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聲光
【摘要】工難招,人難留,是時下熱門話題,許多企業老板千不愁,萬不愁,就愁工人找不到,就愁工人留不住。中小企業同樣面臨著人才短缺的問題。
【關鍵詞】中小企業用工難解決對策
近年來中小企業發展較快,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并擴大了城鄉就業。然而中小企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困境。在2011年APEC中小企業峰會上,關于中小企業用工難的話題不絕于耳,已然成為當前中小企業發展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一、現象:四處告急,十分普遍
短缺普遍存在。據我們調查的江蘇射陽高新技術創業園近200家企業,有九成企業反映用工短缺,初步統計,200家企業可提供崗位15000個,按80%計算,用工崗位達12000個,而實際園區在職工人總數僅有1643名,用工率13.69%。同比用工劇降:去年該園區企業152家,工人2261人,今年新增27家企業,職工人數反而減少618名。
用工過剩和短缺,本身并不奇怪,一定數量的用工短缺,還會起到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作用。但鄉企層面出現用工短缺,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視。
二、原因:內外皆有,多方并存
據統計資料顯示:該地區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30萬縣城人口,流動人口近10萬人,其中在縣勞動部門就業登記有3萬人。在這樣的勞動力資源條件下,用工難在哪?
(一)難在市場
企業需求增大。據統計資料顯示,該縣五年內新批新建縣級園區3家,新建企業超過400多家,13個鎮家家都有小園區,新增2萬崗位。
外流影響未消。發達地區工業化程度高、企業數量多、擇崗就業空間較大、勞務市場發達、信息暢通、求職便利、用工規范、工資待遇較高等一系列優勢,吸引大量勞力外流。
(二)難在企業
付出回報不對稱。據調查,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勞動強度大,每天工作時間超過8個小時,甚至高達12個小時。一些計件工資的企業,標準定得過低。職工一天工作12個小時、一個月出勤30天才能拿到1500元左右。
職工權益難保障。在所調查的園區中,訂立勞動合同的企業不到50%,企業代簽或擅自改變合同文本的現象普遍存在。在一些企業用工章程中,沒有繳納三金條款,有的即使有,也是含糊其辭,措辭曖昧。
(三)難在勞動者
缺少就業技能。部分農村富余勞動力和下崗失業人員年齡偏大,文化較低,無一技之長,只能從事一些簡單的、體力型的工作,難以適應企業用工的需要。
缺少就業觀念。部分勞動者就業高不成低不就,有的擇業要求和工資愿望遠遠超過自身能力,他們對優越的工作環境、良好的待遇和保障充滿期待,一時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寧愿在家賦閑。近兩年,所調查園區陸續征用1000多畝土地,涉及農戶232戶,有400多勞力告別農田, 除40%外出打工,仍有近200人在家觀望。
三、對策:多方出力 標本兼治
(一)實施“輿論引導”工程,轉變擇業觀念
引導企業轉變用工理念。通過舉辦企業法人培訓班、座談會,開展勞動法律宣傳周(宣傳月)等活動,使業主增強守法經營意識,把員工當成企業發展的最重要資源,依法保障其合法權益,營造合理用工、依法用工的輿論環境。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加大宣傳推介本地企業力度,引導勞動者就地就業,為家鄉發展做貢獻。
(二)實施“綜合治理”工程,優化服務環境
規范企業用工行為。勞動部門依法開展勞動監察管理,督促企業健全用工制度,簽訂并履行勞動合同,提高工資待遇,繳納社會保險,加強勞動保護,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杜絕拖欠克扣工資、延長勞動時間、增加勞動強度、無補助加班等違法用工行為。并注重發揮工會、婦聯的監督作用,強化社會監督。
同時,加強企業黨、團、工會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它們在協調勞資關系、維護職工權益、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凝聚企業人心等方面的作用,以此推動企業自身文化建設,打造個性十足的企業文化品牌。
(三)實施“教育培訓”工程,提升素質技能
職校要進一步確立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辦學宗旨,積極為本地企業培養和輸送人才,及時協調解決職校在辦學招生、辦班培訓、學生實習、畢業生推薦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企業依托自身場地設備組織培訓,勞動部門履行職責組織培訓,社會力量辦學機構辦班培訓,企業委托培訓機構開展“訂單培訓”。同時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加大對緊缺行業勞動力的培訓力度。
(四)實施“市場建設”工程,推進用工就業
建立就業中介服務組織,積極培育勞務市場,為用人單位和求職者提供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失業保險、技能培訓、勞動保障事務代理等“一站式”、“一條龍”的優質高效服務。建立用工、就業信息網站,實行勞動力登記建檔制度、就業預備制度、企業空崗報告制度,及時、全面地掌握勞動力就業信息、企業用工信息。建立縣、鎮、村(社區)三級一體的用工、就業服務網絡,每個村(社區)明確一名勞動就業信息員,接受企業招工委托,受理勞動者求職登記,做好勞動力推薦就業工作。
(五)實施“就地就業”工程,保證家鄉所用
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上優先滿足本地企業用工需要,按為本地企業輸送畢業生人數給予職技校一定的獎勵,鼓勵職技校畢業生在本地企業就業。明確縣、鎮、村居(社區)三級責任,形成勞動部門、鎮、村居(社區)齊心合力為本地企業組織輸送勞動力的局面,爭取更多的外出務工人員回流就業。
參考文獻
[1]董運紅.鹽湖區中小企業用工難問題成因及對策淺析[J].商品與質量:學術觀察,2012(01).
[2]商棠.中小企業發展遭遇“用工難、用錢難”[N].河北經濟日報,2012-1-3.
[3]譚寒冰.河北中小企業應對“用工難”創新途徑[J].商情,2012(02).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