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社會性質及現實經驗分析了競爭性國有大企業存在的必要性,從企業發展規律以及現實例子分析了競爭性國有大企業存在的可行性,最后總結競爭性國有大企業的改革方向。
【關鍵詞】競爭性國有大企業企業制度私有化市場化
一、引言
競爭性國有大企業,是指那些國家投資的、以利潤為經營目標的、在競爭性領域的國有企業。他們大部分分布在加工工業、建筑業、商業、服務業,一般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規范改造成股份公司,使之成為完全排斥政府的行政干預,產權明晰化、產權主體多元化、管理科學化、所有者承擔有限責任的法人企業。
對于競爭性國有大企業,長久以來大家對他的詬病較多。對于競爭性國有大企業的改革主要有兩種方向:一種是國有企業應該退出競爭性領域,一種是承認競爭性國有大企業的存在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應該完善相關制度。第一種觀點認為國有經濟在退出國有中小企業之后,應該繼續退出國有大企業,最終使國有經濟從一切競爭性領域退出。這些人大多信奉美國或英國的自由主義經濟模式,競爭性國有企業在市場中與其他私營企業進行不公平的競爭,效率低下。而后一種觀點認為競爭性國有大企業的存在對國家和人民的福利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如果管理得好,競爭性國有大企業的存在是利大于弊的,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本文支持后一種觀點。
二、競爭性國有大企業存在的必要性
(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只有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確保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才能確立我國經濟的社會主義性質,這是社會主義制度存在的經濟基礎。如果國有大企業從競爭性行業中退出,向西方國家一樣只保留在一些維持國家機器存在和維護市場秩序的部門,那么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在十分重要的社會經濟基礎中將得不到體現,那時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將如何得以表現以及國民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將如何得以延續,這是值得思考的。
(二)私有化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
在國有企業私有化這條道路上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慘痛的教訓:20世紀80年代歐美國家陷入滯脹的困境,英國撒切爾政府的改革,將國企私有化,緩解了財政危機,增強了企業活力,提高了效率,重振了英國經濟。而90年代初原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國有企業改革實行全面私有化,走資本主義道路,改革在經濟上并不成功,而且社會代價非常大。20世紀80 年代后期拉美國家信奉新自由主義理論,對國有企業實施了私有化,結果使一些私人資本和外國資本的生產集中不斷加強,失業問題更為嚴重。正反兩方面的例子說明私有化并不一定能改善國有企業本身存在的問題,其中私有化改革成功的國家有很發達的市場體系,而且國有企業數量很少,股份制以后很容易融入市場體系中去,這與我國的國情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必須走出一條自己的改革道路。
三、競爭性國有大企業存在的可行性
競爭性國有大企業的存在是具有合理性的,是符合企業發展規律的。
(一)競爭性國有大企業的存在是符合企業發展規律的
從企業制度形式的演變歷史來看,它先后經歷了個人業主制、合伙制和現代公司制。在前兩種企業制度形式下,所有權與控制權是合二為一的;而公司制企業建立在委托代理關系上,其所有權和控制權是分離的。這三種企業制度形式從產生來看有先后之分,從競爭優勢上來看卻無絕對的優劣之別。從治理的效率上講,肯定是前兩者要高,因為它的利益很直接、關切度更高;而委托代理是有成本的,多一層代理就多一層成本,效率也會降低。從公司發展史來看大概就是這么一個邏輯:能直接管的都是直接管,許多中小企業都是由股東進行直接管理,如個體企業、家族企業、合伙企業等,而少數的大公司以委托代理的模式進行管理。現實中這三種企業相互競爭、相互補充。
國有資產的運營必然會涉及多層次的委托代理關系,因而國有經濟在這個中小企業層面沒有比較優勢,不具備競爭力。政府采取多種形式放開搞活、抓大放小的方針,是符合企業發展規律的。而國有企業的委托代理機制適應于現代公司制的發展的,競爭性國有大企業的存在是符合企業的發展規律的,我們切不可簡單地把國有中小型企業改革經驗推廣到競爭性國有大企業的改革上。
(二)管理好競爭性國有大企業有可以學習的成功典范
淡馬錫控股有限公司是新加坡最大的全資國有控股公司,其主要任務是掌握新加坡政府對企業的投資,管理新加坡所有的政府關聯企業。從1974年6月成立至2007年,淡馬錫以市值計算的年股東總回報達到18%,每年派發給股東的股息超過7%,總投資額由初期政府授予的3.5億新元的資產,到2008年3月,投資組合總市值已達到1850億新元。在30多年的時間里,淡馬錫構建了一個具有開創性的國有企業經營管理框架,這種國家控股、公司化運作、集團化管理的成功模式在很多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而淡馬錫的投資范圍廣泛,包括電信與傳媒、房地產、金融服務、運輸與物流、能源與礦產、基礎建設、工程與科技,以及制藥與生命科技,這其中不乏競爭性的大企業,這也增強了我們能夠管理好競爭性國有大企業的信心。
四、競爭性國有大企業的改革方向
本文認為競爭性國有大企業的存在具有必要性與可行性,同時我們必須深化國有競爭性大企業的改革。競爭性國有大企業的改革應該以國有資產或者資本的保值、增值為目的,依托資本市場將企業改制為公眾公司,實現國有企業的多元化、市場化和國有資產的資本化,形成競爭性領域中的大企業層面有國有和民營,平等競爭、優勝劣汰,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共同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局面。同時在管理方式上,國資委應該用市場化的方式選拔、激勵、約束經營者,用辦企業的方式對待競爭性國有大企業,使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競爭主體,通過市場的考驗,來提升企業的競爭能力與生存能力。通過這種方式,實現國有企業的多元化、市場化和資本化,有利于國有資本的調整與流動,有利于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有利于增強經濟的活力,有利于提高國民的福利水平。
參考文獻
[1]張占奎,王熙,劉戒驕.新加坡淡馬錫的治理及其啟示[J].經濟管理,2007(02).
[2]邵寧.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方向的思考[N].中國經濟網,2011.
作者簡介:唐夢林(1986-),男,漢族,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責任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