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業作為綜合性經濟產業,帶動了其他產業的開發與發展,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其在經濟發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將山東省沂水縣旅游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概況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旅游業在我國欠發達地區的現狀和對當地經濟的影響。
【關鍵詞】旅游業沂水縣經濟發展
一、旅游業概述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旅游業成為我國非貿易外匯的重要來源,成為促進社會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成為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區域特色經濟的重要取向,成為貧窮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路徑。在社會效益方面,在環境效益方面,旅游業實現了綠色環保發展的帶動作用;在文化功能方面,旅游業充分的利用相應的文化資源,極大地將我國文化底蘊功能發揮出來;在對內對外開放方面,旅游業實現了國內外游客的相互交流,促進了我國與國外游客之間的友好關系。實踐證明,旅游業的迅猛發展在中國社會經濟全面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沂水縣旅游經濟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以“休閑、紅城”整體理念為指導,沂水縣把旅游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來抓,旅游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截至2011年底,沂水縣建成開放11處景區,其中AAAA級6處,AAA級3處,AA級2處,旅游從業人員達2.7萬人。2011年接待游客545萬人,客源市場覆蓋河北、天津、北京、河南、江蘇、安徽等地,并輻射到遼寧等北部省份和浙江、上海等南部省市,實現旅游收入53億元,旅游業已成長為沂水縣的支柱產業。
沂水旅游業為何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注重科學規劃,強化市場開發,注入文化內涵,打造整體品牌,優化發展環境,創新管理理念。”從沂水縣確定的旅游發展思路中,我們找到了答案:
(一)科學編制規劃,實施特色旅游發展戰略
沂水縣在認真分析國內外旅游市場需求、開展縣內旅游資源調研的基礎上,邀請專家編制了沂水縣旅游發展專題規劃,將“地質奇觀、山水風光、沂蒙風情、紅色之旅”作為特色發展的四大品牌,確立了“區域整合、優勢互補、共塑品牌”集群式發展模式。今年初,該縣又啟動了旅游業發展第二輪修編規劃,編制了院東頭鄉村旅游、泉莊農家樂旅游、八里溝旅游、沂山風景旅游、跋山水庫風光休閑旅游等各具特色的專項規劃。通過科學規劃和有序開發,避免了盲目開發和重復建設,有效提升了旅游開發整體效益。
(二)推進項目建設,強化品牌功能
2009年景區投資1200萬元,對地下大峽谷、地下畫廊、雪山彩虹谷、天上王城、沂蒙山根據地等老景區進行了游樂項目及旅游環境道路基礎設施的改造。總投資2.6億元的五星級銀河大瀑布酒店、總投資1.3億元的東方瑞海溫泉度假村、總投資8.64億元的文化旅游城以及云水禪景區、山水天溶洞溫泉度假村等項目,這些項目的加快建設、投入運營,將進一步打造旅游品牌,優化旅游業結構。目前,該縣已形成了“一大地域品牌、三大產品體系、十大旅游景點”的旅游產品框架,即:“紅嫂故里-休閑紅城-地質奇觀生態游”地域品牌,“地質奇觀觀光、地域文化、自然生態休閑度假”產品體系,天然地下畫廊、地下大峽谷、天上王城、雪山彩虹谷等10大特色景點景區。特色品牌的輻射效應極大地促進了全縣服務業的集群式發展,拉長了旅游產業鏈條,旅游品牌商品定點生產企業、大中型超市、商貿門店、星級賓館、民間工藝品、農家樂旅游等相關產業和產品應運而生,游購娛、吃住行的旅游產業鏈條已初步形成。
(三)運用市場機制,增強旅游業發展活力
沂水縣創新旅游開發機制,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激勵社會與民間投資,多元化開發旅游資源。山東龍崗旅游集團投資建設了有“中國地下河漂流第一洞”之稱的地下大峽谷和地下螢光湖景區;由“公司加農戶”投資模式建成了有“地質鐘乳博物館”美譽的天然地下畫廊景區;以“資源參股、職工入股”形式開發了晴天碧日現彩虹獨特意境的雪山彩虹谷景區;以股權轉讓、民營企業投資的形式建設了沂蒙山根據地、天上王城、山水天休閑度假村等景區。
(四)完善設施配套,優化旅游綜合環境
近年來,該縣積極搭建“興旅”、“強旅”平臺,優化旅游業發展環境。投資近億元建成了沂河大道和沂河公園,建設了6000多米的沿河景觀帶。對交通做了高投資整頓,對境內旅游交通指示牌進行了規范設置。建立了旅游咨詢服務中心,在游客集散地設置了旅游交通示意圖、咨詢服務臺,城市旅游服務功能大大提升。大力整治景區沿線綜合環境,對通往景區的各條主要道路進行了綠化,共完成旅游沿線荒山綠化6528畝,綠化林帶2504畝,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到了31.8%。
沂水旅游僅用了三年多的時間,走過了別人十年的路程,各景區游客人次增長了5倍,門票收入增長了8倍,旅游總收入增長了7倍,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迅速成為全縣經濟發展的最亮增長點,并且越來越顯現出持續發展的后勁,大大促進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
三、欠發達地區旅游經濟開發的意義
旅游業作為第三項產業在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旅游業的發展,提高了欠發達地區尤其是鄉村地區的影響力與知名度,游客成為鄉村的宣傳者和潛在的開發者。旅游業的發展勢必會帶動當地居民的就業,減少外出打工的青壯年,吸引外地人才的引進。同時,旅游業的發展也會帶動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建設,提高鄉鎮的城市化進程。旅游業為老區人民打開了眼界,鼓勵更多的人為家鄉的發展作出貢獻。
發展旅游業對于欠發達地區來說是發展經濟、加快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步伐的重要內容和延伸,尤其是對于各地區農村來說是最好的發展機遇和途徑。隨著城市化、現代化的進程,城市、旅游人口越來越多,農村人口不斷減少,自然景觀、清新的空氣、純天然食品、清澈的水源、淳樸的民俗民風越來越受到城市消費者的青睞,為農村地區旅游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無限的空間和商機。
參考文獻
[1]劉杰.沂水旅游發展的研究與探討[J].現代經濟,2008(02).
[2]徐國飛.試論我國鄉村旅游[J].江蘇商論,2007(02):100-101.
[3]沂水縣統計局.沂水縣農村收入穩步增長,2011(04).
[4]郭煥成.發展鄉村旅游業,支援新農村建設[J].旅游學刊,2006(06):89-93.
作者簡介:劉傳萍(1987-),女,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人,碩士研究生,企業管理專業。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