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科
一幅山水畫,會有“疏可走馬”的空白空間;一首動人的樂曲,總有“戛然而止”的空白時間。由此,我想到我們的課堂教學又何嘗不是這樣?追求詩意的課堂教學,關鍵是教師要“巧引妙導”,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能靜下心來,搜索豐富的資料,進行深邃的思索,進行深入的探究……這樣更有利于發揮孩子內在的創造潛力。
新教材通過游戲、對話、表格和圖片等方式呈現教學內容,沒有呈現結論,只有學生自主活動的建議和過程中的問題提示,力求為教與學留下盡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間。如知識形成過程——讓學生想一想、做一做;結論的小結——讓學生填一填、補一補;開放的題目——讓學生探一探、試一試。教學中,我們既重視“預設”,更關注“生成”。努力引領學生在知識形成的關鍵處,在知識的空白處,在認知的沖突處探究。學生通過實踐、討論,自主釋疑。在思維的碰撞中“生成”新的問題,使課堂成為不斷發展的、開放的過程。
下面我們透過三個《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案例,思索一下我們的課堂。
【案例一】
師:怎樣求出三角形的面積呢?我們來做個試驗。請同學們拿出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紙片。
生拿紙片。
師:大家看看書上的示意圖與箭頭所指的方向,跟著老師一起做。我們將這兩個紙片完全重合后,把一個紙片旋轉過來,再平移到這個位置,然后向上推。
(生邊看書,邊跟著老師做。)
師:這個過程,我們可以概括為“重合—旋轉—平移—上推”。我們再做一遍。
(生再做一遍,并口念“重合—旋轉—平移—上推”。)
師:現在我們發現這兩個三角變成什么形狀了?
生:平行四邊形。
師: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三角形的面積是什么關系呢?
……
【案例二】
師:請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出下面三角形的面積。
學生數方格并匯報。
師:數方格是計算圖形面積的一種方法,但它畢竟不方便。我們能否也像求平行四邊形面積那樣,把三角形轉化成其他圖形來求它的面積呢?
請對以下問題進行小組討論與合作。
1.用兩個三角形拼在一起,能拼成一個什么圖形?
2.拼成的圖形與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積的聯系是怎樣的?
3.怎樣求三角形的面積?
【案例三】
師:今天咱們一起研究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大家手上都有三角形的紙片,你們能想辦法求出它的面積嗎?
提示:
1.我們原來學過哪些求面積的方法,它對我們有幫助嗎?
2.我們原來學過哪些圖形的面積,它對我們有幫助嗎?
3.今天我們還可以想出哪些方法求圖形的面積呢?
生動手操作。
師:能求出三角形的面積嗎?誰愿意交流一下?
……
【思考:我們的數學要把學生帶入一片怎樣的“漁場”?】
《數學課堂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此,教學時我們應給學生留有“空間”,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課本上的知識是靜態的,結果性知識往往要多于過程性知識。教師的引導作用,首先應體現在把靜態的知識轉化成動態的知識,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把握數學知識的本質意義,獲得數學的力量。在三角形面積的教學中,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探索三角形面積公式的過程上來,讓他們去體驗建立“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這個數學模型的過程與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類比反思】
(案例一)是現行教材中呈現的,也是大多數教師所采用的,很顯然這種教法,學生是照葫蘆畫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教師提供的,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因而有可能制約學生的思維。教學中,教師雖注意了學生的動手操作,似乎是引導學生在主動發現規律,但深究其實質,學生需要動多少腦筋呢?面對一個數學現象(或問題情景)時,我們能不能“少規定些路線”、“少插一些路標”,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體驗和感悟呢?
(案例二)教師充分注意了對學生思維的引導,一步一步地把學生的思維從具體引導到抽象,直至總結出面積公式。環環扣緊,層層推進。只是學生的思維空間究竟有多大呢?學生緊緊地跟在老師后面,總是被動地思考,對學生的思維發展不利。給學生做好鋪墊,看似明確了思維指向,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實質上是設置了思維通道,縮小了學生探索的空間。只能勉強地說學生“學會”了,但離“會學”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案例三)給了學生親歷探究發現的過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入手,推想三角形面積的求法,給學生留足思考的空間,這樣的設計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新的教學理念。教師沒有預設學生的思維過程,而是讓學生直接面對更多的問題情境,在更大的空間里促進學生個性化地思考與探索。“備課走在學生前面,上課走在學生后面”,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能夠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因為方法是學生自己發現的,所以學生也有一種成就感,在一次次體驗成功的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數學的價值不在模仿而在創新,數學的本質不是技能而是思想。數學學習的過程不能只是一個遵照指令進行程序操作的過程,而是一個不斷地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進行自我建構的過程。學生需要的,不是去復制別人的數學,而是去建構自己的數學。我們總喜歡循循善誘,而很多時候,我們的這種循循善誘是在一種“打乒乓”式的問答中進行的。在“啟發”的光環下,教師的思維代替或控制了學生的思維。學生還需要自己個性化的想法嗎?真正的教學,是要把學生帶入一個“漁場”,讓他們有一個探索的空間與交流的陣地,而不一定就是要提供多少現成的“魚”或“漁”。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留足探究的空間,讓他們主動參與,主動探索、勇于創新,教師要時刻關注并及時捕捉課堂中產生的有探究價值的新信息、新問題,并能在亮點處引領,在冷場處指導,在迷茫處點撥,在錯誤處提示,把師生互動和探索引向縱深,使課堂產生新的思維碰撞和交鋒,從而有所發現,有所拓展,有所創新,促使學生的思維向更深處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