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璐
摘要:近兩年來,微博蓬勃發展迅速成為公眾輿論的重要策源地,在幾次重大的輿論焦點事件中,微博傳遞信息、發表言論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視。微博除了傳播信息和言論外,還可以傳遞情緒。情緒的傳遞是無形的,影響也是潛在的,但是卻同樣對公眾產生巨大作用。本文以微博中的負面情緒為研究對象,探討微博中負面情緒的傳播機制。
關鍵詞:微博;負面情緒;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2-0054-02
自2009年以來,微博以驚人的速度在國內擴張,越來越多的人熟練地使用微博,將它作為個人情緒表達的首選通道。微博使用的低門檻、低成本,即時、簡潔的信息發布方式使人們更熱衷于在微博上發表意見,而在微博這個平臺上,億萬用戶共同締造了一個既來源于現實生活又有別于客觀現實的擬態環境。這種擬態環境反過來又要對個體的認知產生巨大影響。
一、微博中呈現的負面情緒及影響
除了事件性的信息外,情緒信息通常也是微博傳遞的主體內容之一。長期以來,情緒信息的傳遞一般存在于人內傳播與人際傳播中,隨著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的興起,個體情緒的表達與宣泄逐漸走入公共領域。人的情緒受社會生活方式和文化修養的影響和制約。情緒表現的形式比較短暫和不穩定,一般是由于當時特定的條件所引起的,具有較大的情景性,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迅速改變和消失[1]。用戶在使用微博時,情緒的產生與現實生活中情緒的產生方式基本一致,由于微博情緒是在一個公共空間進行表達,而且這種情緒的表現形式因為微博內容的存在得以長時間保存,因此個人情緒的影響將會加倍放大。
就目前狀況而言,微博中表達負面情緒的影響力大于正面情緒。其所呈現的負面情緒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在微博上宣泄負面情緒;另一種是發布的信息招致了大量的負面評價,并由此產生了負面情緒。相比較而言,第二種類型的負面情緒擴散力更強,也更值得關注。在微博熱議話題中,不僅如“臺灣塑化劑風波”這類負面話題會招致負面情緒,就連“公共場所禁煙”這樣一些原本是中性甚至是正面的話題也會因各種評論而引發負面情緒。
情緒具有極強的感染性,憤怒、悲傷、恐懼等負面情緒在微博中呈現出來并經過評論轉發,傳播的速度更快更廣,很容易醞釀出類似于集合事件中的群體情緒。“藥家鑫殺人案”是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藥家鑫被執行死刑)的輿論焦點事件,在新浪微博中以“藥家鑫”為關鍵詞搜索可得到1464952條微博[2],在這些微博中,多數為表達對該事件的憤怒、對弱勢群體受害的悲傷、對社會道德風尚的憂慮與恐懼,對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質疑與失望等等。這些情緒無疑都屬于我們所探討的負面情緒的范疇。微博通過不斷地被關注和轉發,負面情緒就如滾雪球般迅速膨脹,很容易影響到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
二、微博易于傳播負面情緒的原因
雖然負面情緒可以通過很多渠道散布傳遞,但隨著互聯網在社會主流階層中的全面普及,加之微博近兩年來的爆發式影響力,使得微博成為公眾負面情緒的主要表現和傳播渠道。微博容易傳播負面情緒是源于微博自身的傳播方式和傳播特點。
(一)微博傳播的低成本
微博傳播的低成本不僅僅表現在微博注冊、發布、轉發、評論的門檻極低上,還表現在用戶可以利用手機、iPad等便攜工具隨時隨地進行操作,也體現在短小精悍的留言字數上。這種操作的低成本極大激發了用戶的使用熱情,生活中的細微瑣事和時刻變化的情緒都可以發布到微博中。微博中很多信息的發布都是隨意而未經深思熟慮的,所傳遞的信息既有客觀現實,也有道聽途說甚至是主觀臆斷的。這些信息中所包含的負面情緒也會輕易的被散布出去。在現實生活中,人的負面情緒也是可以傳播的,但是通過人際傳播的方式很難達到微博傳播的廣度。
(二)微博特殊的關注圈決定
微博具有自媒體的性質,同時又具有大眾傳媒的功能。即便是個人情緒喃喃自語式的表白,在微博這個公共空間也很容易被圍觀。微博用戶在關注他人微博信息時,基本上都是緣于現實生活中的親友或是自己感興趣的人,總的說來,用戶對自己微博上關注的人都屬于信任或有好感的,對他們所傳遞的信息及觀點是較易接受和認同的。繼而微博中傳遞的負面情緒也更具備擴散的條件。
(三)微博傳播缺乏把關,謠言快速增殖
微博中的信息傳遞快捷方便,缺乏必要的把關人。某些人在微博中發言甚至缺少現實生活中人際傳播中最起碼的顧慮,發言、轉發不經思考,口無遮攔;更有甚者,為獲得一鳴驚人的效果制造和傳播謠言。
微博在當下轟轟烈烈的發展狀態中被冠以了“謠言制造機”的尷尬稱謂。隨著微博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微博謠言逐步受到用戶、國內外傳統媒體以及政府的重視。在現實生活中同樣存在謠言的傳播,但是這些常態下的謠言傳播范圍窄,受影響的對象少,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有限,而微博謠言的傳播明顯不同于此。微博的謠言傳播類似于集合行為中的謠言的傳播特點[3]。這些謠言通常以某個事實背景為對象,憑空捏造或是篡改事實并利用人們的激憤情緒加以擴散,加之微博的用戶作為個體存在時,并不具備分辨每一個謠言的能力,因而微博謠言影響力廣,破壞性大。例如2011年“鹽荒”事件、6月北京暴雨移花接木照片等都對公眾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微博雖不是所有謠言的誕生地,但由于其當下最受追捧,傳播謠言的影響力日益凸顯出來。很多微博網站和微博用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紛紛自發組成辟謠團體,但并不能保證每一條謠言都會被更正,而且最為致命的是所有的辟謠微博受關注、被轉發的程度遠遠趕不上制造和傳播謠言的微博。由微博謠言所造成的負面情緒就不勝枚舉了。
三、微博中負面情緒傳播的特征
微博中負面情緒的傳播特點既與微博信息的傳播特點有相似性,又有情緒傳遞的個性,筆者認為微博中的負面情緒的傳播具有如下特點:
(一)病毒式傳染
微博的信息傳遞模式與以往的媒介傳播模式有所不同。每一個微博既是信息的發布者,也是受傳者,角色轉換可以在即時完成。一條信息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通過微博用戶的關注和轉發被迅速傳遞出去。實踐證明,具有轟動性的信息總會傳遍微博的每個角落,不管這些微博的用戶處于什么圈子,屬于哪個階層。微博傳遞信息是類似于病毒傳染的方式,而負面情緒在微博中的傳播也是屬于這種類型。
(二)負面情緒疊加
微博雖然具有大眾傳播的功能,絕大多數用戶在使用微博時,仍然把它作為人際傳播甚至是人內傳播來看待,這種狀況類似于內省式思考。微博中的負面情緒的宣泄很多時候僅僅是一種自我表達,并非主觀上要影響他人。但微博卻是一個敞開的空間,任何人都可以隨意圍觀;而圍觀的每個個體,個性、學識、生活體驗都不相同,受負面情緒的影響程度也不同。近年來,社會矛盾漸趨增多,不公平問題屢次出現,人們普遍感到生活壓力增大,這些都是負面情緒易于滋生的外部環境,也是負面環境易于傳播的外部環境。微博中傳播的負面情緒非常容易在用戶中產生共鳴,也容易勾起他們自身潛在的負面情緒,最終使負面情緒疊加,構成不良的社會心理狀態。
(三)持續時間長,會有延時效應
微博中傳遞的負面情緒與現實生活中的負面情緒的傳遞有所不同,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的負面情緒只會在較小的范圍內影響他人,并且可以通過親友的疏導而化解,也可以自己默默消化;多數此類的負面情緒在短時間內也會消失;但是在微博中,用戶表達負面情緒很容易,完全把微博當作垃圾桶傾瀉,宣泄過后,負面情緒很快就消失了,但是卻很少有人在負面情緒消失后把傳遞負面情緒的微博刪掉。先前宣泄的負面情緒會隨著這些微博保留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使得宣泄出的負面情緒不僅會產生即時影響,還會產生延時效應。
四、如何降低微博傳遞負面情緒的不良影響
微博在短短的時間內迅速成為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重要工具,微博輿論也逐漸受到各方重視,而微博的言論也正在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的情緒。微博中負面情緒的擴散目前雖然較少產生直接的破壞性行為,但任其長期的積累,對維護和諧穩定的社會局面具有極大的破壞力。例如,最近微博輿論熱議的“7?23甬溫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中,微博在披露事故信息,參與人員營救,組織獻血和義工,追問事故責任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不可否認,悲傷、憤怒、無助這些負面情緒濃濃地彌漫在微博之中,積淀成微博用戶心中不可承受之傷痛。不少人認為,在這次事件中,微博在挑戰傳統的話語權方面有了突破性的進步,但隨后而來的微博謠言又使普通網友們陷入了深深地困惑:究竟什么才是事實的真相以及真相的全部。這種茫然與無助無疑又進一步加深了負面情緒的累積,網友們在經歷了哀傷、恐懼、質疑之后,甚至對微博這個草根話語平臺都產生了深深地懷疑,這恐怕是各方都始料未及的。
微博中的情緒傳遞既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又在公共空間廣為傳遞,特別容易激起群體性的極端情緒產生,這也是討論微博中所傳遞的負面情緒的必要性所在。眾所周知,微博之所以受到網民的歡迎主要在于其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的信息發布空間,而把握微博言論的監管尺度直接關系到微博未來在中國發展的興衰成敗。因此,對于微博傳遞負面情緒的問題是不可能完全根除的,只能降低其影響。
由于微博用戶個體的不可控性,因此控制微博負面情緒的傳播主要還是要依賴于宏觀層面:如致力緩解社會矛盾,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提高全體人民的幸福感等;在輿論引導方面,要繼續促進信息的公開透明,增強對于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及輿論疏導能力,加大力度對于以微博謠言為代表的網絡謠言的整治力度;最后,微博用戶個體也應提高自身素養,加強自我反思,成熟使用各種新媒介,最大程度地趨利避害。
參考文獻:
[1] 孫汝亭,心理學[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
[2] 數據截至時間為2011年6月27日11時.
[3]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