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建
近期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采取措施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自我循環和膨脹。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陰霾遲遲未散、歐債危機起伏不斷、我國轉方式調結構進入攻堅階段的背景下,此次會議對我國金融業發展導向進行了迄今最為明確的定調和表述。
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必須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正確認識金融的雙重屬性。金融不僅僅是一個產業的概念,它還廣泛滲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這是因為金融具有雙重屬性:一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根本屬性。金融脫胎于實體經濟,依靠為實體經濟服務而發展,在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中壯大。二是作為虛擬經濟自我循環的衍生屬性。金融從出現伊始就存在脫離實體經濟的強烈沖動,傾向于追求高風險、高收益的回報。馬克思曾經對資本的逐利性、貪婪性做了詳細描述,深刻揭示了資本主導下西方國家經濟的致命問題與悲觀前景。此次國際金融危機、歐洲債務危機爆發給西方國家乃至世界經濟帶來的巨大沖擊已證明了這一點。只有使金融回歸根本屬性,始終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才能有效遏制金融自我循環、自我膨脹的泡沫化傾向,才能有效防范金融風險。
第二,要處理好經營活動與投資活動的關系。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并非意味著要把虛擬經濟一棒打死。從經濟發展的規律來看,隨著國民財富的逐漸增長,必然要有一部分財富從經營活動中剝離出來,以金融資產的形式進行配置和管理。對于一個健康發展的經濟體而言,投資活動和經營活動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兩大核心動力。要看到,改革開放30多年來,推動我國經濟實現持續較快增長的主要是經營活動,而作為“另一種核心動力”的投資活動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這固然有當時我國金融資產還不夠壯大有關,但也和對投資活動、對金融業重要性的認識需要在實踐中深化有關。不管是過去單純的“銀行”概念,還是后來的“銀證信保”概念,對金融業的認識都是著眼于首先“管好”而不是首先“用好”,強調“管住”而不是“用活”。因此,要處理好經營活動和投資活動的關系,一方面要大力推進投資活動的健康發展,著力增強“另一種核心動力”;另一方面要堅持立足實體經濟,通過投資活動為經營活動提供多元化、靈活性、源源不斷的金融資源支持。
第三,要引導金融資源實現正確合理高效配置。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不僅積累起龐大的國民財富,還形成了大量的民間資本。2010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已達39.8萬億元人民幣(約合6.27萬億美元),并且仍以年均8-9%的速度增長。招商銀行和貝恩公司2011年上半年聯合發布的報告預計,2011年我國個人可投資資產總額約72萬億元人民幣,相當于國民生產總值的1.8倍。如果不能引導好、管理好、配置好這些金融資源,就容易導致其無序流動,成為流動性過剩的罪魁禍首,推動房市、股市、大宗商品價格猛漲甚至猛跌,并且導致實體經濟發展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就要正視金融資本已成為經濟發展重要力量這一現實,引導其流向國民經濟發展最需要的地方。特別是,要加大壟斷領域改革力度,使銀行、電信、能源、交通等行業成為吸納民間資本的新渠道,成為配置金融資源的新途徑,成為促進這些壟斷行業開放、提升行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同時,要加強對金融發展的監測監管,尤其要加強對那些以規避監管為目的、脫離經濟發展的“創新”監測監管,堅決防止我國金融業發展“脫實向虛、以錢炒錢”。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快速推進的背景下,人大要不斷加強對金融業特點和金融發展規律的研究,加強促進金融業持續健康發展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的立法研究,確保金融始終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這一本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