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以來,各地農村相繼涌現出了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農民作為市場經濟主體參與市場競爭的一支重要力量。喀喇沁旗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一種新生事物逐步產生,并日益成熟。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信貸管理模式創新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
截止2011年末,喀喇沁旗共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42家,其中52家注冊,被評為自治區級示范社的有2家,被評為市級示范社的有5家。經營范圍有種植業、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和農資產品銷售業等,在經營類型上有“市場+經濟人+農戶”、“市場+基地+農戶”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模式。這些土生土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在被越來越多的農民群眾所認同,并在建立利益鏈條、提供市場信息和技術服務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信貸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要做法與成效
在農村金融機構由一家變多家(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小額貸款擔保公司)的大背景下,喀喇沁旗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率先開辦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貸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業務,從方便農戶、簡化手續、增加保證渠道入手,實行“三優惠、一優先、一簡化”的政策,按照以下貸款發放程序采取先試點、后全面推開的思路,積極開展了貸款投放工作。其主要做法和程序:
一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向當地信用社提出社員貸款需求,與信用社就社員貸款擔保等事項進行協商,簽訂合作協議。二是由農民專業合作社把關,對有貸款需求且符合信用社貸款條件的社員提請信用社調查、授信。三是經信用社調查符合貸款條件的,進行評定授信,頒發貸款證。四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根據信用社對社員的評定授信結果,組織社員交納貸款風險擔保基金,并存入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信用社開立的指定貸款風險擔保基金賬戶內,作為所有社員貸款風險擔保基金。五是專業合作社社員有貸款需求時,由合作社出具介紹信和擔保函,向合作社提出借款申請,到信用社柜臺辦理借款手續。六是為保證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貸款無風險,凡出現五戶以上貸款逾期的,合作社應積極進行協助催收,對已形成損失的社員貸款,由信用社在合作社的社員貸款風險擔保基金中扣收,不足部分,繼續向合作社和社員進行追償。同時,積極與保險公司進行合作,要求社員參加小額貸款保險,有效實現社員貸款風險轉嫁。七是對農民合作社交納的社員貸款風險擔保基金實行有償保管。八是所有社員貸款全部清償后,所交納的貸款風險擔保基金信用社全部返還。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喀喇沁旗信用聯社在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以信貸支持百合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例:該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1月8日,注冊資本28萬元,經營范圍為蔬菜種植、貯藏、銷售;農作物銷售和化肥銷售。到目前,合作社已吸納蔬菜種植社員70多戶,建成冷棚193個,享受每畝2000元的政府補貼。太空椒和小西瓜銷路較好,供不應求。太空椒畝產純收益達到了1萬元以上。該農民專業合作社2011年計劃再建冷棚400個,預計資金需求280多萬元,采取種植戶自籌部分和信用社貸款部分的方式解決資金難題。目前乃林信用社已發放貸款金額180萬元。此貸款品種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種植戶的高度認可。
在此基礎上,聯社將貸款對象逐步放寬,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給予支持。到目前,已對赤峰茂恒種植專業合作社等四家發放了貸款2300萬元,覆蓋了玉米種植、蔬菜種植、山葡萄種植、肉豬養殖等行業,真正實現了產供銷一條龍的服務。四家合作社帶動了農戶近2600多戶,使戶均平均增收達到5000元以上。
三、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專業合作社初具雛形,尚需規范和完善
1.經營規模偏小,綜合實力不強。喀旗絕大多數合作社社員人數不到10人,成員出資總額低于50萬元。部分合作社社員只看眼前利益,對自己有利的生產技術指導就積極參加,要開發市場搞籌資入股就不配合,造成合作社無資金而無法開展服務運營。由于規模普遍較小,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較低,導致合作社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弱,多數再生產和流動資金缺乏,尚未形成規模化經營實力。
2.管理機制落后,運作不規范。合作社多沿襲傳統的經營模式,大多數入社社員的法律意識、合作意識、風險意識淡薄,往往只能“利益共享”,難以“風險共擔”,一旦市場供求信息變化,部分社員違約現象頻發;大多數合作社內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規范,資金運營往來多是流水賬,沒有正規的財務賬目,經營利潤分配很難體現,導致合作社積累較少,運轉困難。
3.合作領域單一,品牌效應不高。個別專業合作社仍停留在原專業協會的水平上,合作領域單一。目前喀旗現有的合作社中,80%以上從事種植和養殖,仍停留在初級階段,服務項目還只停留在種植流通、種苗培育、養殖飼養和信息服務、技術咨詢及初級產品包裝、銷售的層面上,還沒有上升到產品精包裝和深加工層次;另外,缺乏品牌意識,現有的專業合作社中,只有喀旗龍頭山專業合作社1家申領了綠色有機蔬菜種植基地和商標認證,由于缺乏信息溝通、科技交流和品牌方面的合作,導致其他專業合作社生產的同質同類農畜產品價格較低,增產不增收現象比較突出。
(二)地方政府重視不夠,金融部門資金扶持力度不強
就目前的發展態勢而言,喀旗各鄉鎮政府重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創辦,但卻陷入了只重數量、不重質量,只求規模、不重效益的誤區,后續技術支持和管理指導跟不上去,發展前景得不到足夠的關注。由于很難提供相應足值的抵質押物品和相應擔保,金融部門主動提供信貸支持的意愿不強。加之專業合作社一些合作項目缺乏政策扶持,生產和流通資金不足,仍是制約合作社健康發展的一個瓶頸。
四、解決問題的建議
解決上述問題,一方面需要農村專業合作社大力加強規范化建設,進一步完善機制,強化管理,不斷自我成熟。另一方面,需要動員方方面面的社會力量,從各方面給予大力的扶持和幫助。特別是金融部門要積極探尋切實可行的信貸服務模式,聯手為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開辟“綠色通道”,盡快為其解決資金困擾問題。
(1)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將專業合作社納入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扶持范圍,每年在支農預算中安排一定資金,重點扶持組織機構健全、規章制度完善、運作活動規范的專業合作社。對專業合作社購置加工設備、農機具等提供政策性補貼,或對專業合作社貸款給予貼息。
(2)展開政策性農業保險。要考慮建立分散重大疫情、嚴重自然災害的風險補償機制,建立健全農業保險制度,分散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風險,盡可能避免因出現疫情或其他嚴重自然災害而導致大范圍的農業損失和大量的貸款呆賬。
(3)落實稅費減免政策。進一步落實好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稅收扶持政策,對專業合作社興辦農產品加工、流通等實體減免有關稅費。
(4)取消對農村信用社的歧視政策。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消除財政、社保、農保和其他涉農資金不能存入農村信用社的歧視政策,讓農村信用社有更強大的支農資金實力,同時還要加大對信貸支持專業合作社的獎勵或補助力度。
(5)進一步在實踐中充實完善農村信用社信貸支持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辦法與機制,把好鋼切實用在刀刃上。讓有限的信貸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實現農村信用社信貸資金定向扶持與農村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的“雙贏”。
作者簡介:和連軍(1972-),男,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新惠鎮人,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金融理論。
(責任編輯:陳岑)