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滿鑫
高三學習生活對每一個學生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是“化蛹成蝶”的關鍵期。而老師課堂教學的內容與形式關系到學生學習成果的優良和能力目標的達成情況,因此,每一個高三老師都應該重視課堂教學的過程與方法,通過互動的教學方式實現教學目標。
在高三教學中,師生共同具有的教學資源是高考考綱和習題。有了考綱就有了學習的方向,有了習題就可以檢驗自己對知識和能力目標的達成情況,在反復的學習和檢驗中,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實驗能力。在這一過程中,老師通過設定每節課的三維目標指導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實現能力目標。
課前準備要合理、科學。對與一張試卷或習題,老師首先要做,通過做題了解試題的難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接下來讓學生做此試題,在學生做題的同時老師要對試題進行分析,分析試卷中考查的考點和能力要求。例如2011年新課標卷21題,如圖,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質量為m的足夠長的木板,其上疊放一質量為m的木塊。假定木塊和木板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相等。現給木塊施加一隨時間t增大的水平力F=kt(k是常數),木板和木塊加速度的大小分別為a和a,下列反映a和a變化的圖線中正確的是()
此試題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根據摩擦力的形式判斷運動形式,F小時,靜摩擦力,利用整體法,加速度a線性增加;F大時,滑動摩擦力,利用隔離法,m的加速度繼續增加,m的加速度a不變。還要分析在課堂上通過什么樣的過程與方法達到教學目標。例如此題,可以讓學生先分析兩個物體的運動過程,找到問題的關鍵點,由靜摩擦變為滑動摩擦,并寫出前后兩過程加速度的表達式,從而讓學生動起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高三很多試題涉及前沿知識和生活實例,利用這些知識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可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課堂教學可以分成三部分時間。第一部分時間,老師與學生重點分析幾道試題,這幾道題應該是本節課的重點、難點。通過試題分析教給學生科學的分析方法,審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從試題中找到已知和求解,確定試題的關鍵點,通過關鍵點的分析、解答,進而確定試題的整體思路。例如,如圖所示,大量質量為m、電量+q為的帶電粒子(不計重力),由靜止開始經電場加速后沿水平方向從P點進入的勻強磁場,不計各粒子之間的作用力。已知磁感應強度為B,磁場的兩邊界線豎直且上下足夠長,寬度為d。回答下列問題:
(1)加速電場的電壓為U時,粒子剛好能從磁場的右邊界穿過,求U。
(2)若在P點加一個速度散射器(可使粒子速度方向變化,而不改變速度大小),使粒子從P點沿各個方向射入磁場,為使磁場右邊界有粒子射出,加速電壓至少應為多大?
(3)在有速度散射器的情況下,將加速電壓調為U=U,則穿過磁場的粒子中,穿越磁場的最短時間為多少?
從圖中得:最短時間的圓弧對的圓心角為:θ=60°,所以:t=T=。
因此可以得出:正確分析帶電粒子在復合場中的受力并判斷其運動的性質及軌跡是解題的關鍵,在分析其受力及描述其軌跡時,要有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并善于把空間圖形轉化為最佳平面視圖。當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做多過程運動時,關鍵是掌握基本運動的特點和尋找過程的邊界條件。第二部分時間,其余試題給出答案,通過學生的互助學習解決問題。因為這部分試題較簡單,大部分學生都會,可以學生間合作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很好地投入學習中,也不至于課堂上犯困了。第三部分時間,回顧這節課所講的重點內容,使學生知道這節課學了哪些內容,應該注意哪些事項,體會科學的分析方法,提高學生的能力。
課后要進行教學反思。反思這一節課的成功之處,總結經驗和方法,使之成為自己的教學體系的重要環節;反思這一節課的不足之處,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今后的教學中改進和完善。課后還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試題訓練,起到進一步理解和鞏固的作用。
高三物理教學的方式很多,以上是我的教學研究心得,在高三教學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