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國有企業不斷增強自身競爭力,尤其是央企,部分已在世界500強企業中占有一席之地,經營業績優異。但國有企業利潤分配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體現在一些壟斷企業或高盈利水平企業的利潤上交比例相對偏低,導致大量利潤留存企業,不利于國有資本的增值,同時也加大了行業收入差距,不利于社會公平的實現。文章分析了國有企業利潤分配現存的問題及原因,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建議。
【關鍵詞】國有企業利潤分配問題建議
一、國有企業利潤分配的現狀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凡是關系到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領域都應當由國家控制,因此形成了諸如中國石油等國有壟斷企業,涉及到礦藏資源、能源、運輸等多個領域。國有企業的利潤上交經歷了:完全上交、部分上交、利潤完全留存企業和收益按比例上交四個階段。改革開放之初,國有企業盈利能力較弱,因此國家每年需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以維護其生產運營。之后,隨著國有企業生產能力的增強,大型國有壟斷企業扭虧為盈,經營業績突出,但由于這些壟斷企業具有先天優勢,國家每年仍將向其投入不少的財政收入,加上其本身的盈利水平不斷提高,使得其員工福利待遇不斷上升,同時也加大了不同行業間的收入差距。與此同時,按照《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收益收取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央企每年按比例上交國家的利潤總額與企業獲取的巨額利潤明顯不匹配,廣大公眾對此反應強烈。此外,大量利潤留存企業,造成了高管薪酬過高等諸多問題。整體而言,相對于1994年至2007年之間的央企只交稅不上繳利潤的情況來講,2008年以來央企按比例上繳利潤的政策,無疑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使得國有企業利潤分配狀況有所改善,但上交比例仍不夠合理,因此國有企業在利潤分配問題上還應繼續改進。
二、國有企業利潤分配存在的問題與成因
(一)國有資本的投資與收益比例失衡
2007年以后,國家改變了對國企只征稅不上繳利潤的政策,變為征收稅款的同時加收一定比例的企業利潤。這一做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國有資本的投資回報率,但仍然不夠合理。正如前文所述,許多壟斷國企不但擁有國家財政的扶持,而且利用其壟斷地位可以獲得巨額的利潤,但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上交國家,這與國家對其的投資明顯不匹配。究其原因,一是國家在企業利潤分配政策的制定上滯后于企業發展,并且政策不夠靈活。二是國有資本在管理體制上存在缺陷。政府過多干預企業的日常經營,使得企業未能完全按市場經濟的要求進行經營決策。此外,部分國有資本運營在監管上的立法仍不夠完備,相關部門監管力度不夠。
(二)國家財政對國有企業扶植力度很大
由于國有資本很大一部分通過國有企業的價值來反映,從某種意義上講,國家財政“關愛”國有企業也是理所應當,但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這違背了市場經濟自由競爭的本質。尤其是壟斷國有企業,若是在占有豐富資源和壟斷地位的同時,還能獲得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那么顯然對其他競爭企業有失公平。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政府自身的定位不夠準確。政府作為社會的管理者,合理分配社會資源是政府的責任。政府應當一視同仁,本著公平有效、科學合理的原則對資源進行統籌分配,而不應只盯著國有企業來投資。對于國有企業,國家是否要進行投資,投多少,這都是作為社會管理者的政府應當明確的問題。
(三)國家對企業上繳利潤的再分配不夠合理
從使用上看,國有企業上交財政的利潤一部分用于公共設施的建設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上,但很大一部分又會用于再次投資,重新流入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國有企業上交國家利潤的再分配不夠合理,實際給國民帶來的好處并不多。社會公共基礎設施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福利支出的增加,主要依靠納稅人所繳納的稅金,而不是國有企業運營所上交的部分利潤。主要原因在于財政部管理國有資本時的定位不清。市場經濟條件下,其主要職責和任務是確保公共支出的有效分配與管理,但實際上財政部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國企,卻對回報要求很少,自然減少了對社會公共事業等的投入,無形中損害了公眾的利益。
(四)國企高管年薪過高且行業收入差距不斷加大
隨著國有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其盈利水平也不斷提高,但隨之而來的是國企高管年薪過高、行業間收入差距加大等備受社會關注的問題。尤其是一些壟斷國有企業,其使用的絕大部分資金都來源于國家財政的支持,加上國家政策的扶持,其獲利能力遠超其他競爭企業,使得這些國企的職工福利水平遠超社會平均標準。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有:一是國家對行業工資未做明確限制,即使名義上下調壟斷國企職工賬面工資,但這些企業明降暗升的做法仍讓社會公眾不滿。二是國企賬目不對外公開。由于法律未做明確規定,國資委等監管部門與國企的賬本并不對外公開,使得公眾很難知道國企的資本運營狀況和利潤分配情況。
三、解決國企利潤分配問題的對策
(一)政府與國企應當準確定位
在參與國企利潤分配時,政府首先扮演著社會管理者的角色,之后才是國企股東的角色。作為社會的管理者,應當一視同仁,按規定和比例對所有企業征收稅款,在財政資金分配上也應追求資金利用效率與綜合效益最大化,而不應厚此薄彼。作為國企股東,應參與企業稅后利潤分配,不論國有控股還是國有全資,除去必要的企業自留資金外,利潤應按比例或全部上交國家財政,由國家統一分配。作為國企,首先應追求社會綜合效益的實現,而后才是企業自身的經濟效益。按照生產經營類別、領域的不同,可將國企劃分為政府企業、特殊法人企業、競爭性國企三類,企業依據不同的生產經營目標進行重新定位,進而實現國有企業利潤分配的合理化。
(二)調整現有國企利潤分配政策
要實現國有資本的保值和增值,使公眾從國有資本運營中獲益,就必須本著“誰投資,誰收益”的原則,從國企中計提合理比例的報酬。在投資與回報的過程中,調整國企的利潤分配政策,促使利潤分配合理化,進而實現社會公平。對于國企,尤其是壟斷國有企業,其分紅方式和比例應依據國企的行業與類別進行選擇,具體分紅比例應以股東出資額占全部資本的比例來計提,而不是某一固定比例。整體而言,應提高國企的利潤計提比例,進而減少企業自留資金,解決高管年薪過高、行業收入差距過大等問題。此外,對于一些財政支持的特殊行業,以及需要政策扶持的企業,也應當重視資本投入的收益性,在幫助企業發展的同時盡可能提高國有資本的投資回報率。
(三)政府應加大對國企收益的監管力度
為了防止國有資本的無形流失,保護國家和公眾的利益,政府必須加強對國企收益的監督管理工作。首先,政府要充分發揮監管作用,監督國企的日常運營,監管企業成本和費用的支出,以及企業利潤的分配。政府可以委托相關審計機構,以確認企業財務信息的真實性,以及檢查成本費用的計提是否合理。其次,對于國企貪污腐敗的高管,要加大對其懲罰力度。盡管這些違法的高管已經被繩之以法,但法律對其懲罰力度不夠,只有加大懲罰力度才能對一些利欲熏心的高管起到震懾作用。最后,要充分發揮審計機構和社會的監督作用。通過審計機構的監督檢查,可以有效地對國企成本費用、利潤分配等進行監督。同時,強有力的社會監管可以促使企業減少不必要的費用支出,規范企業的利潤分配行為。
(四)建立并完善國企賬本公開制度
長期以來,國企賬本不對外公開,使得社會公眾無法了解企業的利潤分配狀況,無法有效地行使監督權。因此,國企必須建立并完善賬本公開制度,以解決企業與社會公眾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便于社會對企業的監督。一是要建立并逐步推行國企賬本公開制度。只有公開企業財務,才能減少企業暗箱操作的可能性,讓社會公眾清楚每筆款項的來源和去處,減少國企利潤的流失,從而消除公眾對國企的質疑。二是要確保國企公開賬本的真實可靠性。眾所周知,企業有“兩本賬”的現象并不難見,因此必須要規范企業會計行為,建立相應的懲戒機制,加大國企造假的成本,以嚴格的法律手段來降低國企做假賬的幾率。
(五)打破部分行業的壟斷或對壟斷國企計提壟斷利潤
打破部分行業的壟斷地位,如電力、電信、能源等,使其在市場中參與公平和自由競爭,從而使這些國企優勝劣汰。若是打破這些行業的壟斷經營,那么將會大大降低社會公眾的消費成本,實質上相當于收回了壟斷企業的壟斷利潤,使之在社會內公平分配,同時大大提高了社會資金的使用效率。另外,由于政府是壟斷國企“壟斷經營許可證”的頒發者,所以應當向其收取一定比例的壟斷利潤,之后才是作為股東參與企業投資收益的分配。可以制定一套完善的業績考核系統,規定一個利潤區間,這一區間內的利潤認定為國企靠壟斷地位所獲得,必須大部分或全部上交國家,剩余利潤才是企業真實業績的反映,并由企業進行分配。
參考文獻
[1] 陳旭南,許鳳琳.關于國有資本收益支出管理問題的思考.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2):64-65.
[2] 龍衛球.國企上繳利潤凸顯國企投入定性問題.法制日報,2008,3(2).
[3] 朱珍,陳少暉.中央國有企業利潤上繳與使用去向探究.發展研究,2009(11):59-61.
[4] 付青山.國有資本收益分配的研究.上海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09:12-23.
作者簡介:趙金花(1964-),女,山西孝義人,就職于山西煤炭運銷集團呂梁有限公司煤業公司財務部,研究方向:財務會計。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