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框架已經建立并初具規模。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保險事業的迅速發展,社保基金規模逐漸增大,對其運營過程當中的風險不可避免地成為一個重要的話題。社會保險基金的運營過程可能遇到相應的風險,包括市場風險、法律與監督風險、財政支付風險和操作風險,認識到這些,則需要我們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找出化解風險的方法。
【關鍵詞】社會保險社保基金運營運營風險
我國社會保險制度從1980年中期起算,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框架已經建立并初具規模。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保險事業的迅速發展,社會保險基金一詞越來越為廣大人民所熟知。社會保險基金是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規定,為實施社會保險制度而建立起來的專款專用資金。
一、社會保險基金運營概述
(一)社會保險基金概況
目前,我國社會保險基金分為養老保險金、失業保險金、醫療保險金、工傷保險金和生育保險金等。一般有3個來源:一是由參保人繳納的保費;二是財政補貼;三是基金的銀行利息或投資回報等。
社會保險的有效實施,能夠抵御老齡、疾病、傷殘和失業等事件帶來的收入損失和支出的增加會引起經濟的無保障,從而充分保證人口中的絕大多數人達到基本的生活水平,并能對消費、儲蓄和投資產生預期的影響,其安全、有效運營和保值增值是社會保險制度成敗的關鍵。
(二)社會保險基金的運營
1.運營的過程
社會保險基金的運營過程主要分為三大塊:基金的籌集、基金的投資運營(保值增值)和基金的支付。這三個過程同時進行又循環往復,其中基金的籌集是基礎,支付是效應,而保值增值則是為使基金在未來遭遇貶值風險時不致實際支付能力降低的重要手段,因而是運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2.運營模式
依據國際上實際運營狀況,社會保險基金的運營有三種模式:
(1)高度集中模式。要求參保人將其繳納的社會保險基金投入到一家公共管理的中央基金,由其集中運營,參保人無權自由選擇自主投資。
(2)零售模式。允許參保人自行在房地產、股票市場投資,在社會保險基金的運營上引入競爭機制。
(3)適度集中式。基金公司可以和公共機構簽訂協議,遵循協議來籌集、投資及支付社會保險基金,也可以通過競爭招標或拍賣的方式來取得運營社會保險基金的運營權,但參保人不直接與基金公司打交道,個人的社會保險金由公共機構統一征收,集中后再按照參保人意愿分配給所選基金公司投資運營。
目前我國社會保險基金運營模式仍是高度集中模式,但正在探索與轉變,近年來社會保險基金允許入市后取得較好的收益,相信正在向適度集中式轉變。
二、我國社會保險基金運營中面臨的主要風險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近年來實行有效的市場運作,不僅實現了基金保值增值,也促進我國資本市場穩步發展。但成績背后存在的問題仍不可忽視,首先是體制轉變與人口老齡化同時進行造成的資金缺口,其次現實中還存在法制不健全、基金挪用、籌資渠道不暢及提前退休引發的支付壓力等。分類如下:
(一)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是指金融市場價格和利率的變化將使基金的實際價值降低的可能性而存在的風險。主要原因是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的投資渠道偏少,目前大都以銀行存款的形式存在,因而我國的社會保險的保險資金投資回報率較低。加之目前我國處于通貨膨脹時期,物價上漲,CPI指數不斷標高,資金實際價值降低的速度較快,導致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的貶值。
(二)法律與監督風險
法律與監督風險是與國家關于社會保險制度方面有些政策不到位或者滯后等現象引起的風險。首先,我國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系統的社保法律體系,這使我國的社會保險運營管理工作造成困難。其次,社保基金的產權主體是社保基金的參保人,政府負有監管職責,二者是一種委托代理的關系,但目前這種委托代理關系是形式上的,實際上存在權責不一致、信息嚴重不對稱等問題。再次,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經辦和監督部門在決策、執行和考核監督職能上劃分不嚴格、責任不明確。
(三)財政支付風險
財政支付風險是指社會保險基金由于存在收支不平衡的狀況,導致政府調動資金來支撐,從而加重政府財政負擔從而引發風險。
首先,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的消費者的人口數量遠遠大于社會保險基金的繳納者,這樣便形成了一個需求與供給不對等的關系。其次,我國近年來人口老齡化的速度非常快。不斷擴大的養老保險基金收支缺口,已經成為引發財政支付風險的巨大隱患。
(四)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是指因體系不完善、管理失誤、控制錯誤、欺詐以及人為錯誤所引起的潛在損失。
在這個環節上,我國社會保險基金運營的風險較高,首先是因為我國沒有建立起非常規范化、制度化的社會保險體系,管理費揮霍的現象嚴重;其次存在區域之間的不平衡,經濟較發達地區社會保險體系較為完善,經濟不發達地區則運行低效或失效,這都會造成社會保險基金的風險。
近年來,國家加大對社會保險基金的監管力度,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多次組織全國范圍的大檢查和專項審計,對管好用好基金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一些嚴重違規和犯罪問題仍是屢禁不止。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到深層次的原因:我國社會保險資金籌集、支付和經辦等環節還有黑洞、漏洞,需要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險體制、制度和運營機制,從根本上解決這類問題。
三、化解我國社會保險基金運營風險的對策
如何在社會保險基金的運營過程中規避風險,實現社會保險制度的保障功能,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重大課題。針對社會保險基金在運營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提出了如下化解方案。
(一)完善我國資本市場,化解市場風險
在經濟轉軌期間的中國資本市場,金融制度和資本市場還不完善,因此,風險依然很大。但是社會保險基金與資本市場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受益的特性給我們的運作提供了很大成功的可能。
我們需要有效地培育資本市場和規范風險,還應當堅持專業化運營,委托專業性投資管理機構來進行投資運營,順應趨勢,拓寬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途徑,分散市場風險。同時我們還可以適當利用一下國外發達成熟的資本市場,將一部分社會保險基金投入到國外資本市場來獲得收益。此外,我們還可以將部分資金投資到有良好投資回報的實業投資上來獲得收益。
(二)完善法律法規,化解法律與監管風險
完善社會保險的法律制度,可以為社會保險的風險管理建立一個合理平臺,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社會保險法規,引用吸收他們法條中符合我國國情的部分,特別在對于如何處罰挪用盜用社保基金方面,我國此類現象較為嚴重。
然而在社保基金的投資管理方面則不能引用美國法律法條,美國社保基金的供求比較平衡,不存在我國的資金缺口問題,因而美國的社保基金管理更趨于安全性,他們的《社會保障法案》明確規定不允許社保基金進入盈利性投資領域。而我國社保基金供不應求,社保基金的增值成為非常迫切的一面,因而需要投資收益率較高的領域,但是這必須有良好的法律監管平臺,以保證社保基金的安全。
(三)完善財政管理,化解財政支付風險
一是編制社會保險預算。在政府公共預算之外,單獨編制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用一般性稅收收入安排的社會保障性支出繼續在政府公共預算中編列、反映。
二是確保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財政部門要適當拓寬社會保障資金的投資渠道,增強社保基金保值增值能力。
三是加強財政對社保基金的財務監督管理,對社保基金征繳、投資運營以及撥付使用等全過程進行監督檢查。建立社會保障財政風險預警機制。
四是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優化支出存量結構,集中財力向社會保障傾斜。
(四)完善社會保險體系,化解操作風險
第一,努力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
第二,積極開展商業保險,緩解社會保險的壓力。這是保險業必須深入研究和積極實踐的重大課題。
第三,暢通社會保險基金的籌資渠道,避免社會保險基金不必要的流失,使社會保險基金持續安全的運行。
第四,允許基金公司投資運營社會保險基金,增加社會保險基金的收益,讓社會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過程安全、有序、高效。
第五,完善社保體系,以確保社會保險基金支付順暢準確,避免冒領基金類似現象的發生,從而引發社會保險基金的無謂損失。
由此看來,建立健全社保體系對于化解操作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四、結論
社會保險基金是關系到全社會人民利益的基金,一旦社會保險基金在保值增值上操作失誤,將會影響到國家經濟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運行,我們的社會保險制度要受到嚴格的考驗。世界金融市場的波動會對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的運營產生影響,如何去防范不良的影響的產生以及如何讓這個大市場幫我國完成社會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都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G.E.Rejda.社會保險和經濟保障(第六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32-33.
[2]呂學靜.社會保險基金的管理與監督[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1-2.
[3]梁春賢.論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的運營管理模式[J].經濟問題,2007(05):100-101.
[4]朱青.對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管理體制的思考[J].財政研究,2007(10):45-47.
[5]張秀梅.我國養老保險基金風險管理分析[J].理論界,2007(06):238-239.
[6]M.Crouhy.風險管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付婷(1987-),女,漢族,江西人,碩士,現就職于和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擔任財經傳播事業部財經類職務,研究方向:金融管理與投資實務。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