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麗 張美艷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逐步成熟,稅收征管機制和稅法的不斷完善,我國企業逐步認識到稅務籌劃的重要性,并且已在實際工作中開始實施完善稅務籌劃工作。文章從企業籌資方式多樣化的現狀出發,分析了稅務籌劃在資本結構確定中的具體應用,并對企業籌資中的稅務籌劃提出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稅務籌劃籌資資本結構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逐步成熟,各項法律制度日益完善,我國企業逐步認識到稅務籌劃在企業融資過程中的重要性。稅務籌劃是一種企業籌資的前期策劃行為,是指企業納稅人或其代理機構在國家現行稅法的規定范圍內,對自身的籌資、投資和營運等生產經營活動預先采取適當的安排和運籌,使企業既依法納稅,又充分享受稅法所賦予的權利和優惠,實現稅后利潤最大化的籌劃活動的總稱。
一、企業籌資中的稅務籌劃
資金是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條件,企業籌資途徑總體來說可分為權益籌資與負債籌資兩種,負債籌資包括向金融機構借款、向社會公開發行債券等方式;權益籌資包括企業內部積累、發行股票等方式。不同的籌資方式對企業納稅會產生不同的影響,企業在籌資決策時必須充分考慮資金需要量和籌資成本。稅法中對于不同來源的資金,其成本列支方式也有著不同的規定,企業如果充分考慮由籌資活動產生的納稅因素,科學地進行稅務籌劃,選用最優的資本結構,必然會對企業的籌資成本產生很大的影響。文章主要以企業的籌資活動為對象,在企業籌資中資本結構決策時充分考慮納稅因素,根據企業的經營目標,對籌資活動統籌安排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收益。
二、企業資本結構的稅務籌劃分析
美國經濟學家莫迪格利安尼和默頓.米勒于1958年提出了MM理論,即企業的資本結構影響企業的總價值,負債經營將為公司帶來稅收節約效應,負債的節稅效應反映為負債利息計入財務費用扣除應稅所得額,從而減少應納稅所得額。但是隨著負債比例的上升,節稅效應超過風險成本的增加,企業的所有者權益將會下降,導致企業最終利益的損失。因此,權益資本與負債資本規模的大小、資本結構合理與否等不僅對企業資金成本、財務風險、權益收益的大小有重要影響,而且對企業的稅收負擔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在息稅前收益大于等于負債成本總額的前提下,負債比率越大,財務杠桿作用越大,其節稅效應越明顯,對應的財務風險也相應增大。負債融資的財務杠桿效應主要體現在有效減少稅負并提高權益資本收益率,這可以從下面公式得以看出:
上式中,Q為權益資本凈收益率,E為息稅前投資收益率,I為負債利息率,B為借入資金總額,S為權益資金總額,T為所得稅稅率。其中E由企業的經營所決定,T由稅法規定,I由資本市場決定。
從上述公式中:B/S(負債比例)是影響Q(權益資本凈收益率)的重要因素,但是B/S(負債比率)的大小并不是與Q(權益資本凈收益率)的大小成正相關的關系,只有在E大于I的前提下,負債的財務杠桿效應才能得到有效發揮,否則,提高負債比率,不但不能使企業享受到負債的節稅效應,反而會因為財務風險的加大導致權益資本凈收益率的降低。
因此,企業在利用負債進行籌集資金時,必須考慮負債的比率,將負債融資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使得負債融資帶來的利益能夠抵消由于負債融資比重的增大所帶來的財務風險及融資風險成本的增加。下面通過一個公司的籌資案例具體分析負債融資的節稅作用,通過權益性融資與負債性融資的籌資成本的比較,確定最優的資本結構,選出最優的籌資方案。
案例:南和股份有限公司根據市場調查,認為某高科技產品的市場銷售前景良好,公司決定進行高科技產品的生產線建設,整個生產線建設需要資金3000萬元。假設該公司的資本結構滿足企業既可以通過負債融資也可以通過權益籌資,企業所得稅25%,隨著負債籌資比例的上升,借款籌資的成本也會上升。三種方案的息稅前利潤都為300萬元。
問題:從稅收角度分析確定公司籌資方案。
解決方案:根據本公司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四種籌資方案:
方案1:全部所需資金3000萬元都采用權益籌資方式,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每股計劃發行價格為3元,共籌集1000萬股。
方案2:全部所需資金3000萬元通過權益性融資與負債性融資相結合的方式籌集,向社會公開發行800萬股,每股計劃發行價格3元;通過銀行借款的方式融資600萬元,利息成本率6%。
方案3:3000萬元仍然通過權益性融資與負債性融資相結合的方式籌集,但二者的籌資比例改變,向社會公開發行500萬股,每股計劃發行價格為3元;銀行借款的方式融資1500萬元,利息成本率7%。
方案4:3000萬元仍然通過權益性融資與負債性融資相結合的方式籌集,但調節兩者的比例,向銀行借款2100萬元,利息成本率9%,向社會發行300萬股,每股計劃發行價格為3元。
比較上述四種籌資方案投資利潤率,如表1所示。
表1 負債總額方案
方案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方案4
負債資本額(萬元) 0 600 1500 2100
權益資本額(萬元) 3000 2400 1500 900
負債比例(負債資本/總資本) 0 20% 50% 70%
息稅前利潤(萬元) 300 300 300 300
負債成本率 - 6% 7% 9%
負債利息成本(萬元) - 36 105 189
稅前利潤(萬元) 300 264 195 111
所得稅稅額(萬元) 75 66 48.75 27.75
稅后利潤(萬元) 225 198 146.25 83.25
稅前投資收益率(稅前利潤/權益資本) 10% 11% 13% 12.33%
稅后投資收益率(稅后利潤/權益資本) 7.5% 8.25% 9.75% 9.25%
結論分析:從表1可知,隨著負債籌資比例的提高(從0到20%到50%到70%),企業應納所得稅稅額呈遞減趨勢,從75萬元到66萬元,最后降至27.75萬元,顯示了負債籌資的節稅效應;稅前投資收益率先遞增后下降,從10%上升到13%,然后下降為12.33%;稅后投資收益率也呈現同樣的變動趨勢。
比較上述四種方案,方案三無疑是最佳的稅收籌劃方案。隨著負債的增加,負債比率的提高,利息成本呈現上升的趨勢。但是權益資本收益率及每股普通股收益額并非總是隨著負債比率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存在一個臨界點,當負債總額超過臨界點時,節稅利息超過風險成本的增加使得所有者權益下降。因此,企業利用負債融資進行稅務籌劃,其有效的行為規范必須基于所有者權益的充分維護和不斷增長,并在此前提下把握負債規模、比率,控制負債的成本水平,在相對意義上實現最理想的節稅效果。
三、企業籌資中稅務籌劃的政策建議
(一)充分考慮稅務籌劃風險
企業為了快速發展,常常會擴大籌資的規模。企業籌集的債務資本額越大,則稅務籌劃的空間越大,可能獲取的籌劃收益也就越多,相應的財務風險也相應增大。此外,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會受到市場中多因素的影響而動態變化,如市場資金供求狀況、貸款利率、全球股市情況等,這樣就可能增加企業籌資的難度和風險。企業只有全局考慮,才能控制整個籌劃進程的風險,確保籌劃成功,最后達到企業稅負的最小化和利潤的最大化的目標。
(二)稅務籌劃應進行成本-效益分析
在企業進行稅收籌劃,納稅人在取得部分稅收利益的同時,必然會為籌劃方案的實施付出額外的費用,以及產生機會成本。企業在決定是否實行稅收籌劃,必須考慮成本和項目帶來的收益,進行成本-收益分析,當新發生的費用小于取得的利益時,該項籌劃方案才是合理的,否則就不可取。
(三)從整體和長遠戰略進行稅務籌劃
企業納稅籌劃要有整體的稅務籌劃思路和方案,應從企業的整體利益出發,不僅要關注財務、稅務方面的事項,也應關注日常經營等方面,不能只注重戰術籌劃,輕視戰略籌劃。稅務籌劃應在項目決策之初就開始,對整個項目要高瞻遠矚,合理規劃,并應充分考慮自身的納稅成本。通過合理、合法的手段來實現稅收籌劃,增加企業收益。
參考文獻
[1]宋獻中,吳思明.中級財務管理[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
[2]孫紅雁.企業籌資階段稅務籌劃策略研究[J].財會通訊,2011(08):137-138.
[3]黃俊.芻議企業財務管理中的稅務籌劃[J].中國城市經濟,2011(20):120.
[4]徐明華.關于財務管理中對稅務籌劃應用的分析探討[J].財經界,2011(05):223.
[5]李書全.淺談企業稅務籌劃[J].商業經濟,2011(08):54-55.
作者簡介:張美麗 (1979-),女,漢族,山西忻州人,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經濟金融。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