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家美
摘要: 計算機多媒體可以通過動畫模擬、局部放大、過程演示等手段,突破傳統教學中難以表達,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內容,復雜的變化過程等,它以鮮明的教學特點、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豐富的教學內容,促進了教學技術的信息化,構建起了新型的教學模式。多媒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通過情境創設,協作學習,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培養抽象思維,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各種學習能力。
關鍵詞: 多媒體動畫地理教學培養能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也在不斷提高。近年來,我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注重搜集多媒體的地理課件,融入自己的教學思路后加以修改,廣泛地運用于教學中,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各種學習能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一、化靜為動,巧破難點,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動態的事物比靜態的事物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教學中,學生面向靜態呆板的課本和板書,難免感到枯燥無味。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恰恰可以克服這一缺陷,靜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軌跡運動,可以像拉窗簾一樣呈現出眾多的教學信息;靜態的圖畫可以像動畫一樣變化移動,就像流水般呈現一幅幅變幻的圖像;色彩可以變化,速度可以控制,抽象、枯燥的內容變得形象生動起來。例如:我在講“地球的運動”一部分內容時,很多同學缺乏空間想象能力,無論怎樣講,他們就是想不出地球到底在怎樣運動。我通過多媒體動畫,將地球在宇宙中的運動過程演示給學生看,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地球的運動是咋回事。
二、多方展示,善于引導,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學習地理離不開地圖,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所以,教會學生讀圖,就好比交給了學生一把開啟地理科學殿堂之門的鑰匙。很多高中學生的基礎差,甚至初中都沒有學過地理,因此,我們需要從最基礎的地圖知識教起。如“等高線地形圖”,很多同學不知道是怎么畫出來的,等高線的疏密、形狀與現實中的高高低低有什么關系,我就通過多媒體動畫、拍攝的影像資料,給學生演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地形轉化成平面的等高線圖是什么樣的,逐一解答學生的疑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由于地圖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它表達了豐富的地理信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引導學生思考各種信息的相互關系,提高其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習世界人口分布特點時,我利用PPT顯示出“世界人口分布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地圖。學生很容易就看出:亞洲東部、南部、歐洲、北美洲東部地區人口稠密。然后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這些地區人口稠密呢?人的生活工作受哪些環境因素影響大?學生各抒己見。我先讓同學們回顧五帶分布圖,再將人口分布圖與五帶分布圖疊加后放映出來,發現人口稠密區大部分位于北溫帶,一部分位于熱帶;接著讓同學們回顧世界地形圖,又與人口分布圖疊加,學生們自然發現大部分人口位于平原廣闊的近海地區;然后放映世界的河流分布圖,又疊加,可以看出江河湖海的岸邊人口稠密得多;最后放映耕地分布圖、交通分布圖、工業分布圖,發現人口稠密區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區、交通便利區、經濟發達區。各要素明了后綜合總結: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不外乎自然因素(氣候、地形、水源)和社會因素(耕地、交通、經濟發展水平等)。
三、變難為易,轉化思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能模擬逼真,化抽象為形象,它不僅能展示集文字、圖像、圖片、聲音于一體,將學生帶進生動形象、色彩斑斕的教學情境中,使學生多感官接受刺激,發展思維,同時還能拓展學生的空間思維,加深對地理事物的理解,大大降低學生的認識難度,變難為易,幫助學生從形象思維順利地過渡到抽象思維。例如在講冷鋒、暖鋒過境時、過境后的天氣特征時,用多媒體動畫、聲音等展示冷鋒、暖鋒在移動的過程中所帶來的刮風、下雨(雪)、降(升)溫等天氣變化過程,讓學生理解了冷鋒、暖鋒這一天氣系統,今后他們只要一想起老師放的動畫,在回答鋒面的有關問題時,就不用死記硬背冷鋒暖鋒的天氣特征了。“全球的大氣環流”內容也可以這樣教學。
四、寓教于樂,鼓勵鞭策,培養學生的參與能力。
我在教“中國的政區”時,找了一個教學軟件,將各省市區的輪廓單獨放在一邊,讓學生玩拼圖的游戲,有些類似電腦中的翻撲克。同學們興趣高漲,爭先恐后地上臺玩。我給他們計時,看誰花的時間少,且能準確地將各省市區的輪廓圖放在中國政區圖的正確的位置上,前三名我給他們適當的物質獎勵,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一些教學軟件,將練習題的答案設計成果子,題目設計成籃子,做練習就變成了摘果子的游戲,讓大家樂意做練習。練習做完后給他們放映一些猜地名等之類的游戲,可以增強趣味性。
在上初中的世界地理時,我在網上搜索一些與教學有關的資料制作成課件,然后給學生上課。課后鼓勵學生結合教學內容,自己也去網上找,學會制作一些簡單的PPT,或者找影像資料,上課時給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同學們的興趣來了,課余或是上信息技術課時不再是上網打游戲、聊QQ,而是上網搜索、下載、制作,不會的就請教身邊的電腦高手,大家找來了很多有用、有趣的內容,上課時都展示自己的杰作。這種方法,不僅豐富了教學資料,而且提高了同學們的信息技術水平,培養了分工、協作、互助、參與的能力。
五、圖文并茂,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多媒體教學能給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動的畫面,標準逼真的情境朗讀,悅耳的背景音樂,既可以把學生帶進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我在講“巴西”一節時,先給學生放一段巴西足球隊在歷屆世界杯比賽中的精彩鏡頭,奪冠后、捧杯時的狂歡圖片,給學生展示足球的陽剛之美。在講“長江”一節時,先給學生放《長江之歌》,再放一段中央電視臺的紀錄片《話說長江》,悅耳的音樂,美麗的畫面,生動的解說,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感嘆祖國的壯麗河山,又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還將學生分散的心集中到課堂上來,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當然,多媒體教學給老師們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不僅要搜集資料,還要制作課件,對計算機信息技術運用不熟練的老師來說,是一大難事,由此可能產生較重的精神負擔和緊張情緒,這就需要廣大的地理教師分工協作,充分發揮集體備課的力量,資源共享,共同整合,以減輕壓力,提高地理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