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對以往有關財務管理目標的文獻閱讀及分類,總結了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主流觀點,并分別闡述了其優點和缺點。在此基礎上得出了一些關于我國財務目標相關理論的啟示。
【關鍵詞】企業財務管理目標
一、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理論
企業進行持續經營活動,財務目標是其主要目的。企業在進行財務管理時,需要制定一套適合的財務目標,并使財務目標與其所處的經營環境及企業經營目標結合起來。財務目標的選擇既是企業相關利益主體之間博弈的均衡,又是企業經營環境作用的結果;是企業財務管理理論研究的起點,也是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起點和終點。但是,我國學術界對財務管理的目標并沒有一致的觀點,關于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學術界主要有以下觀點:
(一)利潤最大化
一直以來,利潤最大化目標在國內外都被認為是企業財務管理的主要目標,可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的組織架構已經發生了變化,利潤最大化的觀點已經漸漸不適合現代企業。
傳統觀點認為利潤最大化目標是西方經濟學理論中對企業經營活動的主要目標,是西方經濟學中廠商理論的行為基礎,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對企業經營利潤產生影響的主要原因也都集中在企業手里,而且企業經營利潤便于計算,能便捷地反映企業經營狀況。
雖然利潤最大化觀點有以上優點,但是,也有學者認為,利潤最大化作為企業經營目標的價值取向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利潤最大化觀點是靜態的觀點,沒有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和實現利潤所需的時間;其次,如果將利潤最大化作為企業的唯一經營目標,就可能引起財務管理的短視行為,忽視經營活動的風險問題,不顧風險地追求最大的利潤容易影響企業的長期健康發展,從而損害企業所有者的根本利益(牛吉平(2006) ,牛軍、牛春霞(2009))。韓德靜、王久霞(2007)認為利潤是對企業一定時期內經營活動結果的一個簡單衡量,沒有反映出該經營結果與投入資本量之間的關系,因此不足以反映企業運用資金的效率。
述評: “利潤最大化”觀點在早期是被人們普遍認可和接受的觀點,是因為其簡潔直接,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進步,該觀點越來越體現出其本身的缺陷,沒能體現出整個企業的資金效率,而且不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經營,因此該觀點被后來的許多觀點代替。
(二)股東財富最大化
部分學者認為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應該是股東財富的最大化,企業的財務活動應以其股票價格為決策目標,這樣的財務管理理念有利于保護和提高股東的利益(牛軍、牛春霞(2009))。魏磊(2009) 也認為,股東的財富通過股票市場來反映,具有貨幣性、可度性、明晰性和便捷性。
但是,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目標也引起了部分學者的批評。有學者認為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理念過度強調股東利益,而忽略了企業的其他利益相關者如債權人的利益,這樣會導致難以最大程度地實現財富最大化目標(牛吉平(2006))。朱玉紅(2009)認為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管理理念容易引起股東與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矛盾,從而使企業盈利下降。徐淑紅(2010) 提出,現代企業內部的激勵機制已經有了很多變化,企業分享制度日趨發展,而且現代企業管理越來越突出以人為本的治理思想,過分強調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理念已經無法適應以上變化。
述評:“股東財富最大化” 的企業財務管理理念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出資人的利益,而且操作簡便,克服了“利潤最大化”的缺點,但忽視了企業其他利益分享者的利益,容易引起他們與股東的矛盾,不利于企業發展,而且由于股票價格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沒能準確體現股東財富。
(三)企業價值最大化
李公璞、李浩平(2004) 認為對于作為法人機構的公司制企業,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理念對其法人人格給予了充分尊重,并且企業價值最大化的企業財務管理目標,還具有唯一性、明確性和可操作性的特點。
但是,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理念同樣引起了爭議,韓德靜、王久霞(2007) 認為,企業利益主體的多元化特點容易使得企業財務目標的選擇在實際操作中變得不可行。魏磊(2009) 認為,企業價值體現企業多邊利益關系的總和,是企業未來盈利的貼現,反映企業未來的獲利能力,這一特點也使得企業價值最大化不可操作。朱玉紅(2009) 提出,現代企業的運行,是企業所有者、債權人、管理者、員工等相關利益主體共同參與的,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目標并不與所有這些參與者的利益相協調,因此,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目標在實際操作中會遇到很多阻礙。
述評: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觀點視企業為一個整體,考慮的是作為整體的企業潛在的獲利能力,可是企業的價值如何衡量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其計量方法中的兩個基本要素(未來盈利能力和收益率)都是通過預計得到的,有一定的主觀性,作為財務管理目標的判斷依據有一定的操作難度。
(四)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
朱玉紅(2009) 認為,我國現行企業財務管理注重企業利益相關者利益之間的協調,從而提出了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目標。從博弈論的視角分析了企業與利益相關方的博弈,因此企業的經營者應與利益相關方進行充分協調,兼顧相關方利益,充分調動利益相關方的積極性,在追求企業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使相關方利益最大化。魏磊(2009) 認為,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應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應在注重社會整體財富積累的同時協調相關各方利益,因此,企業價值最大化與相關方利益最大化體現了企業經營目標與社會價值目標的統一。
對于該觀點,學者徐淑紅(2010) 提出了其缺陷:利益相關者財富最大化認識到了企業經營活動中的多元利益主體的利益的沖突性與協調性,但只是具有理論上的可行性,但在可操作性方面會因為利益主體的沖突性而變得不可操作。
述評:利益相關者財富最大化的觀點考慮到了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將企業的目標進一步擴大,協調了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矛盾,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其不足之處在于由于要滿足各方利益,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是所有人的目標是沒有辦法統一的,因此其在可操作方面存在問題,因此如何實現所有人利益的最大化也是欠考慮的。
(五)利益相關者利益均衡
金明初、林黎(2007) 認為,企業之所以能夠持續經營,主要是因為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得到了協調,因此,將企業相關者的利益均衡作為我國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不僅使企業的經濟性目標和社會性目標得以有機結合,更保證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還有助于和諧企業的建立和完善。
韓德靜、王久霞(2007) 也認為企業的財務目標應定位為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均衡。利益均衡是在各個利益主體之間不斷博弈的過程中達到的,是個動態的均衡,只有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協調各方利益,企業才能持續經營,健康發展。
述評:本觀點也是從相關利益者出發,卻不同于上一個觀點,它的目標是達到一個“均衡”,而不是“最大化”,這一目標的制定是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博弈形成的,只有協調了各方的利益,企業才能可持續發展。不足之處在于,這個觀點突出強調了企業利益相關者利益的沖突性,而忽視了企業的盈利性質是各利益主體共同參與的基礎,也容易忽視在企業經營活動中對盈利的追求。
二、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理論評述
筆者認為,企業作為整個社會的子系統,應該融合到社會發展中去,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自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經濟成分結構不斷變化,以往計劃經濟時代傳承下來的公有制經濟進行了市場化改革,以往所負擔的沉重的社會責任慢慢向政府轉移,但是,這種轉移不意味著企業不應該承擔社會責任,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經濟成分同樣也應該承擔起對其員工、對社區、對生態環境的一定的社會責任。這一點也對企業財務管理理念產生影響。
同時,企業的目標很大程度上是由企業的治理結構所決定的,而企業的目標決定了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因此,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終究由企業的治理結構決定,而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反過來又影響著企業治理結構的運行效率。如果企業的治理結構發生了變化,則企業財務管理目標也應該適時調整。因此,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應該是股東財富最大化還是企業價值最大化,因企業的治理結構而異,不同的企業治理結構會產生不同的財務管理目標。
現代企業制度的特點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這種治理結構使得企業所有者與企業管理者的利益出現了不一致,這種不一致性使得以往的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不再完全適應。處理各利益主體利益不一致的問題時最基本的原則應該是平等原則,即各利益主體的利益都應該得到尊重,在這一背景下,理論上講,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理念理應成為現代企業制度發展的必然選擇。
企業價值最大化指企業采取合理的財務管理政策,通過合理的財務管理活動,考慮了企業的未來盈利能力以及管理風險,而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和管理風險是以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為基礎的,因此,企業價值最大化本身就是對企業盈利能力,各利益主體利益協調的反映,同時兼顧了各種公司治理結構,以往的“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等財務管理目標都只是片面強調了部分要求或者考慮了部分因素。
對我國的企業來說,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理念更符合普遍的價值觀和經濟社會環境。我國實行的是有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雖然經歷了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但一直以來,我國的企業更加強調員工的權益,強調整個社會財富的積累,強調協調各方的利益,經濟發展的目的是實現共同發展和富裕。正是因為這一點,片面強調某一方利益的財務管理理念都與我國國情不符,這也從客觀上要求我國的財務管理理念應該是企業整體價值最大化。
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講,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理念也更有利于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如前文所述,企業整體價值最大化的管理目標不僅考慮了企業的短期盈利,更加關注了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要求。具體來說,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將企業管理風險與未來盈利均予以強調:(1)強調協調股東之間、企業與債權人之間的利益,通過協調企業資本、債務所有權人之間的關系,才能將這些直接影響公司治理結構的利益方的力量團結起來形成合力,有利于控制企業的管理風險,增加企業的長期盈利能力;(2)強調協調勞資關系,企業所有者、管理者和員工的關系得到協調是企業運行順暢的保證,和諧的企業內部工作環境是員工展現創造力的保證;(3)強調企業發展目標與社會發展目標相一致,企業是構成社會整體系統的子系統,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建設目標要求企業承擔其一定的社會責任,企業通過對生態環境、對社會發展環境積極承擔起應有的責任,能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對企業的品牌建設有利,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有利。
因此,樹立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目標,既符合我國國情,也更有利于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企業的價值如何衡量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其計量方法中的兩個基本要素(未來盈利能力和收益率)都是通過預計得到的,有一定的主觀性,作為財務管理目標的判斷依據有一定的操作難度,有待學術界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李公璞,李浩平.企業財務目標研究[J].財會月刊,2004(15).
[2]韓德靜,王久霞.論企業財務目標的現實選擇[J].財會通訊,2007(09).
[3]朱玉紅.企業財務目標: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基于博弈均衡理論視角[J].財會通訊,2009(03).
[4]魏磊.現代企業財務目標的選擇與企業業績評價[J].財經界,2009(06).
[5]徐淑紅.基于產權理論的財務目標選擇[J].西部財會,2010(01).
作者簡介:王麗雙(1976- ),女,漢族,重慶大足人,就職于國金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財務部,研究方向:財務管理。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