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占永
持續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路子,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核心任務。走好這條路,必須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的引領作用。這是河南省委總結提升實踐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把握發展規律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從現實看,城鎮化水平低是當前河南經濟社會發展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點。傳統的城鎮化以政府為主導,以土地的城市化為主要內容,以外延擴張為特點,以物質資本大量消耗為驅動力,“重城不重鄉”“見物不見人”“興城不興業”,是高成本、低收益的城鎮化,帶來了諸如要素結構、空間結構、產業結構失衡和大城市病等一系列影響城鎮化持續健康發展的問題。河南省委基于河南省情和城鎮化現狀,提出了新型城鎮化理念,并強調用新型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發展,用意甚深。
新型城鎮化不是就城鎮化講城鎮化,不是簡單追求城市面積擴張和城鎮化率提高,而是以人的城市化為核心,以市場運作為主導,以創新要素為驅動,以內涵增長為重點,以適度聚集為原則,強調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必然趨勢和強勁動力,必須遵循客觀規律,把握好關鍵因素。
一、把城鄉統籌作為根本
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著眼于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特別是對于河南這樣一個有著1億人口的農業大省來說,即使到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50%,仍然有5000多萬農民生活在農村,更加需要統籌處理好城市和農村的關系,解決重城輕鄉、城鄉割裂的問題,讓廣大農民更多地享受城市文明成果。為此,在理念上必須把城市和農村整體對待,統籌謀劃、一體建設;在規劃上必須打破城鄉界限,把農村發展納入城鎮體系,實施全域規劃,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要素聚集規律與趨勢,在一定區域內統籌規劃建設中心城市、縣城、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空間布局優化的城鎮體系;在體制上必須建立以工補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工作實踐中,應當將新型農村社區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結合點、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切入點、促進農村發展的增長點、加快新型城鎮化的突破點,推動村莊變社區、農民變市民,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推動城市文明、工業文明向農村輻射,從根本上改變農村面貌、改變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民生活方式。這樣既能保證讓全省人民到2020年與全國人民一道實現全面小康,又能有效推進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
二、把產城融合作為基礎
產業是加快城鎮化的動力,城鎮化為產業發展創造條件,二者相輔相成、互為依托。從促進農民進城的角度來看,只有產業得到發展,城市具備足夠的吸納就業能力,農民才能向城鎮有序轉移。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必須把發展和集聚產業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并與促進人口向城鎮轉移緊密結合,真正做到以產興城、依城促產,實現城鎮化與產業發展良性互動。當前,尤其需要加快中心城市和縣城產業集聚區建設,力求城市基礎設施與產業集聚區銜接共享、產業功能與城市功能相互支撐;完善城市經濟發展載體,加快城市新區建設和產業發展;銜接好專業園區與中心鎮、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通過推動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壯大特色產業,促進農業產業化,實現農民就近就業增收,推動農村城鎮化。
三、把人口轉移作為核心
城鎮化的實質是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并享有市民權益。沒有人口的城鎮化,僅僅完成了“半個城鎮化”;只有進城農民轉化成城鎮居民,才是完整意義上的城鎮化。從現實看,讓農民轉化為市民,最重要的是讓進城農民在城鎮擁有穩定的職業、固定的住房,子女能夠在城鎮上學,同時在城市落戶并平等享有城市公共福利和服務。為消除轉移農民的后顧之憂,應允許他們自愿選擇城市社?;蜣r村社保,并暢通轉換接續渠道;對轉為城市戶口的進城農民,還應允許繼續保留承包地、宅基地等使用及收益權利,或根據個人意愿進行轉讓。
四、把體制創新作為動力
破解新型城鎮化發展難題,從根本上講靠改革創新。應充分利用國務院《指導意見》賦予的先行先試權,以更大的決心和氣力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力爭在多個方面率先突破、占得先機,努力把握先行先試主動權。特別是要注意破解土地、資金、人力資源、能源等要素保障制約,破除經濟社會發展瓶頸,為包括新型城鎮化在內的各項事業發展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總之,新型城鎮化對于我們既是一個嶄新課題,也是一項長期任務。我們必須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加強研究探索,持續不斷推進,確保取得實效,讓廣大群眾特別是農村群眾成為新型城鎮化的現實受益者。
(作者單位:河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