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玲
摘要:當前,國際交往日趨頻繁,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文化影響日益吸引著世界的目光。來訪的外國人數量與日俱增,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出國留學、經商、旅游、探親訪友,直接接觸異域文化。外語,作為重要的交際工具,其重要性也隨之日益凸顯[1~2]。
關鍵詞:大學外語;教學;文化素質;英語沙龍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2-0316-03
教學大綱是教學所要遵循的根本大法,但是就文化這個側面來看,大綱中未明確文化教學的內容、目標、方法或要求,這不能不說是個巨大的遺憾。大綱對聽、說、讀、寫等知識性學習與技能性訓練的指導非常成熟且完備,而對文化學習方面顯然未予充分重視,或未提到議事日程中來[3~4]。
不講文化,語言教學就顯得干癟枯燥毫無魅力與美感可言;講文化,現實上又缺乏一定的指導。我們只能對大綱進行理解與深化,領略大綱的精神,在不違大綱原則的情況下,結合學校實際和學生專業特點,制定適合本校的文化教學指導原則,確定教學內容、目標及基本要求。這樣就能切實地把語言課上得鮮活,上得有情趣,有深度,從而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經驗豐富的教師上課時能夠做到有張有弛,游刃有余,主要是因為他們對教材有著深入的理解,他們在課堂上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就是因為他們對教材的深刻品讀,一個詞匯、一個語言點、一個文化現象他們都可以憑借個人的積累在課堂上深入展開,充滿著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教材中通常不會也不可能把涉及到的所有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都詳細的羅列,這要求教師針對班級的實際有的放矢地對學生感興趣的重要文化問題進行拓展和補充。在有必要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開發文化學習方面的補充材料或教材,滿足學生的文化學習需求,同時需要教師自身文化素質的提高[5]。
1.尊重文化差異,建立平等的文化觀。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大學是傳播文化的中心,一定要有廣闊的胸襟去欣賞、包容不同的文化。文化本無優劣之分,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獨特的魅力。有平等才有對話和交流,要承認,尊重,欣賞這些存在的文化差異。與本民族文化進行比照,進而取長補短,不斷的豐富本民族文化,在與不同文化不斷交流中發展本民族文化。
2.提高教師綜合文化素養。外語教師有著跨文化的身份,教師文化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學質量。教師的文化素養包括學科文化素養和教育科學素養。學科文化素養包括學科知識和文化。教學的文化含量越高,語言理解越深入。教師一定要從自身人格塑造、審美、文化修養等等方面不斷完善和充實自我,做一個文化人、學術人、合格的教育者。
3.充分發揮外籍教師作用。一個合格的外籍教師能夠尊重教學規律和學生發展規律,同時他們有著對本民族文化方方面面的深刻理解與熟練把握。因此,外籍教師常常能彌補中國教師在外語詞匯運用、外國文化理解等方面的不足。中國教師與外國教師可以相互交流,交換不同看法,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中國教師可以向外國教師學習他們語言運用中的長處,外籍教師也可以向中國教師了解他們不熟悉的情況,相互協作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4.重視與文化相關的教研、科研活動。科研與教研能夠極大地指導教學、促進教學,引領教學走上科學高效的發展之路。文化教學領域內的科研與教研活動尚明顯不足,除了文化涵蓋面甚廣,不宜駕馭,不宜評估等因素外,對文化教學重要性缺乏足夠認識,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文化方面的科研、教研活動能夠接示文化教學規律,更好的指導教學實踐。反過來教學實踐又會為教研、科研提供及時的反饋。促進教研和科研活動的展開,從而形成以科研和教研促進教學,教學為科研提供支持的良性循環[6~7]。
5.文化教學經驗的總結與交流。教師要對教學進行不斷的反思,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總結教學經驗。同事之間的交流可以活躍思維,激發思考,彌補個人因經歷、視角等差異而帶來的不足。文化教學有很多不同于知識性教學的特點,理論與實踐方面還沒有形成成熟的體系,這就使得經驗的總結和交流更為重要。
發揮學生主體性:
1.從關注中國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文化開始關注文化差異問題。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與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人接觸自然會獲得新鮮的體驗和不同的感悟,從而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從關注中國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文化入手,關注文化差異問題更容易,更直接,在和諧的氛圍中相互交流更有利于拉近同學彼此的距離,從中獲得對不同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2.主動與外國人交往。與外國人的交流和互動是我們在自己國家獲得第一手的異域文化資料的捷徑,對于中國語言學習者來說,精通本民族語言的外國人是一種稀缺的資源,這一點從外國人在中國受到的待遇上就可以看出端倪。一方面這是由于中國這個禮儀之邦熱情好客的傳統,另一方面外國人對其母語語言和文化的把握自然是外語學習者無法比擬的。在與外國人交往的過程中,可以發現更多文化差異,這種發現遠比從教材中讀到的知識來得直接,因而印象深刻持久。
3.培養自身文化敏感性。學生是否對文化有敏感性決定了他們辨別文化差異的可能性,同樣一種文化現象對于有文化敏感的學生和對文化不敏感的學生會呈現出巨大差異,外語學習中缺乏了對文化的敏感則不會有文化辨別能力,極易導致盲目排外或自身母語文化喪失。學生自身對文化的敏感程度直接決定了他們對文化差異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對文化敏感程度低則不易發現不同文化間的行為差別,而對文化敏感程度高就如同有著敏銳的眼光和超常的嗅覺,不會遺漏文化差異的任何蛛絲馬跡。外語學習的跨文化性決定了外語學習者必須具備敏銳的文化敏感性,來理解語言,頓悟文化。學生對文化的敏感需要教師的引領和指導,更需要自身的積極努力。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大膽開拓,細心體味,增強主動意識。
豐富課堂教學的文化內涵:
1.充分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多媒體直觀教學把教學材料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給學生帶來的視覺沖擊,往往能給學生留下較深的印象,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通過電影短片反映文化差異,更快速,更直接。因多媒體方便控制,可反復播放的特點,學生可以針對短片進行模仿、改編,學練結合,深刻領悟。當然,多媒體教學也有一些弊端,若不加克服,教學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在多媒體的制作,教學環節設計實施等方面更要注意科學性和實用性,以期達到較好效果。
2.加強漢英語言、文化差異的宏觀比較。語言是傳遞文化的媒介,進行語—言的宏觀比較有利于對文化差異的理解,提高語言的學習效率。語言實踐表明,一個人對文化理解越透徹,則對語言理解越深入。教師在課堂上經常對漢英語言、文化差異進行宏觀比較,能促進學生對兩種語言及文化差異的總體把握,減少語言運用及跨文化交際中的失誤。
3.詞匯、語用、語篇、文體等多層面文化微觀對比。詞匯、語用、語篇、文體等多層面文化微觀對比可以揭示文化的細微差異,促進學生對文化的認知與感悟。語篇特征與文化的許多特征聯系密切,來自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使用和創造的語篇也會有所差異,同時不同的語篇也在建構著不同的個人體驗,反應著各異的社會現實。對不同語篇的分析,挖掘詞語的文化內涵,能夠揭示語言的深層差異。
4.發掘文學作品中有關文化習俗、背景、價值觀念等有益文化素材。文學作品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化素材,反映出較深的文化底蘊。文學作品帶有顯著的民族色彩。英美國家與中華民族盡管在歷史、地理、宗教和風俗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但是作品中卻都蘊涵著強烈的民族文化意蘊,英漢兩種語言中都不乏經典的文學作品。人們總是可以從其他文化中反觀其自身文化,在與多種文化的不斷接觸中更深刻的理解自己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差別與聯系。從而使人們進入一個更高的文化認知境界。這些文學作品中的精髓代代相傳,對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閱讀這些作品,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鑒賞能力和欣賞品位,同時拓寬了對不同社會文化行為,價值觀的深刻理解。
5.英漢互譯教學。課堂上的英漢互譯任務能夠激發學生對目的語的表達習慣、思維方式等差異的興趣及敏感性。學生為了充分表達英語和漢語的思想內容首先就會關注兩種語言的差異,其中自然也包括文化差異。漢語與英語屬于兩種不同的語言體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則屬于印歐語系,在詞法、句法、語法、修辭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雙方歷史、文化背景發展不同、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思維習慣及審美情趣等方面差別也很明顯。英語表達思想時往往是判斷或結論等在前,事實或描寫在后,多把句子的重心放到突出位置,通常是前重心;而漢語則是由因到果,由假設到推論,由事實到結論,多為后重心。英美文化中演繹、推理、思辨成分較多,而中國文化中更強調實用與具體,這就導致了英語多抽象表達而漢語多具體表述,這與西方文化重思辨,中國文化重實用的傳統一脈相承。外語教學中,不能忽視這些影響語言學習和運用的因素,必須把語言的特定文化因素的內涵揭示給學生,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了解和積累目的語的言語表達規律、模式和特征,從而在提高學生對語—言的轉換能力的同時,提高文化素養。
6.課外文化活動。文化學習不應局限在課內,課外文化活動能使學生在真實的文化氛圍中與人接觸,領略文化,體味文化,在“為學”的同時學會“為人”,會做人,會做事。(1)文化講座。邀請文化學者和專家進行文化講座,是師生提高文化修養的捷徑。文化講座大多主題明確,論證有力,兼備高度、深度與廣度。學生可以利用這個快速、直接的方式來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并且在今后的日常英語學習中加深理解。很多專家學者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廣博的文化知識,他們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能夠現身說法,使學生感同身受。講座中多會安排講座者與聽眾的互動,學生可以就自己思考的問題與講座者進行討教與交流,在鍛煉思維的同時提高文化認識。(2)關注大眾傳媒。大眾傳媒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文化傳承。廣播、電視、報紙、書刊、雜志、網絡這些常見的大眾傳媒多有較強的實效性。沉浸其中能夠使我們掌握最新的資訊,把握世界文化的脈動。教師可以就某一文化熱點問題給學生布置作業,組織學生討論。使學生在關注這些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答案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了解文化的內涵,加深對世界的理解與感受。網絡在大學生中間非常普遍,我們在享受網絡新鮮資訊的同時,不免受到網絡負面影響的威脅。網絡聯系群能夠拉近彼此的距離,聯系方便快捷,促進了群成員的交流。每個英語班利用建立聯絡群,大家看到了好的電影,讀了好書都上來推薦,有了感觸也可以及時與大家交流。教師的參與,有利于弘揚積極地價值觀和時代的主旋律,提高學生道德價值判斷力,使他們能夠辨別真善美與假惡丑。(3)欣賞文化短片及電影。電影是展現不同文化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可以了解到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藝術片、專題片、紀錄片等文化短片及電影有聲有色,以真實的情境,鮮活的語言對學生形成強烈的感官刺激,極大地激發學生對文化的興趣與學習欲望。高品位、高藝術價值的經典影視作品有著超強的吸引力和廣泛的受眾群體,為我們學習文化知識、培養文化意識提供了絕佳的載體。The Sound of Music(音樂之聲)這部經典音樂片,給每屆學生欣賞時,無論是“70后”、“80后”還是現在的“90后”,都給他們帶來了巨大震撼,這不僅是因為其喜劇性的情節,優美的音樂,迷人的大自然美景,更因為它對愛與正義歌頌,學生在學習清晰流暢的英語的同時,受到了文化盛宴,陶冶了情操。有針對性的組織學生觀看一些優秀文化短片及電影,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而且在欣賞短片的同時能夠使學生沉浸在短片或電影所創設的真實情境中,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也吸取了其中的文化知識,寓教于樂,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記,有利于正確的文化觀和價值觀的建立。當然,影視短片中所反映的文化也會帶有消極的價值觀,如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教師要保持清醒的認識,努力弘揚積極的價值觀,減少或消除消極的價值觀對學生的影響,做到趨利避害。(4)編排與表演戲劇、小品。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及班級的實際,以課本或經典文學作品為基礎編排戲劇、小品,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不但可以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而且能夠極大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使他們在真實的情景中對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從而獲得對兩國文化的深層理解。(5)組織文化沙龍。學生不僅是受教育者同時也應該是教育者,在活動中教育自己,啟發他人。口語角,座談會,主題演講等形式的文化沙龍可以增強大學的文化氛圍,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文化修養的平臺,提高自我,豐富他人。活動中學生之間互動互通有無,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增進彼此對文化的洞察與體驗。學生通過自己組織,共同參與,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文化沙龍的形式,可以使學生在認真準備之后收獲一份成就感,進而獲得自信,不斷前進。
大學外語以占大學生總數80%以上的非專業學生為教學對象,承擔著傳授外語語言知識及學習策略,培養外語應用技能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的重要使命。一方面,外語綜合能力培養的目標決定了大學外語教學離不開文化教學。另一方面,教育的本質要求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還要承擔“育人”的特殊使命,文化教育人、影響人、塑造人的功能決定了大學外語教學必須凸顯其文化性。大學英語教學缺乏文化性的現實呼喚教學大綱和教材的完善與進步,同時要求教師和學生更新教學和學習觀念,努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素養,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霍爾.無聲的語言[G]//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1718.
[2]奧利弗.文化與交際[G]//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1718.
[3]帕特.人類交際心理[G]//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1718.
[4]威廉姆斯.關鍵詞:有關社會與文化的詞匯[G]//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2021.
[5]湯姆斯.跨文化語用失誤[G]//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2021.
[6]高桂蓮.以跨文化交際為目的的英漢比較與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6.
[7]許國璋.具有文化內涵的詞匯及英語語言教學[J].現代外語,1980,(4).
[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