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輝 沈闖
由市人大法制委、常委會法工委主辦,市立法研究所承辦、市法治研究會協辦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后上海法制建設”研討會,于2011年年底召開。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云耕出席會議并講話,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漢民在研討會上致辭,秘書長姚明寶出席研討會。
市人民政府秘書長洪浩,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應勇,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陳旭,市閔行區委書記孫潮,社科院法學研究所所長葉青,市人大財經委主任委員袁以星,市人大農業與農村委主任委員張載養,市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常委會法工委主任丁偉等先后作了發言。
2011年3月10日,吳邦國委員長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莊嚴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基本形成。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有法可依。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對地方進一步加強法制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上海民主法制建設的不斷健全,人民群眾的權利意識日益增強,利益訴求愈發具體,加之社會利益格局調整,社會矛盾凸顯,上海法制建設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必須切實圍繞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改善民生的發展大局,完善依法執政體制機制,加強和改進地方立法,大力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強化司法職能促進公平正義,加強對“一府兩院”監督。
與會嘉賓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后上海法制建設”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現將研討會主要內容綜述如下。
一、關于國家法律體系形成后地方立法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
吳邦國委員長指出,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成就輝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任重道遠。與會同志針對上海地方立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從加強立法工作、轉變立法理念、提高立法質量等方面展開討論,希冀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鑄就地方立法新的輝煌。
關于加強地方立法工作。如期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對地方立法工作產生諸多影響。有的觀點認為,上海必須對法律體系形成后地方立法呈現的新特點作出科學研判和因應對策。一是從立法工作重心看,需要由數量型立法向質量型立法轉變。未來立法工作要做好科學規劃,進行周密的立法論證;及時對地方法規進行清理,建立清理長效機制。二是從立法的形式看,在制定法規的同時,要更加注重實施性立法,不斷加強自主性立法,謹慎對待先行性立法。三是從立法內容上看,應將社會立法、文化立法置于和經濟立法同等重要的位置。四是從立法參與主體看,提高立法質量需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以合格的人才為保障,應當充分利用上海的法學人才資源,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
關于轉變立法理念。在新的起點上完善國家法律體系,地方立法工作者要勇于積極創新,樹立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立法理念。有的觀點認為,推動上海科學發展,促進上海社會和諧,加強和完善地方立法,一是切實轉變立法理念,增強地方法規針對性。在立法理念上,堅持以需求為導向、以問題為導向來確定立法項目。隨著國家立法工作重心的調整,地方立法應該從制定規則為主向完善規則為主轉變,不斷提高法規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樹立與時俱進立法理念,推動地方法規與上位法有序銜接。要立足于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及時對現行地方性法規進行補充、完善。三是提高法規實效性,推動“良法善治”。立法目的在于運用,法律的生命力也在于此。要使法律有效執行,就必須在立法環節增強條文的實效性。四是加強農村法治建設。整個法治建設進程中要更多地關注農村、重視農業、體貼農民,針對存在的問題,實事求是、循序漸進地推進農村法治建設。
關于提高立法質量。有的觀點認為,在新的起點上加強地方立法工作,要不斷提升地方立法水平,提高地方立法質量,使地方立法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反映客觀規律,解決實際問題。一是全面踐行民主立法。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立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二是遵循客觀事物發展規律,全面落實科學立法。科學立法,就是要使立法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法律體系的自身規律相適應,使地方性法規滿足合法性、協調性、適應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
二、關于新形勢下依法行政與建設法治政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也是上海市政府施政的基本準則。與會同志就新形勢下行政執法、執法監督、建設法治政府等方面重要性和緊迫性作了探討和交流。
關于行政執法和執法監督。有的觀點認為,社會主義法治的良性運轉,不僅需要制定良好的法律文本,更要依靠法律的有效實施。有必要對權力運行依據、權限和規則進行規范,努力做到“三個尊重”。一是尊重法律,切實推動依法執政和黨務公開。依法執政作為科學執政、民主執政的基礎,政府機關應建立起對法律的普遍敬畏和尊重。堅持依法辦事,尊重法律和兌現法治。二是尊重法定職權,積極支持人大監督和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完善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體系,進一步激活人大的法定監督權。三是尊重程序,著力促進改革創新和制度落實。要用程序的彈性支撐改革創新,用程序的遵守保障制度落實。
關于建設法治政府。有的觀點認為,雖然上海率先提出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的目標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建立法治政府仍任重道遠。一是貫徹落實依法行政有關規劃,加快建設法治政府。要學會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研究解決經濟社會問題,以行政透明度、規范度、執行力、公信力建設為主要抓手,推動行政決策、行政管理、行政執法、行政監督四位一體全面發展。二是找準定位,努力提升政府立法質量。法治政府建設的核心是依法行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依法行政的前提和關鍵。國家法律體系的形成,為將政府各項工作全部納入法治化軌道奠定了基礎。但是,國家法律體系還并不完備,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地方政府立法,仍應當發揮積極的補充和探索作用。
三、關于新形勢下司法制度與公正司法面臨的新課題新要求
面臨新的形勢,上海要結合地方實際不斷健全審判監督制度,完善民事、行政和刑事三大審判體系,努力維護司法公正和社會正義。與會同志就保障法律法規正確有效實施、營造良好法治環境、加強法律監督、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等方面作了積極的思考。
關于保障法律實施和營造良好法治環境。有的觀點認為,要充分發揮地方法院在法治建設中的積極作用,緊緊圍繞上海“四個中心”和法治環境建設的實際情況,積極進行實踐和探索。創新審判管理,強化機制保障,確保司法裁判結果更公正;優化資源配置,探索制度創新,確保法律實施的進程更高效;依托信息技術,推進公開民主,確保法律實施的內容更透明;踐行司法為民,推動矛盾化解,確保法律實施的過程更親和;深化司法協作,多方合力推進,確保法律實施的結果更有效;延伸審判職能,服務大局發展,確保法律實施的影響更深遠。積極倡導公正、包容、責任、誠信的社會價值取向,主動服務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推動上海地區法治環境建設。
關于加強法律監督。有的觀點認為,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在維護國家法律正確實施中應當發揮重要作用,以維護法律的權威,促進公正廉潔執法。要牢固樹立正確的監督觀,既要敢于監督、善于監督,又要依法監督、規范監督,確保法律監督工作健康有效開展,不斷增強履行法律監督職能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圍繞法律實施中人民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在加強個案監督的同時,重視對涉及執法指導思想、法律政策適用、執法平衡、程序公正等問題的監督,擴大監督效果;推進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防止有案不立、以罰代刑,促進依法行政;加強民事執行的監督,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云耕在會上作了講話。他指出,要抓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的有利契機,進一步推進上海城市的法制建設。上海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歷來有重視法制、注重規范的傳統和風氣。但上海法制建設中有些問題還相當突出,“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情況依然存在,“釣魚執法”事件的曝光,“11.15”特別重大火災的慘痛教訓,以及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累積的諸多矛盾,都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一要更好地發揮人大在地方立法中的主導作用,積極推進科學立法和民主立法。二要更好地發揮立法表達、平衡、調整社會利益關系的作用。三要更加注重法規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同時他強調,推進法制建設,關鍵是確保法律法規有效實施,樹立法治的權威。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地方立法機關,一是進一步加大對政府依法行政的監督,特別是對行政執法實施監督檢查。二是進一步加大對公正司法的監督,定期聽取和審議“兩院”報告,促進司法機關加強隊伍建設,健全內部監督機制,嚴格依法公正辦案。三是進一步運用好監督法賦予的監督手段,更多運用執法檢查的方式開展監督,推動政府加大執法力度,倡導對違法行為“零容忍”的理念。四是將進一步提升法制宣傳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創造條件讓廣大市民積極參與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的法治實踐,并在實踐中增強群眾的法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