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素梅
這是一節小學三年級的體育課,結束部分一開始,體育教師帶領同學們采取集體慢跑的形式,游覽課前準備好的一個個山水畫板,走到每一幅畫板前,都會讓大家停下腳步,問是一幅什么畫?有哪些著名的典故?“三座山”游完后,伴隨下課鈴響起,課自然就結束了。從結束部分的全部內容來看,未能觀察到明顯的、有針對性的放松活動。顯然這樣的結束部分和放松活動形式是不合理的,不符合要求的。除此之外,新課改后的體育課,還有很多不符合放松活動要求的做法,放松活動究竟應該安排什么內容?合理安排放松活動需要關注哪些問題?本研究將對此類問題進行梳理。
一、新課改后體育課放松活動若干誤區分析
新課改前后,體育課上的放松活動,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明顯看出,有些放松活動走進了一定的誤區之中,幾乎達不到任何放松的目的?;诖?,需要走出誤區,采取有效的放松活動完善體育課堂。
誤區一:放松活動中加入音樂會更有效
新課改以后的體育課,尤其是體育觀摩課,大都能夠聽到有音樂伴隨的放松活動,但問題在于,一方面,所選音樂并非都很恰當;另一方面,并非所有的主教材學習內容,在放松活動中都需要音樂。因此,一味地用音樂輔助放松活動,并非都是最合理和最有效的。尤其是音樂選擇不恰當的時候,甚至還會產生一定的負面作用。如一節初中二年級的體操跳山羊課,本來該內容有不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高度的集中,甚至持續緊張,而任課教師卻在放松活動中加入了非常令人亢奮的音樂,就難以起到精神放松的作用。
誤區二:放松活動形式新奇就是創新
新課改后的體育課堂,有些任課教師單純追求形式上的新奇,而忽略了實效性,究其原因,主要是想追求新奇的方式體現創新的目的。實際上是走進了為追求創新而創新的誤區。這樣的情況,往往也難以達到放松的目的,尤其是沒有實質性的放松內容的且需要全面放松的體育課,更不能單純追求形式上的新奇。如本文開頭的“游覽江山”式的放松形式,學生身體的任何部位不但得不到放松,而且在游覽到每一座山水畫前,還得集中精力認真思考老師所提出的問題,等于身心變得更加緊張了,而不是得到愉悅和放松了。因此,必要性才是創新的前提,如果沒有創新的必要,單純追求創新的形式顯然是不可取的。
誤區三:意念放松替代身心放松
新課改后的體育課堂放松環節,很多時候會看到,任課教師采取讓學生閉目相像一個場景,或想像在大海邊聽海浪海鷗聲,或想像在春天里的叢林中聽鳥語聞花香等,還有的老師讓學生閉目入靜排除雜念想像著全身各關節肌肉放松等。實際上,這些采取單一的意念放松方式,并非都能達到理想的放松效果。尤其是對于參與活動的部位較多,練習密度較大的體育課,采取這種單一方式顯然是不適宜的。盡管身體的各種動作都是有大腦這一高級中樞所支配,意念放松能夠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但是還遠遠不夠。只有將意念放松與肌肉、關節、韌帶的直接放松方式結合起來,方能收到理想的放松效果。
誤區四:運動量小無需放松
除了上述若干放松誤區以外,實際上,我們還看到了有些體育課,基本部分的內容學習結束以后,教師就進行小結,接下來就是收還器材。通過觀察似乎找不到放松活動的影子。這種現象往往出現在練習密度不高,活動量較小的體育課上。實際上,只要是體育課,學生參與了運動,無論運動量大小,在課的結束部分都需要安排一定的放松活動內容。因為,從人的生理機能變化規律來看,運動前有預熱、有準備,不易導致運動中發生肌肉拉傷等損傷現象。運動后有放松、有調整,有利于盡快地恢復,不至于導致疲勞的積累。假如每次運動后都能有適當的放松活動安排,就很難產生因疲勞的積累而發生如髕骨勞損等慢性損傷現象。因此,有無放松,并不以運動量的大小而轉移,而是以有無運動來確定。
二、合理放松活動內容與方法的選擇方略
體育課的結束部分,需要安排適當的、合理的放松活動內容,但在體育課上所呈現出的放松整理活動往往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究其原因,一方面,或許因為教材上未能明確說明什么樣的運動技術學習需要采取與之對應的放松方法,教師對科學有效的放松活動內容與方法又未能牢固掌握,或許是教師由于責任心不到而出現的應付現象?;诖耍牒侠磉x擇放松活動的內容,需要依據體育課上的主教材,需要依據學校的客觀條件,還需要考慮運動量的大小等。
1.主教材內容是選擇放松部位的重要依據
一節體育課,尤其是新授課,都會安排主教材內容的學習,而且,還會有針對性地安排素質練習對身體的一定部位進行鍛煉。有時即便是沒有明顯的部位指向,在學習某一項技術的時候,所參與的關節肌肉也會相對有一定的固定性。如學習籃球的原地運球技術,主要參與的是上肢,在放松活動中就需要針對上肢而進行適當的放松。如有些老師在組織學生放松的時候,選擇了拍打、揉搓、抖動等放松上肢肌肉和關節。也就是說,放松活動部位的選擇,主教材的內容是首要依據。不考慮主教材的放松活動,很難進行有針對性的放松。
2.客觀條件是放松是否選擇音樂的前提
這里所指的客觀條件主要是指,該學校是否具有選擇音樂輔助放松的條件,盡管有無音樂對心理放松的效果大不一樣,但,是否選擇音樂要依據學校能否便利地提供播放音樂的器具和場所。過去大都是便攜式磁帶錄放機,而如今,隨著電子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日常生活中,磁帶式的錄放機漸漸減少了,很多音樂都是cD或DVD光盤,或電子文檔式的,學校是否給體育組配備有專門用于體育教學的音響設備?如果需要電源,上體育課的地點距電源多遠?也就是說,是否具備播放條件。除此之外,如果學校較小,運動場地緊鄰教室,播放錄音將會干擾其他班級的文化課學習,也就無需選擇音樂協助放松。因此,如果學校客觀條件并不具備的話,采用無音樂的放松,只要部位確定準確,方法選擇得當,依然能夠達到理想的放松效果。
3.運動量決定著放松時間的長短
一節體育課,小學40分鐘,中學45分鐘,大多數老師用于結束部分的時間是安排5分鐘左右,用來放松的時間就會更少,但究竟安排多長時間的放松活動適宜呢?實際上,關于放松活動時間長短問題,并不一定完全一致,而是要根據基本部分學習時運動量的大小,運動量越大需要放松的時間越長,相反,放松活動的時間可短一些。因此,一節課安排多長時間的放松活動并不一定都完全一致。有些課或許只需一般性放松活動,而有些課還需要專門性放松活動。需要怎么放松,自然就會有不同的時間與之對應。
三、有效放松需要做好幾個結合
1.一般性放松與專門性放松相結合
體育課選擇什么樣的放松活動,
是一般性的?專門性的?還是一般性與專門性相結合的形式?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但大多數情況下需要一般性與專門性相結合。所謂一般性放松活動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定部位的一般性放松,如抖動抖動上肢或下肢等;二是不指定部位的一般性放松,如學生成站立位,當聽到教師喊“開始”的口令后,學生想像全身松軟,并依次屈髖、屈膝下蹲,直至深蹲為止,反復多次,完成放松活動。所謂專門性放松活動主要是指對身體一定部位所做的針對性活動,或對全身肌肉疲勞而采取的特殊緩解方法,靜力牽拉放松法就是一種專門性的放松活動方式。如耐久跑,由于該項運動不但會使腿部肌肉產生暫時性緊張狀態,而且還容易導致身體及上下肢肌肉的疲勞。對于該項內容學習的放松活動,不但需要采取一般性的抖動上下肢的運動,而且有必要進行腿部后群肌肉靜力牽拉性放松,這樣能夠更快速地使腿部肌纖維結構與功能得到恢復。
2.身體放松與心理放松相結合
體育課的放松活動內容和方式的選擇,有時既需要放松身體,又需要照顧到心理。尤其是對于有一定難度運動技術的學習,學生要克服一定的心理障礙,如單杠騎撐前回環技術的學習,有不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恐懼心理,這樣很容易造成全身肌肉的緊張,以及心理負荷加重。這樣的主教材內容的學習,在放松活動時,就需要對身心兩方面進行調整。另外,對于運動量安排較大的課,身體緊張與暫時性疲勞產生的可能性加大,很多情況下,大運動量練習還會對心理帶來一定的影響,有的甚至在運動過程中發生情緒上的消極變化,如出現抵觸情緒等。相反,對于喜愛運動的學生而言,或許會出現過于興奮的狀態,無論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對心理產生一定影響的運動項目或運動量,都需要采取身心結合的方式安排放松活動。
3.同伴放松與自我放松相結合
體育課練習活動后,對身體肌肉容易產生疲勞的部位進行放松,有的是自我很容易觸及到的,如上肢、下肢。但有些部位,如肩、背、腰等處肌肉參與運動的時候,在放松環節自我難以實現,因此,一旦出現類似情況。在放松活動形式安排的時候,不但需要自我放松,而且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相鄰同伴相互按揉、叩擊,甚至互相背起,上下左右抖動的方式協助放松,只有這樣,放松活動才能達到更加理想的效果。如正面向前雙手拋實心球練習,練習結束后,不但上下肢肌肉需要自我采取抖動、揉搓、叩擊等方式放松,還需要同伴之間對肩、背、腰部肌肉進行放松,使參與運動的肌肉都及時得以松解,以防疲勞的積累而產生身體一定部位的疼痛。
四、實現有效放松需關注的幾個問題
體育課的放松活動往往不被人們所重視,有時甚至認為是可有可無的,因此,就對時間、放松部位、采取的形式,以及效果等不太關注。缺乏有效放松活動的體育課,并不算是一節成功的體育課。面對當前新課改提出的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的體育教育,有必要重視結束部分的放松環節,減少學生的疲勞,從而提高教學的效果。放松需要安排相對比較充足的時間、考慮全方位的放松與豐富的形式,并及時關注學生的參與放松行為,方能達到理想的放松效果。
1.時間是否充足問題
對于放松活動而言,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放松活動太短,甚至還有零放松現象,究其原因,最為關鍵的是教師對放松活動重視程度不夠。結果有的老師認為可有可無;有的老師草草安排一兩分鐘走走過場;還有的老師找了一段音樂,讓學生閉目聆聽,而不進行身體任何部位的肌肉、關節、韌帶的放松。當然,放松活動的時間也不可過長,盡管這種現象很少發生,還是值得提及,放松活動時間要能夠結合教學內容安排得恰到好處。時間多長才算恰到好處?最主要的是要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看身體哪些部位參與的運動,運動量大小,放松活動時間的安排與參與活動的部位、活動量大小都成正相關。
2.部位是否全面問題
放松活動內容和形式的安排,究竟哪些部位需要參與放松,哪些部位需要強化放松?放松部位的確定依然需要依照身體參與運動的部位,但無論是哪些部位參與了運動,或者一個,或者多個,或者全部,無論多少,在安排放松活動的時候,都需要做周全的考慮,尤其在課前都需要做好設計工作,而不是課中隨意的選擇和操作。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會出現走形式走過場現象,放松活動缺乏針對性。如上肢的運動卻沒有對上肢肌肉進行放松,下肢運動依然出現有類似的情況。那些只讓聽聽音樂或聽老師指導語的意念放松,很難達到身心放松的目的。有些課上,只考慮到了主教材內容的學習,而忽略了素質練習部分所需放松的部位,也是不全面的。因此,放松活動開始前,教師需要對該放松的全部部位有所了解,有針對性地選擇各部位放松的方法。缺少某一部位的放松活動是不完整的放松活動。
3.形式是否多樣問題
放松活動的形式是任課教師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所做出的選擇和規劃,不同的放松形式將收到不同的效果。有的課,不管什么內容都采用同一種形式讓學生放松,久而久之,學生對該放松形式就失去了積極性,表現出應付現象。如果師生都對放松活動報以應付思想,就很難達到理想的放松效果。因此,放松的形式有時也需要考慮豐富多樣,尤其是不同運動技術學習后的放松更應該采取多樣化的形式,即便是同一教學單元不同課次,放松活動也應該形式多樣,方能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如籃球技術單元教學,由于籃球有傳接球、運球、投籃、搶斷球等多項基本技術構成,在學習籃球單元不同技術的時候,身體主要參與運動的部位會有細微差別,如傳接球主要是上肢參與運動,運球中的原地運球重點是上肢,而行進間運球涉及到上下肢同時參與運動等。參與運動的身體部位不同,應該采取不同的放松活動形式。另外,應集體放松與個人放松相結合,兩兩之間互相搓、抖上肢,個人揉搓、抖動、叩擊大小腿肌肉等。還可以采取身心綜合放松的形式。如在音樂的伴奏下跳起集體放松的舞蹈,而后再自我叩擊上下肢肌肉。有時,在基本部分練習的間隙,針對某一部位也可做運動后即刻的放松,這需要就具體情況而定。
4.效果是否明顯問題
放松活動是否科學、合理。是否有針對性的判斷主要基于放松過程和放松后的效果而定。放松過程對效果的判斷主要是通過觀察學生的放松活動參與行為,有的很積極主動,效果自然就會比較明顯,有的較為消極被動,效果不會很理想。而放松后對效果的判斷主要基于學生放松后的自我感覺和客觀評價。一方面,學生在放松后心跳是否更加平穩,肌肉是否依然緊張,另一方面,通過測量學生的脈搏判斷是否恢復或基本恢復到運動前水平。總之,需要采取自我感覺和客觀評價等方式共同判斷放松活動的效果。
五、結束語
放松活動是體育課不可或缺的,內容和形式的選擇是由主教材具體內容、客觀條件、運動量大小等決定的。放松活動效果的判斷既需要通過放松活動過程中學生參與的情況而定,還需要從放松后的結果來看。走出放松活動的誤區,準確控制放松活動的時間,全面把握放松活動的部位,力爭放松活動形式多樣,方可收到明顯的放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