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個公民,從生下來就與稅收結下“不解之緣”,國家的發展離不開稅收,同樣,個人的發展離開稅收也是萬萬不行的。稅收體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稅收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但是種種問題也是日益浮現,例如稅收行政訴訟問題,文章主要闡述中國稅收行政訴訟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的相關解決建議。
【關鍵詞】稅收行政訴訟問題解決建議
一、稅收行政訴訟的概念及重要意義
稅收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具體稅務行政行為違法或者不當,侵犯了其合法權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由人民法院對具體稅務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并作出裁決的司法活動。
(一)稅務行政訴訟有助于維護正常的稅收秩序
在以往,我們總是注重強調納稅人的義務,強調偷稅漏稅的嚴重危害性,而忽略了其實納稅機關也會出現濫用權力的情況,侵犯稅收管理相對人的利益,擾亂正常稅收秩序,而稅收行政訴訟有利于維護正常稅收秩序。
(二)稅務行政訴訟有助于妥善解決涉稅爭議
稅務行政訴訟的設計旨在解決稅務機關及其稅收行政管理相對人之間的爭議。稅務行政訴訟制度是為了給不服稅務行政機關處罰決定的納稅人提供一種司法救濟的途徑。稅務行政訴訟的最終目的是通過解決稅務機關及其稅收行政相對人之間的爭議,保障征納雙方的合法權益。
二、現行我國稅務行政訴訟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稅務行政訴訟制度實施數年以來,對于規范稅務行政訴訟活動,解決稅務行政爭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客觀而言,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現行稅務行政訴訟制度的缺陷也日益暴露出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行政復議法》與《行政訴訟法》的銜接上存在著漏洞
在復議前置問題上,我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88條規定,對與稅收征收有關的稅務爭議,稅務行政管理相對人在提起稅務行政訴訟之前必須經過行政復議這個前置程序,而在提起行政復議之前,則必須繳納稅款或者提供擔保。法律規定如此嚴格,是考慮到稅務較強的專業性,保證稅款及時、安全入庫,以及減輕法院的工作量等多種因素,但這明顯侵犯了納稅人選擇救濟途徑的權利,也極易導致“行政權侵犯司法權”其次,經過復議再進行訴訟,歷時至少半年,耗費了當事人的時間和精力,訴訟成本比較高,因此,很多當事人為了避免“因小失大”而放棄訴權。
(二)司法機關缺乏審判獨立性
我國憲法確立了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的主體地位,但事實上我國人民法院的審判地位至今未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同時,有些司法審判人員存在著一定的公權力本位思想,在審理案件時往往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偏聽或同情稅務機關判決的傾向,因而最后往往以納稅人撤訴來結束該行政訴訟案。再次,稅務行政相對人面對稅務機關的不當行政行為,一般不敢或不愿通過司法途徑解決稅務糾紛。總之,司法機關缺乏司法審判的獨立性,直接影響了涉稅案件的公平審理。
三、完善我國稅務行政訴訟的解決建議
上文列數的我國稅務行政訴訟所出現的問題嚴重的影響了我國稅收的作用,亟待解決,對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立法機關方面
稅收法律主義要求我們要盡快健全稅收法律體系,形成一個以《稅法通則》為核心,稅收征管法為內容,稅務救濟法為保障的透明、公平、公正、和諧的稅收法律體系。為此,首先應盡快修改憲法,確定稅收法定主義的原則。我國《憲法》僅有第56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是關于稅收的規定,但其對稅款的征收、管理、使用等基本情況及其納稅人基本權利卻尚未規定。其次修改《稅收征收管理法》中關于復議前置和先行納稅的規定。改為一種更加靈活的方式。其次,復議前置程序限制和剝奪了稅收行政管理相對人的訴權。若稅收行政管理相對人無法按時繳納稅款而無法提起復議,因而不具備起訴資格而喪失訴權;間接行政相對人也因復議前置程序而被剝奪了訴權。因此,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窮盡行政救濟的原則”,實行自由選擇主義。
(二)審判機關方面
首先,應當保證審判機關的獨立性。我們可以充分借鑒國外先進經驗,通過建立專門的稅務法院來進一步保障稅務案件審理的獨立性。另外,法院應當按照經濟區域而非行政區劃設置,以解決部分欠發達地區案源不足、資源浪費而發達地方的法院又過于繁忙的問題;在管理體制上實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領導,由中央財政直接安排,脫離地方政府制約,減少地方行政權對司法權的干擾,保證稅務行政審判的公正性。
稅收對于國家和納稅人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由于稅務機關在稅收的過程中會由于種種原因出現濫用權力現象,因而引起對納稅人權益的侵害,稅收行政訴訟制度為被侵害人提供一種法律救濟途徑,并在實踐中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中的弊病也令人深思,阻礙了權利救濟的途徑。因此我們必須采取措施,只有解決了其存在的問題,稅收行政訴訟才能在真正意義上達到雙贏的局面。
作者簡介:李至慧(1991-),女,漢族,河北人,本科,就讀于華北電力大學。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