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對貨幣政策監測、指標和調控中間目標的分析,指出當前貨幣政策調控中間目標的不足,提出以社會融資總量作為貨幣政策調控的中間目標,適應了中國融資結構的變化,是今后探索和選擇的方向,并就此進行了實例分析,同時對以社會融資總量作為中間目標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進行了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推動社會融資總量作為貨幣政策調控中間目標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社會融資總量中間目標研究
隨著金融深化和發展,以銀行為主的融資體系將發生變化,直接融資規模在社會融資總量中所占比重不斷加大。以廣義貨幣供應量(M2)與新增人民幣各項貸款作為貨幣政策調控的中間目標,已不能有效調節金融與經濟的關系,以及實體經濟的融資規模,迫切需要確定一個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都能適應統計監測和宏觀調控的中間目標。而社會融資總量與主要經濟指標相互關系更緊密,更適合于充當貨幣政策中間目標 。但另一方面也應看到社會融資總量短期成為貨幣政策調控的中間目標,仍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社會融資總量概念提出的現實意義
我國金融規模正在快速擴張,金融結構發展出現多元化,證券、保險類非銀行金融機構資金逐步加大了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同時隨著金融衍生產品和融資工具不斷創新,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對貸款也表現出明顯的替代效應。
從我國中原大省河南省情況看,社會融資總量呈現結構多元化發展的趨勢。2011年上半年,河南省社會融資總量2410億元,雖然銀行貸款仍是對實體經濟提供資金的主要方式,但占比明顯下降,上半年本外幣貸款新增1476億元,占全省社會融資總量的43.5%,較去年同期下降12.7個百分點;各類新型融資方式和直接融資渠道占比有所提高,其中,銀行承兌匯票、信托貸款、委托貸款等表外融資方式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887.3億元,企業通過發債方式獲得資金158億元,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投放信貸資金11.5億元,分別占同期社會融資總量的33.7%、6%和0.4%,較去年同期分別提高3個、6個和0.3個百分點。
從社會融資增速來看,來自央行金融統計數據報告表明:自2002年到2010年,全國社會融資規模年均增長為27.8%,比同期人民幣各項貸款的年均增長速度高9.4%。河南省2011年上半年,除人民幣新增貸款之外的其他社會融資規模增長為18.2%,高于同期人民幣新增貸款4.7%。社會直接融資增速已全面超過間接融資增速,事實說明僅統計人民幣新增貸款已不能準確、全面的反映社會融資狀況。在此背景下,將社會融資總量作為貨幣政策調控中間目標,納入宏觀調控、監測體系,是具有必然性的:
一是與經濟金融運行具有很強的相關性。社會融資總量指標涵蓋了商業銀行的表內外各類信貸資金,能夠直接反映金融機構對經濟實體的資金支持力度,向實體經濟傳遞貨幣政策信號更為效率,與其他經濟指標的相關性更為緊密。二是符合金融機構審慎性經營管理的要求。社會融資總量包含了金融體系中銀、證、保等行業的各類統計指標,有利于金融監管機構全面監測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融資的總體情況及結構,有利于發現和預防系統性金融風險。
二、目前將社會融資總量作為貨幣政策調控中間目標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一)社會融資總量在全面性、可控性、可測性方面仍存在不足
1.全面性方面
一是存在重復統計的可能。與全國GDP統計數據不等同于各地方GDP統計數據之和的情況類似,全國社會融資總量與各地方融資總量之和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二是對準金融機構統計仍有不完善之處。再以河南省為例。擔保機構方面,近年來,河南省融資性擔保機構發展迅猛,數量成倍增長,2008、2009年底分別達到318家、762家。截至2010年底,經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核準登記的擔保機構已達1387家。由于比較收益較低,多數擔保機構開展了過橋貸款和委托貸款等信貸業務。典當行方面,截至2010年末,河南省共有典當行154家,在當前市場資金較為緊張的情況下,典當業務資金需求較旺。據調查顯示,河南省典當業務資金需求者多以個人為主,占比67.83%,企業用戶、個體工商戶占比分別為19.11%和 13.06%;從資金用途來看,資金需求者多把獲得的資金投向了生產經營,這一比例高達66.38%。中小企業產權交易中心方面,河南省中小企業產權交易中心成立于2010年11月12日,是全國5個試點機構之一,承擔者為中部六省和山東、浙江兩省中小企業搭建產權、股權、債權、物權交易平臺的重要任務,首批掛牌企業41家,對有效拓展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切實緩解融資困難做出了積極貢獻。上述三類機構雖不屬金融機構,但充當了金融機構的角色,并且相對于民間融資更具有可測性。因此,應將其納入金融統計監測體系之中。
2.可控性方面
相對于新增人民幣貸款而言,央行在有效控制社會融資總量方面仍存在很大的難度。一是多數直接融資方式受政策性影響很大,較難控制;二是現有的調控手段和金融監管政策,已落后商業銀行金融衍生品等業務創新,需要及時跟進。三是為追求自身發展,經濟主體主動融資的愿望增強,現有貨幣政策工具的實施效果存在時滯和偏差。
3.可測性方面
一是在目前金融體系分業監管的制度要求下,統計數據來源于“一行三會”,準確統計社會融資總量存在困難;二是全面、準確地統計社會融資總量還沒有明確的制度依據。
(二)貨幣金融統計體系自身的缺陷
社會融資總量指標的引入,為當前貨幣金融統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人民銀行的統計只能是“銀行統計”而不是“金融統計”,這需要對我國現行的貨幣金融統計制度進行變革,“一行三會”應共享資源、相互支持,將股票、債券、基金、期貨、房地產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等都逐步納入金融統計體系,形成一套口徑統一的貨幣金融統計體系。
(三)對社會融資總量缺乏足夠的調控手段和工具
目前常用有利率、存款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工具,能有效調控銀行業信貸規模及結構,但社會融資總量作為貨幣政策調控中間目標后,現有的貨幣政策工具對直接融資的影響與原來不會有太大差異,人民銀行仍無法調控公司股票、保險公司投資等直接融資,進而對社會融資總量進行調控。
三、推動社會融資總量成為貨幣政策調控中間目標的政策建議
社會融資總量作為一個新興的概念與經濟指標,使其成為貨幣政策調控中間目標,需要一個逐漸被理解、接受和實踐的過程,因此,作為貨幣政策制定與實施的人民銀行仍需做大量工作,取得政府、監管機構、金融機構、企業的大力支持。
(一)深入理解社會融資總量的內涵,加大社會融資總量的宣傳力度
一是積極宣傳社會融資總量概念、意義,使社會各方面理解社會融資總量作為中間目標對指導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現實意義,增強對人民銀行貨幣調控政策的認可。二是強化與地方政府溝通,促使地方政府主動建立與央行宏觀調控政策一致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及時調整各項獎勵政策,避免出現政策博弈現象。
(二)關注社會融資規模變化趨勢,加強對社會融資總量的監測分析
基層人民銀行應強化轄區社會融資規模變化的監測,分析其結構變化的誘因、重點研究提出建議,為國家宏觀調控和貨幣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三)完善金融綜合統計內容和制度
一是盡快建立人民銀行“統計”地位,由目前只統計銀行類金融機構數據,逐步轉變為包含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所有金融機構的大統計;二是逐步改進現有的統計方法,對于社會融資總量統計一方面采取可準確計量的,如金融統計系統中獲得的,另一方面通過樣本取樣監測測算的數據;三是金融業管理單位要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建立信息報送和信息共享制度,以法律、法規進行約束和規范,確立人民銀行作為貨幣政策宏觀調控部門的領導和協調地位。
(四)創新貨幣政策工具,強化對社會融資總量的調控手段
一是建立以人民銀行為主的,由央行、金融三會、財政、發改委、工信部門等成立的宏觀調控委員會,加強對所有融資機構的監管調控力度;二是創新與社會融資總量調控相配套的貨幣政策手段和工具,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節奏和規模,在滿足經濟發展合理資金需求的同時,創造有利于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的貨幣條件。
(五)做好兩個統計數據的銜接工作
統計是一項嚴肅規范的工作,特別是金融統計數據,直接關聯到貨幣政策調控的有效性,雖然社會融資總量是未來貨幣政策調控中間目標,但這種統計指標需要經歷時間的檢驗。因此,就目前來說,仍不能弱化對貨幣供應量(M2)和銀行信貸規模的監測管理,逐步實現過渡,做好兩個統計口徑的銜接工作,防止出現貨幣政策調控管理真空。
作者簡介:聶彥軍(1972-),男,河南開封人,人民銀行鄭州中心支行科長,經濟師,研究方向:貨幣政策。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