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賀
應用題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的難點之一。如何在應用題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已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應用題教學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決定數學教學質量的關鍵。如何通過解答應用題,促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實現應用題的多元性目標,是我們應該探討的課題。下面我就應用題教學談幾點體會。
一、創設情境
有些數學應用題,從字面上理解十分抽象,只憑口頭講解很難解釋清楚,如果創設一些學生熟悉的有利于數學學習的思維情境、生活化情境,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個好的生活情景,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有利于引發學生的探究情感,培養創新意識。這就要求應用題的素材是學生自己熟悉的,或是自己感受過的、理解的,且與他們的生活世界密切相關。例如選擇班上男女人數情況、穿校服統計情況、學生出勤情況、考試成績統計情況、參加興趣班人數統計情況、學生的年齡、身高統計情況、家庭住址統計情況、受表揚學生人數統計情況等作為教學題材。這種呈現方式,對學生來說,具有親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能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更重要的是能使他們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呈現方式也要打破以往純文字的形式,采用圖文并茂、配樂視圖等方式。這樣不僅有助于擺脫純文字的枯燥說教,而且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滲透數形結合思想,為以后的學習做好鋪墊。如將兩個周長是8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長方形,求這個長方形周長。這道題就可以引導學生用紙做題中的圖形,把較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當學生清楚地看到兩個正方形拼成的長方形圖失去2條正方形邊長時,解題方法自然就產生了。
二、認識結構
隨著對數的認識的發展,學生對應用題的結構有了初步的認識。利用有關數的認識的題圖,使學生對應用題的結構建立初步的表象,再由看圖說話過渡到全文字應用題,使學生對應用題的結構建立完整的概念。培養學生分析題目結構的能力是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關鍵,也是解題的核心。有人曾做過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學習困難的兒童,解應用題的困難并不主要表現在解題比例上,而在于分析假設認知活動的差別。與優秀生相比,學習困難的學生,缺乏對題目中隱含條件和中間狀態的分析,這說明兩組學生在分析階段所分析的內容有著本質區別。解決應用題的關鍵在于發現解法,就是在“問題—條件”之間找出某種聯系和關系,通過分析題意,明確題目的已知條件,挖掘題目的隱含條件,通過分析隱含條件實現由已知到未知的過渡,最終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盡可能用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使應用題的教學外顯化,讓學生盡可能地觀察到我們的思維過程,在此基礎上建立抽象的數學模型。
三、學會審題
不會審題是學生中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由于應用題敘述的生活化語言與數學語言的差別,加上抽象的特點,學生對理解題意往往產生困難。對此,我認為,首先應該做到:讀準題、找準已知和問題。要學生搞清楚題中說的是一件什么事,給了一些什么條件,要我們求什么。其次,可以借用實物演示、學具操作、課件、畫示意圖等輔助手段,幫助理解題意。使應用題的教學更生動、豐富。使數量關系更形象直觀地顯現出來,減緩思維坡度,為分析做好鋪墊。小學兒童則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時期,而且低年級的兒童的思維仍帶有很大的具體性,就是高年級的兒童在學習比較抽象的知識時,如果沒有直觀材料的支持,就會感到很困難。學生通過操作和直觀材料的演示,要觀察、分析、比較這些對象,再進行抽象和概括,發現事物的規律,這就可以使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思維能力都得到發展。另外也發展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促進了左右腦的協調發展。學生在學習應用題時,往往需要借助直觀和操作活動來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在此基礎上理解數量關系,找出算法。在應用題編排中,我們要注意安排學生的操作活動,結合操作學具或觀察、畫線段圖等直觀手段,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找出解題思路和解答方法。這樣,從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既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識,又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四、聯系實際
在教學中,一般需要遵循鞏固練習、綜合練習和拓展練習的設計,但不是機械練習或者題海戰術,而是進一步地設置情境。設計的習題要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讓學生樂于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培養應用意識,使學生的情商得以培養。比如在設計練習時,要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使學生思維的多向性、靈活性、敏捷性和創造性都能得到提高。所以,練習設計要有坡度,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逐步加深。練習的設計應分模仿練習、變式練習和拓展練習三個層次。同時習題既要有一定的量,又要避免機械重復和過量的現象。練習形式要多樣化。設計練習題時應恰當運用口答、板演、書面練習和動手操作等多種練習相結合的形式,注意“質”與“量”的有機統一,發揮每種練習的獨特作用,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從而達到開發學生智力,使練習收到實效的目的。比如:既要設計一些選擇、改編、補充條件或問題等基本形式的練習,又要適當設計一些開放性練習。如答案不唯一、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余條件、條件不夠,等等。使學生在具體情景中解決問題,在不知不覺中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