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兆旺 胡德平


在風云突變的二十世紀,蘇東劇變無疑是若干沖擊巨大、影響深刻的重大歷史性事件之一。劇變發生后,即有“歷史終結”論者論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爭已告一段落,當今世界已是自由民主一統天下之時。時過境遷,二十年后,如今的蘇東國家轉型境況如何?人們如何認知和評判?蘇東劇變二十年的歷史變遷在我們的認知與實踐體系中地位如何,留有哪些經驗與教訓?我們可以大致按照上述思路略作梳理:
市場、民主與福利需要合力推進
我們在對蘇東劇變二十年進行分析時,可以大致區分出幾個相異的區域,但是無論是以市場、民主與福利中的任意一個指標進行測量,多會發現結果大致一致,也即這三者具有客觀上的相關性。當然,其中更為深刻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在于市場化與私有化的推進將無疑內在地抵制福利性再分配,從而擴大社會不平等,貧富差距擴大化,如我們在其改革早期所見。而福利建制也將必然增加財政開支,影響勞動者工作積極性,從而將拖累經濟發展,如我們在中歐國家當前所見的輕微的“福利病”。由此,市場化的階段性目標設置與福利制度建構等一系列矛盾,將考驗政治家的智慧。當前中國社會同樣面臨著這樣兩難選擇。轉型后的蘇東國家都要在民主的機制與過程中對這些問題加以辯駁與解決。而中國當前同樣面臨著艱難的選擇,即社會轉型與發展的現狀使得福利建制變得日益緊迫,但是其對于經濟發展是促動還是阻礙倒是個深刻的理論與實踐問題。但是中國的優勢在于,市場化逐步推進至今日,我們依然可以通過政府的合理調節與運作,完全可以使得民生建設不影響經濟發展,甚至推進經濟發展。
民主的績效與合法性的分合
民主狀況與程度在一系列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設置與戰略選擇等關鍵性問題上影響改革進程與制度變遷的速度與廣度。轉型前的民主與自由的許諾是誘人的,但是民主一時間仿佛并沒有帶來明顯的改觀,甚至帶來的可能是歷史性的倒退。制度變革一旦生效,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激進式變革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效率和福利的暫時性衰退。這些政治效應將通過人們的感知與政治程序影響經濟改革的具體政策甚至改革的進程。但是,林茨等民主理論家的研究表明,民主的優勢就在于,民主實踐使得人們可以把對民主體制的信任與民主政府或政黨的具體實踐相區分,即政治學行話“合法性與執政績效”的區分。但是,民主體制不可能在一個經濟衰竭、貧富差距巨大的國家中持續存活。而許多蘇東國家的民主體制的鞏固依然任重而道遠,而在民主過程中的低效率、腐敗、暗箱操作等多半也是難以在一時明顯改觀。當然,民主的價值并非完全建立在執政績效的基礎上,而是作為比較普遍的價值追求有其內在的價值,這也是所謂的“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在邏輯。所以,即使需要犧牲一定的經濟績效而促進民主體制的建立健全,那不論是人民還是共產黨,都會樂意為之。
當局者與旁觀者
在蘇東問題的認識上,我們有普遍的扭曲甚至歪曲事實的嫌疑,這也便是討論蘇東問題的難處之一。因為蘇東劇變對于社會主義實踐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挫敗,所以我們有時候不得不反復強調其歷史的倒退性質與現實表現。我們也大可參引蘇東國家的政客、學者和民眾的牢騷,從而佐證我們的觀點。其實正是劇變后的民主實踐使得人們的言論自由、現實披露與批判更為普遍。而作為旁觀者,我們應當充分尊重蘇東國家人民的選擇與歷史的選擇,他們自有自己的評判標準與身心體驗,我們多半是難以感悟的。今天看來,我們應當對我們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保有完全的信心,而無需太顧及他人,畢竟中國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已經漸漸走出了自己的社會主義改革與發展的康莊大道。
人民選擇、歷史責任與執政黨
我們常常提及中國共產黨的長期執政地位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這樣的政治邏輯在蘇東國家同樣體現。我們再來看蘇東劇變二十年后的各國共產黨的發展境況時,會不由自主地感慨萬千。蘇東國家的共產黨在當年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占有改革與發展的優勢,但是由于體制與思想的逐步禁錮,黨組織與黨員不思進取,甚至走向腐敗墮落,以至于最終葬送社會主義事業,基本上都淪為在野黨,甚至在劇變早期許多執政的共產黨失去合法存在的空間。幾十年的執政實踐頃刻間化為烏有,所謂的理想社會、經濟績效、人民政黨等意識形態話語多多半淪為笑柄。而至今,許多蘇東共產黨依然難以擺脫歷史的包袱以在現行的政黨體制中健康成長,這或許已經離當年執政共產黨的歷史抱負太遠太遠。如今的蘇東在野的共產黨是進退維谷,如果不進一步采取迎合民意和適應國情的策略,很難在政壇上有所表現。但是,如果進一步改革自身就意味著其將走上社會民主黨化的不歸路,從而就意味著共產主義的身份特征的逐漸喪失,對于中國共產黨而言,人民的歷史性選擇自然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當前的關鍵問題是我們的黨組織和黨員都應當時刻牢記歷史的教訓、能夠對人民與歷史充分地負起責任,而不應當有任何僥幸心理,這便是共產黨執政之難——人民與歷史不僅關注我們做了多少歷史性的貢獻,同時也關注我們犯了多少歷史性的錯誤,而我們又是如何面對并加以補救的。
大國崛起與國家影響力
從蘇東劇變后二十年的變遷,我們可以看到的歐盟為代表的歐洲經濟、制度與文化對東歐諸國的吸引力。加入歐盟、融入歐洲是中歐國家、東南歐等蘇東國家夢寐以求的理想與目標,并深刻地嵌入到改革的進程與國內政治過程當中。中國道路的探索當引以為戒,所謂的軟實力不在于大筆的援助和鋪天蓋地的形式化宣講,而在于制度與文明的認同與實實在在的影響力。
蘇東劇變已過二十年,對其轉型全面客觀的認知、反思與研究或許還將繼續,而這對中國的發展也將是一筆彌足珍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