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5月8日,中國證監會投資者保護局就網友提出的涉及資本市場的熱點問題進行了集中回應。針對“證監會不斷提倡地方養老金進入股市,但卻沒有相應的行動”的問題,證監會表示,鼓勵價值投資,有關部門表示將加緊步伐,為養老金入市做好相應的準備。本文從養老金入市這個話題進行展開,討論目前我國養老金運行中存在的一些困難。面對我國老齡化加重的情形,我國養老金計劃需要拓寬途徑,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借鑒美國的經驗,學習美國的養老金體系,并提出我國養老金計劃的一些構想。
【關鍵詞】市場化養老金企業年金
一、養老金市場化問題綜述
(一)我國養老金現狀及市場化可能性分析
1.我國養老金計劃現狀
目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是養老金的主要來源,僅少數企業采用補充養老金,但國外補充年金的比重卻高達50%-60%。我國采用“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雙保險的方式來運作養老保險:社會統籌賬戶采用“現收現付”的方式;個人賬戶需要依靠不斷地積累增值。
2.我國存在養老金市場化的空間
從1997年開始,國務院就對社會保險基金的投資范圍進行了規定——買國債或者存銀行。據有關資料顯示,這一規定目前仍在使用。但目前社會保險基金的90%資產為銀行存款,僅10%是用于投資國債。2011年我國國債的平均收益率為3.82%,銀行的短期存款利率約為5.5%,但2011年全年CPI漲幅約為5.4%,CPI作為滯后變量反映資本市場的變化情況,由此可見2011年我國出現了較為明顯的通貨膨脹。扣除通貨膨脹率后獲得的收益幾乎為零。
(二)我國現行養老金會計核算
從我國現行狀況來看,養老金會計的相關制度規范發展的還是比較緩慢的。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只是對設定提存計劃的會計處理以及信息披露做了一般性的要求——要求按職工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計算養老保險費,在職工為企業提供服務的會計期間,按提供服務的受益對象,將其計入相關資產的成本或確認為當期費用。
(三)會計要素計量及相關科目設置
養老金資產是指企業按照計劃約定,交由專業基金委托機構投資運營——股票、債券等,由于這些資產的市價具有較高的相關性,所以選擇“先行市價”對養老金資產進行計量。養老金負債是企業根據相關的退休合同規定,于職工退休時需要給付的一種遞延酬勞義務。對養老金負債進行估價時需要考慮職工的死亡率、離職率等,然后選擇一個合適的折現率將未來的義務折換成當期的負債,我國一般采用國債利率。
(四)當前我國的養老金會計處理
當前我國的養老金會計處理主要有兩部分:企業對基本養老保險的會計處理和企業對企業補充養老保險的會計處理。
①確認當期服務成本和利息費用③提存養老金
借:生產成本 借:養老基金資產
制造費用貸:銀行存款
管理費用④養老金計劃修改、實施
銷售費用 借:前期服務成本
在建工程貸:生產成本
無形資產制造費用
貸:應付職工薪酬——應付養老保險費用管理費用
銷售費用在建工程
②養老基金資產發生收益⑤實際支付養老金
借:應付職工薪酬—應付養老保險費用 借:養老基金資產
貸:生產成本 貸:養老基金資產
制造費用 ⑥養老基金資產發生減值
管理費用 借:資產減值損失
銷售費用 貸:養老基金資產減值準備
在建工程 無形資產
二、市場化對我國養老金會計的影響
(一)加強表外披露
養老金實施市場化運作之后會使得與其有關的信息披露更加透明化、公正、公平化。市場化的運作對于養老金這一項表內科目的會計信息有更多的要求,可以便于信息使用者更好更全面地了解表內外相關的會計信息。披露應在資產負債表中增加如下信息:“預付養老金”應在資產負債表流動資產項目下列示,“應付養老金”應在資產負債表短期負債或長期負債項目下列示。此外,還應在損益表的附注中,對本期養老金計劃已確認的成本金額進行表外披露。
(二)會計基礎轉為權責發生制
養老金會計的處理實際上是兩種觀念的表現——“社會福利觀”與“勞動報酬觀”。養老金會計的處理所遵循的原則與其密切相關。“社會福利觀”認為,職工退休后取得的養老金是國家和企業對職工工作時付出的回報。“勞動報酬觀”認為,養老金是職工勞動價值的一部分體現,實際上就是一種遞延工資。退休后職工領取的養老金是以職工在職時的勞動成果為依據的,職工在職期間企業就進行職工的養老金費用的確認和計量,計入當期成本,同時企業有為職工提取養老金的義務,形成預計負債。在現行的經濟體制下,實現收付實現制不能更正確核算企業的損益,養老金費用的數額也不能準確預估。
三、美國養老金會計制度簡介
(一)美國養老金給付義務會計處理相關問題
1.設定提存計劃
設定提存計劃,是指按照規定,每年提取一定數額的養老金基金,交給第三方的信托基金機構保管。職工退休的時候,將屬于該職工的那部分以養老基金形式支付給已退休職工。職工退休時所能夠領取的養老金取決于提存的金額以及所能產生的投資收益,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不能保證養老金的給付數額。在這種情況下的會計處理簡單。只用在提取的時候借記“養老金成本”,記“現金”。
2.設定受益計劃
設定受益計劃,是指企業承諾在職工退休時一次支付一定數額的養老金,或者在職工退休時分次支付給職工的一定數額的養老金;設定受益計劃的確定形式多樣,通常企業會給退休雇員的福利定義一個關于雇員退休時工齡和酬報水平的函數,以此來確定養老金的數額,企業是否按時提取養老金費用則是由企業決定。
(二)中美養老金會計差異
1.會計科目設置和會計信息披露不同
美國養老金會計具有比較復雜的層次結構,設置了多個養老金會計專用賬戶,并且養老金會計必須在企業會計報表和附注中披露。中國的養老金會計中一直沒有設立專門的科目,一般會在職工薪酬、管理費用等會計科目中進行核算,并且我國對養老金會計的信息披露沒有特別規定。
2.會計處理不同
美國養老金會計處理采用的是權責發生制,相應的養老金成本費用必須在職工工作期間進行確認,同時也滿足了配比原則。職工退休后領取的養老金其實屬于一種遞延工資。中國養老金會計采用收付實現制,只有在當期已經發生了養老金費用時,才進行費用的確認。
四、中國養老金市場化運作設想
(一)中美養老金市場結構比較
對中美的養老金市場規模和結構進行比較。截止2011年6月30日,美國公共養老金加上美國公共養老金總資產達到20.844萬億美元,占全美家庭類金融資產的42.3%。2001年6月30日收市,美國國內股票市值僅為17.858萬億。
由表1可以看出,中國的養老金市場規模還是很小的,國民養老儲備不能完全滿足需求。截止2010年末,中國養老金總資產為2.675億人民幣,約合美國養老金總規模的2%,但中美GDP的差距只有1.35倍。作為世界第二大GDP經濟實體,養老金市場規模的巨大差距背后隱含著各種各樣的矛盾與問題。可以看出,我國企業年金運行模式主要是補充養老保險,這與強制性質的基本養老保險存在較大區別。且我國企業年金所占養老保險金的比重遠遠不及美國的比重,站在開創之初的中國需要承擔更多的壓力。
表1中美兩國養老金市場規模與結構比較
中國VS美國 中國(萬億人人民幣) 美國(萬億美元)
政府設立養老金 2.394 2.609
雇主設立養老金 0.281 13.340
個人退休賬戶 0 4.895
養老金總資產 2.675 20.844
占家庭金融資產比重 8.5% 42.3%
占股票市值比重 10% 116.7%
占GDP比重 6.7% 142.2%
(二)如何進行養老金市場化的投資管理
無論是從養老金市場化的需要還是資本市場穩健發展的目標來看,都需要建立合適的基金機構,培養有利于養老金發展的機構投資者。當然,養老金的入市,并不能狹義上理解為進入股市。畢竟“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在進行投資的時候還是需要考慮各種風險的組合,根據不同機構投資者的需求進行必要的組合。美國養老金計劃雖然在金融危機中受到了較大的影響,但是其復雜的體系使得在這次危機中也化解了許多不必要的損失。
眾所周知,我國經濟發展較為迅速,養老金的改革早在1984年就已經展開。但我國存在人口多底子薄的問題,如何讓社會保障體系改革行之有效的推廣,在實踐中是存在一定困難的。政府機構在這個時候繼續推進各項改革,并不因為危機的巨大影響而卻步,這充分說明他們已經認識到了市場化對養老金計劃的積極作用。在借鑒和學習他國經驗時我們也應該結合自身國情,在適當的時候采取相應的措施。相信這次的市場化運作會為我國資本市場帶來積極的作用,讓廣大人民享受到社保帶來的切實利益。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45-46.
[2]陳信元.高級財務會計[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3]陳秀霞.養老金會計的國際比較及啟示[J].商業會計,2009(03).
[4]陳秀霞.養老金會計相關問題探討[J].中國農業會計,2009(03).
作者簡介:胡琪澤(1991-),女,湖北咸寧人,漢族,就讀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會計學院,研究方向:會計學(會計學注冊會計師方向)。
(責任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