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妮
摘要: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課前有目的地巧妙引入,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深入探究知識奠定基礎。為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習動力,教師應巧妙利用故事、歌曲、多媒體、游戲等引入教學,同時創設情境,讓學生唱主角,進行課前引入,如此可收到良好教學效果。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課題引入方式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課前巧妙引入,是學生學習新課的基礎,也是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保障。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就必須創新引入方式,巧妙地設計引入方法,全方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楊勝利老師說:“濃厚的興趣超過一百種良好的教學方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創新方式,巧妙地引入課題,才能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生學習興趣才會大大提高。語文課教學的引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整個演奏或歌唱定了良好的基礎。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確實,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創新設計,巧妙引入,定會點燃起學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們情緒飽滿地主動去接受、探求新知識。多年的教學經驗證實,創新設計,巧妙地引入課題,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極為重要。那么,語文教學中如何創新引入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巧妙利用故事引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是多數學生感到頭疼的問題。一次作文指導課,我采用故事引入,課堂效果非常好。雖然中學生較小學生成熟了,但畢竟還未完全脫離孩子氣,好的故事還是有足夠的吸引力的。因此我就用《給丑陋的國王畫像》來進行引入,故事情節是這樣的:
一個國王又老又丑:禿頭、一只眼、拐腿子,十分丑陋。一次找畫家為他畫滿意的畫像。第一個畫師畫得十分英俊,國王大怒,畫家被砍頭。第二個畫家真實表現了國王的外表,國王又是大怒,畫家被砍頭。第三個畫家畫了國王射獵圖,巧妙地掩蓋了國王的不足之處,國王大喜,給了畫家豐厚賞賜。
故事結束,請同學們思考:這個故事給你的啟發是什么呢?同學們通過討論得出結論:創作來源于生活,對真實生活加以想象,進行恰當描寫,不脫離實際又有新意,這就是寫作技巧。之后,學生茅塞頓開,寫作興趣大增。
二、適時引入歌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中,使用歌聲不僅能夠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很自然地以聽覺美感誘發學生學習欲望,產生“我要學、我要了解更多知識”的想法與動機。通過歌曲引入,學生自然而然走進課文,進入角色,學習效率事半功倍。如學習《云南的歌會》一課時,我是這樣開頭的:
師:(唱)誒!什么有腳不走路?什么無腳走千家呀?什么有嘴不講話?什么無嘴鬧喳喳呀?
生:會唱的隨著唱。
師: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歌嗎?
生:不知道。
師:這是電影《劉三姐》里的唱詞,是一種對歌。這種歌的特點就是即興演唱,互相問答,游戲傳情,或抨擊反抗舊勢力。它流行于云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什么時候開始流行呢?怎么興起的呢?同學們想不想了解更多知識?
生:想,非常想。
師:現在就按老師的提綱認真學習《云南的歌會》,學好了,老師再教你們唱對歌!
生開始認真看書。
通過歌曲引入,學生學習興趣大增,學習效果得到了極大增強。
三、巧妙利用多媒體技術,全方位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
多媒體技術能夠把教學中抽象、難于理解的理論化為直觀生動的畫面,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就輕松多了,學習效果可想而知。在學習《卜算子·詠梅》一課時,因為許多學生沒有真正見過梅花,故而梅花在他們心中只是一個抽象的、模糊的概念。因此,我就使用多媒體,課前讓學生們先欣賞一段關于梅花的錄像,風雪中怒放的寒梅,讓他們真正體會到梅花的漂亮、高傲、堅強,領悟這梅魂梅骨、梅趣梅神,不正是在多事之秋,那些始終有骨氣、有理想的馬克思主義戰士應有的風采嗎?進而引申到具有梅花精神的人。真實的畫面使學生用心去感悟,這樣的引入產生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學生在感知梅花形象的時候,由實到虛,有利于學生準確、深刻地領悟梅花精神,體會詩人的感情。
四、不失時機引入背誦,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
教學改革并不是把傳統的一律取締。偶爾沿用一下傳統的方法會有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好像是在故弄玄虛,卻可以給學生一種新鮮感,激發學習興趣,對知識的傳遞大有益處。在講《雷電頌》一課時,我深情地背誦了一至三段內容,那種抑揚頓挫、鏗鏘有力的背誦,一下子就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學生們躍躍欲試。我水到渠成地引出新課《雷電頌》,告訴他們:這是一篇著名散文,但有一些詞句不太好理解,容易讀錯,可細心的同學是不會出錯的,能把老師的錯誤都找出來的學生一定有能力把課文學好。就事論事,導入新課,學生興趣高昂。
五、使用輕松愉快的游戲引入,多層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身心愉悅對知識的掌握至關重要。因此,在教學中,利用輕松愉快的游戲引入,首先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戲這一焦點上,有利于在短時間內提高全班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其次可以借助游戲,巧設懸念,先聲奪人,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能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教師揭題,就會水到渠成,真正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例如在教學《蝙蝠和雷達》一課時我就采用了游戲導入。用手巾蒙住兩個同學的眼睛,分別讓他們來給剪貼畫“貼鼻子”。結果,一個貼到了嘴巴上,一個貼到了眉梢上。同學們笑得前仰后合,樂成一團。安靜后,想一想,為什么會貼錯?原因就是看不見。那么蝙蝠為什么會在黑夜里自由飛行呢?由此引出新課《蝙蝠和雷達》。
六、巧設情境,讓學生唱主角精彩引入,激活學生的學習動力。
活潑好動是學生的天性,奇思妙想更是學生的專利,相信學生,課堂會更精彩。學習《吆喝》一課的時候,我課前準備了一些簡單的實物,課上創設特定的情境,由學生做推銷員,看誰的廣告詞更精彩,看誰的叫賣聲洪亮有韻味,更有創意。這樣一下子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興趣倍增。綜述學生的表演,引出了“吆喝”一詞,吆喝的目的是什么?什么人才吆喝呢?讓我們隨著作家蕭乾再次欣賞各種各樣的《吆喝》。學生是主體,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是永恒不變的主題。導入由學生唱主角,課堂更精彩。
學無定法,教無定法。在教學中方法要靈活,教法要隨機應變。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課文的導入極為重要,導入的方法很多,我們要真正掌握新課標的要求,領會文章的主旨,明白作者的意圖,了解學生的動態,不論是哪一種方法,只要我們精心安排,巧妙設計,就會抓住學生的心,就能讓學生學有興趣,參與有動力,教學效果就會極大地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