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鳳
摘 要:本文闡述中國小提琴音樂藝術民族化道路的小提琴音樂藝術的早期傳播,根據資料和已確定音樂史綜合闡述小提琴音樂藝術早期傳播的表演、創作及教育形成的歷史原因。呈現給讀者,觀察一個真實的小提琴音樂藝術的歷史變遷過程。通過對小提琴演奏、小提琴作品創作、小提琴表演教育三個方面的描述,論證小提琴音樂藝術如何從西方音樂走向小提琴音樂藝術民族化。
關鍵詞:“普及”奠定基礎拓荒者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7(c)-0251-01
1 引言
中國小提琴音樂藝術的道路是一個音樂民族化的過程。這一路走過,我們從認同西方文化到主動認識西方文化;從認同小提琴音樂藝術到主動認識小提琴音樂藝術,看似隨著國家的發展,自然發展的小提琴音樂文化事業,卻是幾代人艱難歷程和艱辛心靈歷程。作為一種外來文化的小提琴音樂藝術在中國的出現、傳播、發展,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必然結果。以西方宗教為媒介的傳播,教會音樂、教會學校音樂課程為小提琴音樂藝術作了“普及”;社會音樂活動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包括創辦樂隊與音樂表演;中國最早的小提琴專業留學生,無疑是中國音樂史上永遠值得尊敬和懷念的小提琴音樂藝術真正的拓荒者。
2 中國小提琴音樂藝術最初傳播
明末清初,大批西方傳教士來華,中西文化交流的總體趨勢,提供了小提琴藝術在中國最初傳播的平臺。傳教士除了傳播西方宗教信仰,也帶來西方的科學、文學、藝術等知識。擅長樂器的傳教士,還組建教會西洋樂隊演出。在楊乃濟《乾隆朝的宮廷西洋樂隊》(載《紫禁城》1984)的資料顯示,中國最早的由35位內廷小太監組成的西洋樂隊中,包括10把小提琴,是樂隊的重要組成部分。小提琴的最初傳播具有民間性,其主要是教會傳教士組織的中國人、外國人的教會樂隊。他們的小提琴演奏技術相當普通,沒有專業授課,基本上局限于合奏形式。同時也缺乏專業的樂理知識。再由于中國聽眾的欣賞習慣,顯得一些樂曲也不入耳。但是,宮廷樂隊是日后中國小提琴演奏“普及”具有開拓性的意義。
3 中國小提琴音樂藝術進一步傳播
西方殖民主義在中國的擴張,也拓寬了小提琴藝術在內的西方文化進一步傳入的通道。20世紀清末“西學東漸”西洋樂器逐漸在我國傳播,從清朝的宮室到民初的大總統府、北洋軍閥的軍隊等都有吹奏樂隊,其中也有以小提琴為主的小型管弦樂隊。1900年在上海成立的“上海工部局樂隊”是職業化的雙管制管弦樂隊。除了表現讓中國聽眾吃驚的傳統的強烈的和弦和雙音的小提琴樂曲,還同歐美一流的表演藝術家合作演出。在上海成立的公共樂隊與赫德樂隊,演奏員的訓練都是請外國教習。雖缺乏全面的訓練,但是已經能為舞會伴奏。西方在中國的教會學校,音樂課程占相當重要的地位。中西女塾的音樂課已經專業分明為:鋼琴、聲樂、弦樂,三大部分。具有了專業小提琴教育的雛形。
世俗的音樂及相關活動,興起的“西洋樂隊熱”,特別是上海工部局樂隊(1927年開始有中國演奏員加入)作為在中國本土長期展示西洋音樂,為中國音樂院校提供小提琴及其它專業高水平師資,在中國音樂史上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教會音樂活動和教會學校音樂課程,雖然以宗教為中心的西方音樂文化,沒有當時中國民族音樂特色。由于西洋音樂基礎理論的傳播,對中國小提琴藝術奠定堅實的西方音樂理論基礎。
4 中國小提琴音樂藝術起步
清末民初,隨著學堂樂歌、音樂教育興起,人民對外國音樂發生興趣。自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開始更加廣泛的接觸西方先進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從而認同小提琴,逐步上升到開始主動學習小提琴的演奏。這時候的中國只有洋人演奏,還未曾出現職業的小提琴演奏教育。第一批從日本音樂學校留洋歸來的留學生,成為中國小提琴藝術真正的拓荒者。他們除了從事小提琴表演,也大量教授西方音樂基礎理論知識,并創辦各類音樂學校。如:曾志忞和夫人曹汝錦(目前文獻記載的最早的留日小提琴課程女生)夫婦創建了上海貧兒院音樂部;與馮亞雄、高硯耕(小提琴專業留學生)創辦的“國民音樂會”“夏季音樂講習會”。傳授西洋樂器演奏、西洋樂理,包括和聲學、風琴、洋弦、大鼓、小鼓等。其中“洋弦”就是西洋弦樂器。雖然因戰事之損,上海貧兒院的活動并未維持多久,但是他們的活動與其它音樂機構一樣,推廣社會音樂,對中國小提琴藝術的普及和提高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曾志忞在他的音樂理想中,表達了改變中國音樂落后面貌的強烈愿望。但他并不主張以西樂替代中樂,而是期望“吾國將來音樂,豈不欲與歐美齊驅。吾國將來音樂家,豈不愿與歐美人競技。”表達要使中國音樂趕上世界潮流的愿望。
除了小提琴演奏和教育,小提琴作品創作也開始發端。蕭友梅先生的《D大調弦樂四重奏》中我們能尋跡到中國早期小提琴音樂創作。這首歐洲古典樂派風格的作品是蕭友梅先生1919年留德時創作的。作品平衡的旋律、對稱的發展、嚴謹的和聲,是中國早期專業創作中研究西方作曲技法、模仿西方古典音樂音樂風格的自然結果。同時期趙元任在美國改變創作的小型鋼琴曲《花八板與湘江浪》等作品,是中國音樂史上第一批用西方作曲技法創作的器樂作品。中國人創作的第一首小提琴作品是李四光先生的《行路難》(手稿由陳聆群教授考證)。是一首無伴奏小提琴曲。這位當時留學伯明翰大學地質系中國未來的科學家李四光,十分熱愛音樂,拉得一手好琴,常即興演奏。作品表現知識分子救國救民的強烈愿望。
5 結語
在中國,早期傳播的西方科學文化活動,都是為了西方殖民者的殖民目的。小提琴音樂藝術也是使然。中國人按照自己的意識去學習小提琴演奏、從事小提琴音樂教育、創作小提琴音樂作品的相關藝術活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小提琴音樂藝術的起步和開端。
參考文獻
[1] 張前.中日音樂交流史.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2] 陳聆群.馬思聰之前的中國小提琴音樂述略.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995,2.
[3] 錢仁平.中國小提琴音樂.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