課文內容,還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自信心成就感都有所增強,我也在學生的精心創作和精彩表演中體會到教學的樂趣。
此外,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使所學知識得以拓展,能力得以提高,還要讓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后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如講完《新聞兩篇》后,我讓學生閱讀報刊,收集新聞,編輯出版手抄報。學完《棗核》后,組織開展“美麗的泰州可愛的家鄉”攝影作品比賽。除了結合教材開展活動外,我還帶領學生參加社區活動,參觀家鄉的名勝古跡,觀賞四季美麗的景色。初中生是活潑好動的,他們在快樂實踐中學習的積極性更強了,語文能力和素養都在不斷提高。通過活動學生不但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關注時事,熱愛家鄉,感悟生命,更讓語文教學的人文內涵得到充分體現。
三、培養成功意識,促使學生爭先
要讓學生樂意學習,就要把學習的主動權和時間交給學生。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目的地為學生創設一些愉快的能充分展示自我潛在能力的情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語文課上展示出自己某方面的優點,讓他們人人都有成功的機會,人人都有成功的體驗。成功能給人帶來快樂,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獲得成功快感,會使心理得到極大的滿足,繼而更喜歡學習語文。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濃厚了,課堂氣氛活躍了,老師的教學也順暢了。
二十一世紀的社會是充滿競爭的社會,競爭有時是殘酷的,有時又是快樂的,能否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競賽獲得快樂呢?雷奇蒙德說:“老師的任務是刺激學生去學習,老師要想方設法去刺激學生,只要是健康正確的刺激手法都是提倡的。”因而我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引入競爭機制,讓學生在與對手的較量中展示才華,鍛煉膽量,增強信心,獲取成功的快樂。我設計的競賽活動五花八門,有“課前講演一分鐘”、“每日說新聞”、“古詩背背背”、“成語大比拼”、“精彩100分”、“班報對抗賽”等,學生們在各項競賽活動中學有所樂,學有所獲,在競賽中你追我趕奮勇爭先,在競賽中不氣餒、不言敗,向著成功的目標不斷進取。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項極富創造性的勞動,而創造性的靈感便來源于那些對世界充滿強烈新奇感和求知欲的學生們。只要真正走到學生中間去,摸準學生的情感脈搏,充分發揮他們的內在潛力,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寓教于樂,就能有效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