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軍
摘要: 因聾校學生學習語言的手段——手語與口語相結合的局限性,使得聾生接受和理解語言信息的能力嚴重滯后,加之家長和社會上的其他個體無法系統規范地與聾生溝通交流,本文從培養聾生語感的必要性,語感來自教師的培養和訓練和聾生語感的培養方法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指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在聾校語文教學中培養、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關鍵詞 : 聾校學生語感培養方法
一、培養聾生語感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聾生對語言的學習是靠手語與口語的結合來進行的,而手語翻譯中相當多的語句不能很好地達成一致,僅僅能將語句中部分重要詞語翻譯出來,而漢語詞匯的不斷更新和豐富是有限的《中國手語》無法完成的,再加上聾生無法從聽覺上感知到語速的快慢、語調的高低,所以聾生在“交談”中真正獲得的語言信息是片面和凌亂的。有研究表明:視力的缺失對盲生而言并不影響其學習語言的能力,而因為失聰導致的接受信息的不順暢不全面卻給聾生帶來了很多的困擾,嚴重制約了其理解語言使用語言的能力發展。語感是語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能力主要是指閱讀和表達能力,而聾生在這兩方面都非常欠缺。聾校語文課時最多但效果很不理想,初中畢業,寫不通一句話的聾生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聾校教師死死盯住聾生的缺陷不放,總是認為教師讀得再好學生也聽不見,學生口齒不清、朗讀吃力、不會斷句,費時而無實效。因此,教學中以課文分析取代了朗讀,以大量的書面練習取代了朗讀,老師的滿堂灌取代了學生的朗讀,忽視了對聾生語感的培養。學習語言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語言的直接感知和積累,而有感情地讀則是訓練語言、培養語感的最佳途徑。聾生由于聽力的缺失,語言素材主要來自于書面語,有效的朗讀不僅能促進聾生形成內部語言,而且能使書面語言轉化為聾生自己的語言,有效地提高聾生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語感來自教師的培養和訓練
聾生有效系統的語言學習,只存在于入學以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和指導中。但聾校教師簡單地把語言學習等同于“講”,于是學堂變講堂,逐字逐句的“串講”,逐層逐段的“析講”。見字不見詞、見詞不見句、見句不見段、見段不見篇,一篇文章被老師“碎尸萬段”,忽略了學生對整體作品的感知和直覺體悟。還有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句句問、段段問,問得學生暈頭轉向,完全步入了問的誤區。許多語言具有模糊性,只可意會不能言傳,不能只憑教師的講解和問去理解語言。因漢語的詞匯有三百多萬,而《中國手語》全書詞目共計幾千個。相對于浩瀚的漢語詞匯,手語詞匯就顯得相當匱乏。在表達豐富的漢語詞匯時,聾人手語就出現了字詞兼代現象。在進行書面語言表達中,聾生往往很難恰如其分地表達出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因此出現錯別字多、詞語運用不當、成分殘缺,語序顛倒等漢語字詞與語法上的錯誤。聾生頭腦中準確、規范的語言儲備嚴重缺乏,對語言的感知也就普遍存在“教師倒出一桶水,學生喝進一杯水”這樣事倍功半的學習效果。然而就是這事倍功半的學習,如果教師不斷強化,學生長期不斷累積下去,就能使學生學習語言的能力得到質的飛躍。
三、聾生語感的培養方法
語感是學生語言基礎、生活體驗、思想情趣和文字修養的綜合體現,所以,對學生語感的培養也應該是多方位立體推進的一個過程。
1.多讀多背,為培養語感夯實基礎。
對于朗讀,雖然聾生不可能像普通學生那樣通過聲音的輕重、緩急、高低表情達意,但可以通過表情、動作等表達自己的感受。反復讀,熟讀成誦時,文章中的詞匯、句式、表達方法就能被學生消化、吸收,最后添加到自己的語言儲備中。熟讀成誦,是培養聾生語感的基礎環節。但只是完成教材中課文的學習是不夠的,進入初中,隨著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課本中有限的課文篇幅已經不能滿足學生閱讀的需要,因此,除課堂訓練外,還要把閱讀延伸到課外,進行廣泛的閱讀,從而使學生感悟語言的能力得到更進一步提高。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我曾試過用許多手段來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結果得出一條結論:最有意義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睂嵺`表明:大凡愛看書的學生包括聾生,語感強,想象力就豐富。
2.教學中可適當加強語言實踐。
劉勰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睂W生的語感只能靠實踐,靠培養,靠訓練。依托教材,在學生有所感悟的基礎上,練習擴寫、縮寫、仿寫、改寫、寫讀后感、復述等,靈活多樣地指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解讀,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對紛繁的語言現象不斷進行比較、揣摩,對精美的語言進行欣賞后才能深化語感。
其實聾生也有對生活的觀察和感受,鼓勵學生用正確的語言把真情實感寫下來,是對聾生運用語言能力的綜合檢驗。寫的形式可以是日記,也可以是隨筆。通過學生練筆,學生的語言積累、情感經驗會日漸豐富,感悟能力會日漸增強,其書面語表達能力自然隨之提高。記得有一年的冬天,當滿天飛舞的雪花從天而降時,我及時地讓學生寫了一篇以“雪”為題的短文。學生雖然從小到大也無數次看到和經歷了下雪,但因為沒有太過仔細觀察,所以真正動起筆時,他們便抓耳撓腮,不知如何下手。在這次下雪時,我抓住時機,帶學生觀察下雪時的情景,學生們從不同角度寫出了關于“雪”的精彩語段。
3.積累生活經驗。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語感必然包含情感因素。要獲得真切的語感,就要切身體察,把眼前語言文字同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正如葉圣陶所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币龑W生走進課文,以豐富他們的社會生活,體驗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悟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就要不斷豐富他們的社會生活,把語文教學的視野投入社會生活中,學生就可以借助生活經歷中類似的感情積累感受,語感就能被激發出來。
總之,“敏銳的語感既是學好語文的重要條件,也是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重要標志”。語感一旦形成,則對學生的可持續學習和發展及其以后融入社會、與人交際將會有極大的幫助。盡管聾生學習語言、感悟語言的能力相較低下,但只要得法,就一樣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