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在一次體育優質課評選中,一位教師授課內容是腳背正面運球,教師講解完技術動作,讓學生采用網兜裝球,手拉網繩分別進行走動中運球和慢跑運球,很多學生的球“運”離了地面,在網兜繩的控制下才沒出現滿場地找球的局面。在不痛不癢的總結后,教師讓學生將球從網兜中拿出進行跑動中運球,結果出現了球到處滾,學生縱橫交錯滿場找球的混亂場面,授課教師不斷的提醒學生控制好球,但由于方法不當,學生對圓滾滾的足球是無可奈何,越著急越控制不好球,授課教師也是愛奠能助!一節課下來學生大汗淋漓,體能確實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腳背正面運球的難點是腳觸球時的用力方法,運球時腳是向前“推”球而不是用力“踢”球,而踢球后學生跟在球后跑是學生普遍存在的錯誤。現分析這節課授課教師采用網兜輔助教學的目的可能是防止球到處亂滾,這樣可以減少失誤,增加練習次數,練習者不管用多大力量,也不管觸球部位是否正確,球均不會跑遠。但秩序井然的背后,卻剝奪了讓學生體驗“推球”與“踢球”的機會!現代體育理論告訴我們:學生學習動作主要靠他們自己學,而不是教師的教,教師的教只能是一種外在的引導,不能代替學生的學;學生的學習動作不僅要有外形的模仿,更要有內心的體驗,內心的體驗比外形的模仿更重要,因此教師教動作不僅要注重自己的教法,更有注重學生的學法,注重學生學習中的體驗。這節課不使用網兜,開始練習時可能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那只是學生在進行外形的模仿,還沒有內化為自己的“正向認知”,只有在教師的點撥下,通過提出簡單的問題,如“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想一想如何解決?”,讓學生在不斷的“出錯、思考、解決”中體驗動作,逐步掌握動作技術,養成身體練習與動腦思考相結合的好習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節課如果教師在備課時認真研讀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難點,在講解動作時抓住技術的關鍵,不用網兜也能讓學生秩序井然的進行練習,不會出現混亂現象。而顯然本節課的教師更多地關注了形式上的東西,卻忽略了最根本的實質問題。課堂上網兜兜住的不僅僅是教師的教學思路,更限制了學生們自我體驗、主動學習的機會。要知道,教學手段是否恰當直接影響一節課的效果和任務的完成,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我們在選擇教學手段時要考慮其能否為教學內容服務,而不能只關注教學手段是否新穎!
(山東淄博市張店區和平小學255000)
【點評】撇開本課的教學內容,如此大汗淋漓的課堂確實鍛煉了學生,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發現學生在足球課上充分的展示了其運動能力,再看我們選擇的教材——腳背正面運球,才發現學生根本沒有體驗與掌握到技術要領。
寬容,并不是向學生示弱
吳愛軍
也許很多的體育老師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在體育課堂教學中一些調皮的學生在你的身后做鬼臉,或者做一些不該是學生對老師做出的肢體動作,尤其是初中男生占大多數。這些男生在教師身后所作所為無非就是向其他同學炫耀自己,或者希望自己能引起其他同學的注意等。而在我所教的初三(5、6)班中就有這么幾個男生,其中兩個,學生身高都比我高,屬于班級里的大個子。他們在體育課上在我身后做些不該做的動作,開始我并沒有察覺,后來看見部分男生在課堂中時不時的莫名暗笑,我特意多留了個心眼,用眼睛的余光觀察,才發現是由于幾個調皮的男生在做不該做的“挑釁”老師的動作。這種情況在其他班也出現過,通過教育,學生再也沒有這樣的舉動。現在的我所教的初三(5、6)班的男生是這學期新接手的,師生之間還不太了解。在課堂中發現這兩個學生肆無忌憚的在我的身后做著各種不好的動作時,我假裝不知道,繼續我的上課,其他的學生都以為我會制止這兩個同學的行為的時候,而我卻選擇的寬容與沉默,把他們的所作所為當不存在一樣。雖然這兩個學生做這些動作,但認真地完成了我布置的任務。我并沒有由于這兩個學生停止上課來教育他們,也沒有大聲呵斥他們,更多的是對這樣年齡段的學生此時所做的一些舉動的寬容,我們處在那個年齡階段可能也會做出這樣的幼稚的舉動出來,但我此時很清楚這兩家伙在課堂中一直很“得意”,也許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可能會“變本加厲”起來。
那節課的教學結束后,我把這兩學生留了下來,面帶微笑的問這兩個學生:“今天是不是很得意?老師有沒有給足了你們面子?”,開始這兩人假裝無辜樣,再后來看招架不住了就低下了頭,開始默認了。我拍拍他們倆的肩膀說到:“這沒有什么的啊,和你們說實話,再過一年后等你們上高中了,或者再長大一點話的,老師叫你們再在后面做鬼臉,做一些不雅的動作時,估計你們都不愿意。等你們再過段時間后再看你們所做的這一切,你們肯定覺得會很幼稚,假使以后還這樣做的話,老師我依然不會在課堂上阻止你們的”,學生抬起頭來面面相覷,以為是聽錯了,我再次重申了我的立場,這時這倆學生低下了頭,剎那間有位學生面孔通紅,而另一學生面色變的凝重了許多。而在后來的體育課堂教學中,再也沒有看見他們倆的不好舉動。
(江蘇省常州市青龍中學213021)
【點評】教師不是強者,是尊者、長者。為師者總要面對不同的學生,總要運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總要在嚴肅與寬容之間選擇恰當的點,“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