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志濤
摘要: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應找準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最佳結合點,同時應把握好現代信息技術與識字教學、閱讀教學、作文教學等進行整合的關鍵所在。這樣既能構建新型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信息素養,切實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益。
關鍵詞: 信息技術小學語文教學有機整合
在信息化的學習環境中,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相整合,對于深化語文學科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率,以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我談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幾點體會。
1.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基本技能。
信息技術豐富了語文教學的信息載體和傳輸渠道,為語文學習提供了新的資源。通過信息技術課的學習,學生能夠自覺地、有效地使用各種基本的信息工具,進行簡單的信息加工處理,并能使用這些工具去完成語文學習任務。
1.1通過信息技術課提高學生識字和用字的能力。
識字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由于漢字音形脫節、節型多,結構復雜,類似性大,多音多義字不少,學生學習起來有很大的困難。開設信息技術課程,可以使學生掌握各種媒體手段的使用,尤其是使用計算機多媒體識字教學軟件,學生可以通過這些軟件觀看生字的筆畫、筆順、部首、間架結構,正確讀音和漢字編碼,同時跟隨教學軟件進行聽、說、讀、寫、打(打字)的訓練,通過人機交互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檢查和自我提高。
1.2通過信息技術課程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當代信息技術使閱讀方式發生如下變革:(1)從文本閱讀走向超文本閱讀;(2)刷材料的閱讀發展到多媒體電子出版物的閱讀;(3)到圖書館利用電子資料庫的高效率檢索式閱讀。
隨著全新的閱讀與檢索方式的出現,培養新的閱讀能力成為教育的一項重要使命。信息技術課應教會學生使用現代化信息工具進行閱讀,提高學生閱讀和檢索大量信息資料的能力。比如通過網上瀏覽進行閱讀訓練,讓學生學會閱讀電子讀物,以及使用計算機進行高效率的檢索式閱讀。
1.3通過信息技術課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信息技術的沖擊之下,寫作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革:(1)從手寫走向鍵盤輸入、掃描輸入、語音輸入;(2)圖文并茂、聲形并茂的多媒體寫作方式;(3)超媒體文本結構的構思與寫作,在與電子資料庫的對話中實現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
信息技術豐富了人們的理解及表達方式。各文字處理系統軟件的出現和日益完善,不僅提高了人們的寫作效率,而且豐富了寫作內容和方式。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使學生掌握了文字處理軟件的基本使用方法。這樣,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無論是打草稿、寫文章,還是檢查語法,都能較為方便地在計算機上進行。同時,在使用電子媒體工具的寫作中,學生能夠使用符號、圖像、聲音乃至三維動畫等各種形式創作出豐富多彩的寫作內容。比如在科學、數學的寫作中插入專業符號等。在這種模式下寫作的學生,比使用傳統的寫作工具更能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2.找準現代教育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最佳結合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知識表達多媒體化和師生便利的交互性,讓內容豐富的語文課堂異彩紛呈,成為語文課堂一種嶄新的支撐。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整合的核心是立足于人的發展,不能片面追求技術手段。要加強有利于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方式的積極實踐,同時注意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二者相得益彰,對傳統教學積累起來的優良傳統做法予以繼承,對傳統教學資源加以充分利用,以降低教學成本,提高教學的效益。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思考和擬定好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原則,找準現代教育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最佳結合點。
3.利用信息技術化靜為動的特點,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介入,改變了逐段講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訓練點”為中心忽視語言學習的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技術化靜為動的特點,為課堂教學排疑解難。如:在教學課文《蟋蟀的住宅》時,教學的重難點是了解蟋蟀是怎樣建造住宅的,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為了解決這一難點,我制作了教學課件。一是圖文聲像并用再現課文內容。二是將蟋蟀慎重選址、柔弱的工具、住宅的內外情形和整個建造的過程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展示出來。三是將整個建造的過程制成動畫課件,通過演示課件使學生明白蟋蟀的辛勤勞動。如點擊“住宅特點”課件,便會出現蟋蟀住宅隱蔽、彎曲、不深不寬、有平臺、清潔、干凈等圖像,并可以清楚地看見下雨時,隧道內立刻會干的動畫。如點擊“建造過程”,整個建造過程就會以動畫的形式展示出來,包括不斷整修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隨時借助課件,自主學習,較快較好地把握課文重點,理解難點,進而進行語言、思維訓練。
4.信息技術與培養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有機整合。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在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增強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而素養的提高、能力的增強,關鍵在一個“用”字。在運用中領悟,在運用中發現,在運用中創造,這是學好語文的關鍵。
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取決于課堂教學中單位時間內學習活動的質量,教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安排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安排的每一項活動,都必須具有鮮明的目的性和完整的系統性。一切從學生“學”的實際出發,刪繁就簡,集中精力,為學生語文能力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提高言語能力,離不開對語言的感受、領悟、積累和運用。因為運用,學生將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感到自身語文能力的差距;因為運用,學生能體驗到成功與進步的喜悅,獲得增強語感能力、養成積累習慣、促進語文知識向語文能力轉化的“原動力”。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大大提高了課堂的容量,加快了教學的節奏,這樣就能節約出寶貴的時間,我們將這些時間還給學生,將語文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還到學生的手上,讓其自由地進入運用的廣闊天地。
參考文獻:
[1]網絡.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益.
[2]熊慶國.對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思考.
[3]陳麗敏.讓語文教學搭上信息技術的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